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退休研究员吴继林、郝秉中夫妇:来琼工作半世纪 研究橡胶一辈子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 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 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我叫吴继林,与丈夫郝秉中都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我俩从事了一辈子天然橡胶的基础研究工作。虽然没有经历过建院最初十年艰苦创业的洗礼,但我们分别从1964年与1973年开始,共同携手从事天然橡胶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4年9月7日,在我国昆明召开的纪念中国天然橡胶100周年大会上,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将两枚橡胶杰出研究金奖授予郝秉中与我。这是世界橡胶研究方面的最高奖项,以此鼓励为天然橡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此之前,先后有法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3位橡胶专家获此殊荣。

  2004年9月7日,在昆明举行的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学术会议上,吴继林与丈夫郝秉中被授予金奖。受访者供图

  郝秉中来到海南工作半个多世纪了,我也有46年了,回望过去看今朝,蓬勃发展的“热作”事业总令我们激动万分,特别是看到现在的青年人充满活力、智慧和理想,在优越的研究条件下工作,我们总想表达发自心底的羡慕、祝福与希望。

  半个世纪前 从北京到海南儋县工作

  半个世纪前,我俩先后从北京来海南岛工作的时候,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

  我俩是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的同班同学。1959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当教师,郝秉中考上北京大学生物系读研究生。1964年当他从北大毕业时,我俩已经结婚并有了一个刚出生的儿子。当时郝秉中的导师学部委员张景钺先生有意留他在北大工作。

  当时的研究生太少了,还没毕业就会被“预订”一空。北京农业大学也派人去北大联系,希望调郝秉中去工作,另外还有好几个国家部级单位都有意让他去工作,我俩都做好了安家北京的各种准备,美好安稳的生活即将到来。

  但是,分配方案下来后,他被分配到海南的热作“两院”,也就是现在中国热科院的前身。说实话,当时我是非常不情愿的,哭过很多次,然而,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俩要求自己服从分配。

  就这样,我和丈夫开始了痛苦的两地分居生活,像牛郎织女一样,每年见面15天。1972年,在我的努力下,北京农业大学向热作“两院”发去商调函,希望调郝秉中回北京工作,但这一次没有成功。

  海南不放人,那我就自己去接他!我们已经分开这么久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1973年,我独自一个人来到海南,来到“两院”,说实话,我本意是来找院领导要人的,想说服他们同意放我丈夫回北京。

  然而,到达热作“两院”时,我看到的是干劲十足的“宝岛人”,所有的人都沉浸在为祖国橡胶事业努力奋斗的万丈豪情中。为了发展天然橡胶,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已在这里艰苦奋斗了十多年,我深受感染,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他们是我的榜样。

  我意识到海南岛是热带植物的王国,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作为植物学工作者,在那里能够发挥我俩的专长,将来会有较大作为。而且,丈夫也已在这里工作了9年,我能与他一起研究热带植物,再艰苦也是幸福的。

吴继林与丈夫郝秉中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返回北京时,我已经下定决心去海南工作,与丈夫团聚。

  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我的闺蜜时,她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在她看来,我一定是疯了:“北京农大是全国名校之一,在这里工作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且北京户口出去容易,再想回来就困难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在这一年,我带着儿子从北京来到海南,从北京农大调入热作“两院”,来到儋县。

  从首都一头扎进落后的海南,还是非省会城市的儋县乡下,反差太大了:物质生活极端匮乏,我得拾柴火,还得盖茅草房,气候就更不适应了。初来的时候,我一下瘦了十几斤。

  但是不论多大的困难,我俩都挺过来了。我俩曾无数次地问自己:选择在艰苦的农村工作30多年值不值得?答案是值得的。在中国和全世界的热带地区,社会经济都很落后,科技力量薄弱,导致热作科技发展缓慢,但这对科学家来说,却是一个很好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俩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对热作科研作出了贡献。

