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31层楼卖33层的房 “空气房”源于“空气监管”

  ——新闻背景——

  云南昆明的高女士遇到闹心事:她2017年在龙湖半山楼盘内部认购了一套位于33层的房屋,但发现近期封顶的楼房只有31层。高女士为这套不存在的“空气房”维权至今,房款和房屋都无着落。目前,这个楼盘共有190余套违规预售房产生纠纷。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媒体解读——

  【经济日报】“空气房”

  据报道,云南昆明的高女士近日遇到闹心事,她2017年在某楼盘内部认购了一套位于33层的房屋,但发现近期封顶的楼房只有31层。她为这套不存在的“空气房”维权至今,房款和房屋都无着落。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提前卖房,但未批先售行为屡禁不绝,消费者深陷维权困难、钱房两空境地。国家明确要求,各地要切实履行房地产市场监管的主体责任,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全面排查、精准打击。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企业违规违法行为应及早制止,这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积极研究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手段。对销售“空气房”、非法占有款项、涉嫌构成伪造合同诈骗罪等行为,有关部门应协同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时锋)

  【南方日报】昆明“空气房”何以横空出卖?

  昆明市住建局目前已将涉事楼盘780套房源全部锁定,停止网签备案,并要求企业妥善处理“空气房”的问题。开发商已提交初步处置方案:“空气房”业主可更换同户型房源,也可选择退款。不管怎么说,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然而,这种“空气房”当初为何能卖给消费者?商品房违规预售甚至欺诈式售房是如何逃避监管的?消费者买房为何不查“五证齐全”?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和追问。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开发商提前卖房,但未批先售行为仍屡禁不绝,消费者深陷钱房两空的境地,维权困难。而对于这个问题,仅靠开发商自律显然不现实,消费者应当谨慎,对“五证”不全的楼盘要多打些问号;行政监管也应多些主动作为,要走进市场,深入问题最突出、消费者利益受损最严重的一些领域,精准监管和执法。

  不可否认,有些违规销售行为存在“暗箱”操作,监管上难免出现力有不逮之困。住建部门表示,“内部认购”通常发生在资金运转困难或烂尾重组的楼盘,在执法中如果处罚过重,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再次断裂,更加损害购房者的权益。所谓“内部认购”,多是熟人推荐,开发商不打广告,更不会备案,实际上几乎脱离行政监管之外。也正因为一些消费者对违规售房不设防而轻易入套,才让无良开发商屡屡得手。

  对于“空气房”事件,开发商无疑要承担主要的责任,相关部门也需要反思是否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但破解欺诈售房骗局,还是要靠消费者自身。现在,合法合规、经过行政审批程序的预售楼盘,在相关部门官网上都能查得到;而在网上查不到,开发商也拿不出预售许可证的楼盘风险极大,消费者必须提高警惕。(马涤明)

  【彩云网】遏制“空气房”要有深度举措

  房地产违规预售,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单个城市的独角戏,而是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对此,国家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相关部门也不间断出手进行打击和应对。但遗憾的是,就现实来看,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甚至在一些地方和时段,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日常监管不力、协同部门协助乏力,乃至法规的规定不够有力等,致使违规违法者成本低。再一方面,也与一些购买者缺乏必要的市场鉴别和信息比对能力、地方相关房地产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充分、不透明、不对称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所以,遏制和打击房地产违规预售,针对“空气房”等现象强化相关房地产执法,完善法规规定等,刻不容缓,亟待强化。当然,仅靠直接的浅层执法、完善法规等,恐怕还是不足的。

  “空气房”需要实监管。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房地产长期存在的违规预售等问题,需要有更全面和深入的扎实举措来应对。

  首先,需要地方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端正地方发展态度,在地方发展和促项目落地、促项目实施方面,平衡好协调好内在的关系,明确房地产项目健康发展才是真促进的工作理念,从而为地方相关监管部门及时而有力的执法提供强大的支持。

  其次,作为广大市民和消费者,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尤其是涉数额巨大的房地产买卖,克服占便宜思维,不轻易陷入难以预防和控制的预售陷阱之中,做一个理性智慧的消费者。

  再次,相关方面要进一步宣传房地产法规,提升相关法规市场知晓度,提高广大消费者市场鉴别力。同时,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等也要及时加大当地房地产信息的公开透明力度,用及时对称的市场信息,堵上房地产违规预售的通道。(余明辉)

  【燕赵都市报】31层楼卖33层的房,“空气房”源于“空气监管”

  只有31层的楼房,敢卖33层的房屋,遭殃的有近两百个购房者,可见开发商的胆子大到了何种程度。

  这个项目今年3月才拿到预售许可证,但早在2016年,就以内部团购的名义在销售。有人会说,敢买五证不全的房子,购房者自己也有责任。此话不假,但如果违规预售成为行业惯例和普遍现象,这种指责又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很多购房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五证”齐全的楼盘都不便宜,很多也是在证件不全时就开始销售了,所以仅余几套挑剩下的尾房;“五证”不全的楼盘性价比更高,最后出事儿和被重罚的也不多见。这似乎意味着,不在证件不全时付出点真金白银和开发商共担风险,便无法享受更低的房价。

  因此,在房价一路上涨的背景下,这些风险有意无意地被购房者所忽略了。然而,一旦出事儿就是大事儿,完全让购房者承担责任并不合理。对此,监管部门难辞其咎。就像股市一样,只是口头提醒股民注意风险,有时候并没有太大效果,对风险的意识来源于切实的教训。相较于发布公告和口头提醒,监管部门更该做的,其实是规范市场。如果继续像几年前一样,违规销售是常见现象,那么不仅消费者选择有限,而且也会因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守法合规的成本越来越高。此外,对于违规销售的楼盘,执法力度非常关键,倘若不出事儿便没人管,“违规—缴罚款—合规”成为常态,也会让“以儆效尤”的执法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让购房者觉得风险并没有那么可怕。

  表面上看,违规售楼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于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利益趋同,愿意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但如果仔细剖析其成因,便会发现执法不严、尺度不一也是导致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开发商因违规售楼缴纳的罚款超过了利润,并会因此记入信用档案而导致今后无法拿地,他还敢违规吗?

  所以,此事最大的教训在于,有关部门不能坐堂监管,而是要关口前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主动介入处理;更要对一切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加大违法成本,而不是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因为种种原因而只是罚点钱儿了事。长此以往,开发商的胆子越来越大,敢于冒险配合的购房者也会越来越多。须知,人们对法治的信仰就来自于每一次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宋鹏伟)

  稿件来源: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燕赵都市报、彩云网(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