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海南省人民医院供图
“是插管引尿,还是进行膀胱穿刺?”这是从广州飞往纽约南航CZ399的一个选择题,也是摆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和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然而,这道题并没有给答题人太多的时间,因为对于病患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11月20日,一位老人在飞机上突发膀胱疾病,医生用嘴为其引流尿液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同时被关注的还有张红和肖占祥两个名字,“医者仁心”“为这种医德和职业精神感动”……大家纷纷为他们点赞。
11月21日上午,南海网记者通过微信对肖占祥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飞机急救的细节。
急救细节曝光 用仅有的5毫升注射器针头进行膀胱穿刺
肖占祥(中)正在做手术。海南省人民医院供图
肖占祥是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1984年本科毕业后,2001年获复旦大学外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被人才引进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工作。
据肖占祥说,11月19日凌晨1点55分,他登上南航CZ399航班飞往纽约,在飞机上与之前就认识的张红偶遇。飞机飞行了9个小时左右,肖占祥和张红同时听到了客舱广播里急切寻找医生的声音,二人立即赶往飞机后舱。
“当时看到卫生间里一位老人正在痛苦地呻吟。”肖占祥了解到,这位老人是70岁左右的男性,已经在飞机的厕所两个小时了。“他排尿非常困难,两个小时只排了一点,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一滴都排不出来了。”
肖占祥为老人进行诊断后,判定他是急性尿潴留,老人膀胱大致存有1000毫升尿液。“不及时处理,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会出现休克甚至会危及生命。”而摆在肖占祥和张红面前的就是文中开头的两个选择。
飞机上医疗器材有限,两人当即决定,用仅有的5毫升注射器针头为老人进行膀胱穿刺。注射器针头短而细,膀胱位置比较深,不能保证一定能穿刺到膀胱,但肖占祥和张红还是决定:“试一试吧。”
穿刺很顺利,直接就穿到了膀胱。“尿液当时就慢慢流出来了。”肖占祥说,可是遗憾的是尿液流到塑料管中段就不流了,“膀胱收缩无力,即使我用外力挤压,效果却不好。”
正在这时,肖占祥看到张红毫不犹豫地把引流管的另一端塞到自己嘴巴里,把尿液吸出来。“张医生一口一口地吸尿液,我就把握着针头的方向和深浅。”经过40分钟左右,尿液吸出来700—800毫升,老人病情得到缓解,情绪也逐渐平稳。
救人并非偶然 从医30多年他始终把病人安危放在首位
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海南省人民医院供图
“我是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就是救病人于危难之中。”事后,肖占祥对记者这样说。
肖占祥救人的事迹并非偶然,从医30多年来,他始终都把病人安危放在首位。
记者在网上搜索时看到一位病人的留言这样写道:“肖占祥大夫医术精湛,对患者特别关心,无论是否放假,几乎每天都能看望病人,了解病人的情况,有时动手术到半夜,刚回家,患者有问题,一个电话,马上又赶回病房,连续工作到天亮又继续上班,真是兢兢业业的好大夫。”
此外,记者通过2018年的一篇新闻报道,详细地了解了肖占祥的故事。
2001年复旦大学血管外科博士毕业后,肖占祥来到海南,其实在那个年代,血管外科的博士全国没有太多,去上海、杭州、南京、厦门等地工作,他都是抢手的人才。但是,肖占祥还是选择了海南,“海南在血管外科这个领域尤其薄弱,基本上是一块空白地,我就要做这个‘垦荒者’。”
就这样,肖占祥正式开始了他在海南的医学事业,这份事业一干就是18年。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肖占祥和他的患者早已互相熟悉,如同朋友、亲人。每次查房、看片、坐诊,肖占祥都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患者,遇上重病号,他更会亲自护理。
肖占祥的同事回忆说:“几年前的一个晚上,肖主任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文昌一名11岁孩子颈动脉外伤。他连夜从海口开车到文昌市人民医院,为孩子做急救手术。连夜奋战了几个小时,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才能救病人于生死
除了治病救人,肖占祥在医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样令人敬重。
据了解,肖占祥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开放手术组副组长,海南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海南省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委。
“面对紧急的情况,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肖占祥说,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及时、正确地处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急时刻挽救病人于生死一线。
2019年4月,来自全省各行业的35位同志被批准为“2018年度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肖占祥就是这35位同志中的一名。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11月21日讯 南海网记者任桐 实习生张录雪)
》》》相关新闻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