  20微米的橡胶乳管 我能从正中纵剖

  20世纪70年代,我俩开始从事橡胶树的研究工作,根据过去所学的专业,被指定研究橡胶树的结构和发育。

  早期对橡胶树的学习与研究获得了两个较有意义的成果。一是正确地阐明了橡胶树割胶树皮的结构层次,并从理论上解释了我国胶工割胶时保护水皮的经验。1980年这一结果发表在《植物学报上》,当时还算是一件稀奇的事。另一个成果是系统地研究了产量刺激剂乙烯利对橡胶树的作用,对当时割胶生产起了一些作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热作“两院”科研日益发展,回忆起来,最难忘的是在湛江加工所从事电镜工作。

  198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答应给研究院无息贷款购置一台电镜,获得这样贵重的仪器真是天大的喜讯,1983年电镜室在湛江加工所建成。

  此后十多年里,我俩每年从海南到加工所工作3个月。为了节省科研经费,我俩没有领取出差补助费,也没有住招待所,而是从加工所借了一间临街的10平方米的房子,做饭睡觉都在里面,洗澡的地方则是约一平方米的公共厕所。

吴继林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更艰苦的是电镜工作。制备电镜切片是一件异常耗费精力的事。记得在研究橡胶树乳管伤口堵塞机制时,为了获得一张高质量的橡胶树乳管伤口的电镜照片,首先要制备优质的超薄切片。必须在精密的显微镜切片机下,将标本中直径约20微米的乳管伤口从正中纵剖开,再用超薄切片机切成0.5微米厚的切片。我对技术的高难度把握,在全国学术界会议上受到同行们的赞赏,他们惊讶海南能做出这样的实验标本。

  电镜观察也要求非常专心。有的年轻人在电镜室连续观察两小时就受不了,而我与丈夫每天在电镜室里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我俩常常为观察中的新发现而无比激动,忘记了时间。每次都被工作人员叫出来才罢休。这样的工作使我在三个月的电镜工作后,身体素质下降,很多指标都降到最低标准线。

  在湛江的工作和生活虽然艰苦,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科学发现的欢乐。在那里,我俩完成了橡胶树树皮贮藏蛋白质细胞的研究,这一研究于1987年发表在英国的《 Annals of Botany》上。

  共同获得国际橡胶杰出研究金奖

  当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时,我俩就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申请到第一个科研项目。此后共申请九个项目,都获得批准,这在报批率只有15%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让许多人羡慕,受到了基金委和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

  1998年,我被委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

  20世纪80年代国际植物学家开始重视若干新的激素类物质,其中之一是茉莉酸。我们猜想它可能对橡胶树乳管分化有作用,于是就抓紧研究。经过反复严格的实验,终于证明茉莉酸确实能够诱导橡胶树乳管的分化,这项重要科学发现是我俩整整18年锲而不舍研究的结果,我们首次证明了茉莉酸作为一种伤害信号,能促使橡胶树生成更多的乳管,从而排出更多的胶乳。

  吴继林与丈夫郝秉中在橡胶林中的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我们十分清楚追踪诱导乳管化的因子具有多么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最终确定这种有效物质是茉莉酸的那一刻,巨大的喜悦包围了我们。

  茉莉酸诱导乳管分化的发现为世界橡胶研究打开了一扇门,这一成果发表后,立刻在国际上引起反响,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基因方面的研究,由此发端的研究将会不断延伸。

  三十多年来,我与郝秉中共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先后发表了6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如《科学通报》《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和国际知名杂志上。

  我们做了科技工作者应当做的工作,却获得了国家一系列荣誉:1999年,郝秉中获得国家人事部一等功;2001年,我获得五部委颁发的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3年9月的一天,时任热作“两院”副院长陈秋波打电话来,要求我俩用英语写一个工作简历给他,因为“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准备讨论授予我俩金奖。

  2004年9月7日,在昆明举行的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学术会议上,郝秉中和我接受金奖时,他们的评语是:他们在橡胶树细胞学方面的工作很优秀,有益于世界橡胶的研究。当天的大会,我做了题为《橡胶树乳管生物学》的报告。我俩相信,这里表达的科学原理应该属于橡胶树生物学的一个核心。

  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顾我们取得的成绩,并不因为我们的智商高,当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不好,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理想和追求。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热作”科研,始终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在科研工作中抓住了若干机遇,做出了一些贡献。

  讲述人:吴继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

  讲述时间:2019年12月3日

  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杨子薇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