近日,一条女孩被男同学往眼睛里塞纸片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9月开学以来,河南许昌禹州的李女士突然发现女儿多多的眼睛里会时不时冒出一些小纸片。
眼睛里怎么会莫名巧妙地冒出这么多小纸片呢?多多哭着向妈妈说出了原因。
李女士告诉记者,9月28日,有两名小男生按住女儿,另一名男生则往女儿眼睛里塞纸片。女儿遭了这么大的罪,李女士心如刀绞。
记者就此事致电了河南许昌禹州市大涧小学王校长,对此校长承认该情况确实存在,但他表示只是玩闹。
“七八岁的小孩,他们也没啥恶意,就是说小孩们在一块就是玩了,没有老师在场,也不知道具体塞了多少纸,往里面塞纸的这个小孩,他的意思是作业本的一个角一片。”
11月12日中午1点23分,禹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对此事进行了通报。
通报称,
在确定女孩眼睛没有异常情况的基础上,经几方协商一致,各自按照应当承担的责任签订了赔偿协议。
肇事学生家长对受害方家长当面赔礼道歉,并取得了受害方家长的谅解,鉴于涉事学生比较年幼,以批评教育为主。
【多家媒体给予关注】
【新华网微评:只是玩闹?校园霸凌岂能这样轻轻放下?】
禹州7岁女孩遭校园霸凌眼里被塞纸片数十张,校长却回应只是孩子间的玩闹!
眼睛里进了颗沙子,尤痛苦难言,被强塞纸片,那是怎样的危害?!
可气的是校长轻飘飘的言语,“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
校园霸凌就在我们身边,原因也非常复杂,但只一句,玩笑需有限度,校园霸凌不可纵容,轻轻放下往往导致恶果更甚!(赵刚)
【人民微评:防校园欺凌,眼里容不得沙子!】
“这只是玩闹”“没有啥恶意”……校长越轻描淡写,越反衬出推卸责任。校园欺凌并非忽然生成,如果熟视无睹,不掐掉欺凌苗头,如果明明看到了欺凌还无动于衷,刻意为其开脱,就是催化欺凌。防校园欺凌,眼里容不得沙子,也容不得纸片!
【7岁女孩眼睛被塞纸片,岂能把校园欺凌当“闹着玩”?】
都知道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更何况是几十张纸片在眼睛里,小女孩承受的痛苦无法想象。女孩母亲流着泪控诉“每一次出一块(纸片)之后,真的跟挖我心一样”,其气愤意绪可以想见。
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面对这样恶性的事件,该校校长称这是“玩闹”。把这么恶劣的行为轻描淡写为“闹着玩”,心未免“太大”。
作为校长,对学校里面发生“欺凌事件”,显然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也应承担主动调解、教育、疏导的义务。考虑到此事是长时间持续发生的,涉事学校的及时干预缺位恐怕很难与之撇清干系。在此背景下,那句完全没痛感、只有轻佻的“没有恶意”“玩闹”,更像是模糊应负的责任。
如今,当地已对此迅速处理,通报对事件进行了还原。这番不隐恶不讳疾忌医的态度,值得肯定。而涉事校长跟班主任都遭到了处分,也算是咎由自取。
虽然遭到了处理,可此事中校长的回复,仍让人意难平:这只是为了卸责而祭出的“将事件性质降调”策略,还是真的将可能存在的校园霸凌当学生间的“闹着玩”?
