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琼剧戏说文明,把“普通话”译成“地方话”;乡贤娓娓道来家风家训,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用地道的乡音土语“议事”,拿衣食住行、人情冷暖等话题“说事”,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有趣的故事”……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往往是基层理论宣讲时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海口秀英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广场、田间地头等为阵地,就地搭台、就地取材,用“土教材”讲活“新道理”,使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清朝时期……”11月21日,秀英区海秀镇水头村村文化广场大榕树下,一场充满生活气息的理论宣讲活动正在进行。整场活动,宣讲团采用小品、快板、戏曲、三句半、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移风易俗、文明风尚、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听进心里。 家住水头村的陈喻是被宣讲吸引过来的,“我在外面听到有人在讲关于仁义礼让的美德故事,就跑过来看了。”来到现场后,他发现宣讲员讲的内容十分接地气,便一直站在后面仔细聆听,“他们讲得都很好,都是我们老百姓心中想的,听得懂的。”
场景转换,来到秀英区海秀街道金鼎社区小公园,这个平时居民乘凉、休闲、日常交流的活动场所变身户外宣讲平台。“百姓事当大事,总书记的话记在心上……”社区居民围坐一起,手拿小红旗,津津有味地听起宣讲。宣讲员用家常话、大白话的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中央富民惠民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热点进行宣讲,让理论充满“泥土味”,博得在场群众阵阵掌声。“老师用咱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理,好多身边的例子,听起来不但亲切,而且让人心服口服。”海秀街道居民吴承乾由衷地感慨,“如今在家门口、在社区广场就能听到干货满满的理论知识。”
从石山镇的田间地头,到海秀镇的村文化广场,再到海秀街道的社区公园,一场场“乡土味”十足的理论宣讲,效果“润民心”。这是秀英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深化,在全区六镇两街道全面开展“大榕树下的宣讲”系列讲理论促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以人民为中心,全局性、接地气、浸润性的工作。”秀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秀英区“大榕树下的宣讲”以农村群众乘凉、休闲、日常交流的重要聚集场所“大榕树下”或者田间地头作为重要传播点,搭建一个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的宣讲平台,依托秀英农民宣讲团成员、镇村干部、新乡贤、志愿者组成“大榕树宣讲团”,创新宣讲模式、改变宣讲话风,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语言、不定形式来宣讲群众渴望知晓的政策、知识、技能等,用小讲堂讲大道理,身边人讲身边事,答疑解惑,确保入耳、入脑、入心,让基层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
在接下来的“大榕树下的宣讲”系列讲理论促实践活动中,秀英区将组合广播、朗诵、小品、相声、歌唱、讲故事、微宣讲、知识讲解等多形式,结合主题教育,面向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农技知识、家风家训等。
文字、图片:各单位
原标题:用“土教材”讲活“新道理”,秀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有声有色”
责任编辑:吴婵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