若是认知层面的不到位,那很难令人安心:那句“闹着玩”,背后隐含的信息或许是,涉事校长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恃强凌弱”的单向欺凌看做了学生间的戏耍式双向互动,继而对此并不上心,乃至轻易放任。
问题是,即便是七八岁的孩童,都能认识到这类行为中明显的对错,都能意识到不能欺负他人。也正因如此,他轻飘飘的说法让家长难以接受,也让公众无法理解。希望那一纸处分能撼动他潜意识中的那层麻痹心态。
说到底,校园欺凌发生无法忽视背后人性的恶,但是校园与社会系统运行的漏洞,也是放任“恶”得以发生的原因。就像女孩眼睛被塞纸片,却被校长轻描淡写为“闹着玩”,这也再次说明,校园霸凌现象必须要得到正视,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幼小心灵在校园这片净土动辄被伤害。(新京报快评 喻辛)
【岂能将校园欺凌轻描淡写为“闹着玩”】
俗话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如果谁的眼睛里不小心进了沙子或微小的尘埃,都会难受至极。这说明眼睛是极其柔嫩的器官,经不得任何伤害。虽然这属于发生在小学二年级儿童之间的恶作剧,但足以说明行为人有着明显的欺凌恶意。而作为监管者的校园,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绝不能以“没有恶意”模糊应负的责任。
作为七八岁的儿童,虽然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判别是非对错,拒绝陋习的能力较差,但其显然已经有了初步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能够认识到何谓对,何谓错。具体到此事件中,七八岁的儿童再不懂事,也应该清楚欺负他人是不对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应该都向其传输过相应常识。
遗憾的是,这些儿童能够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往同学眼中塞入几十张纸片,足以说明其家长疏于管教,没有对子女进行过有效的关爱他人和敬畏规则方面的教育,以至于这些小孩多次实施如此残忍变态的恶行。要知道,往儿童眼中塞纸片的行为性质,与殴打、谩骂他人的校园暴力没有本质区别,其给被害人带来的心理阴影和身体伤害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尤其是,此事件之所以发生长时间持续,与涉事学校的教育缺失、监管缺位也不无关系。根据有关规定,接收未成年人尤其是不完全行为能力儿童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在校期间负有完全的监护、托管责任,充当着“临时父母”的角色。作为学校,理当密切关注在校儿童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儿童言行方面的问题并及时教育、疏导,纠正其心理方面的问题和行为方面的谬误。
从涉事学校校长的回应看,其显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故而将这一发生在低龄儿童间具有校园暴力倾向的恶行轻描淡写为“没有恶意”。如前所述,即便如七八岁的孩童,除非是智力障碍,否则都能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明显的对错,起码能意识到不能欺负他人。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更应从娃娃抓起,而不能欺负他人是最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则。涉事学校理当尽快纠正这种漠视校园暴力的错误教育观,协调肇事儿童家长尽到相应的赔偿安抚工作。同时健全校园监护机制,尽早发现并处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莫让幼小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北京青年报 史洪举)
【女童眼睛被塞纸片与基础文明教育缺失】
面对舆情,习惯的思维和做法,就是往“轻”里说、往“小”里说,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面对安全事件、舆情危机,校长不是着力去调查清楚女同学眼睛里究竟被塞了多少张小纸片、一共塞了多少回,而是忙于随口荡荡,说什么“没啥恶意”云云。
小时候说假话很紧张,说真话很坦荡;难道长大后反而说真话很紧张,说假话很坦荡?“没恶意”难不成还有善意?任何人往另一个人眼睛里塞东西,都不可能存在什么善意,必定都是违反对方意愿的。然则,所有未成年人的错,根源都在成年人身上。校长此般说法,可谓是“真实的谎言”,可以用来证明“某些师者,所以废道、损业、增惑也”。
如今官方通报说:“11月12日,在确定小花同学眼睛没有异常情况的基础上,经几方协商一致,各自按照应当承担的责任签订了赔偿协议。”这个事件似乎就此可以了了,但教训很深刻,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幼儿园、小学基础文明教育的严重缺失。
好的教育,一定是爱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爱心、唤醒智慧,培养自由、善良且完整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立人”。可如今,为了追求分数成绩升学率,让幼儿园成了小学,小学成了初中,初中成了高中,高中成了大学,最后,大学变成了幼儿园——得回过头去学习幼儿园的基础文明。这就是严重的“教育错位”。在这样的教育错位、基础文明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如何能够让孩子们有爱友爱?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书育人,最需要从应试教育的“生死疲劳”中摆脱出来,回归“立人”之正途。(杭州日报 徐迅雷)
文章来源:新华网、人民网、新京报网、北京青年报、杭州日报(文章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