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退而不休献余热 乐享人生夕阳红

  他是北京知名老中医,退休后每月下乡义诊

  她是退休教师,却主动要求上课,重回三尺讲台

  她组建志愿服务队,帮助孤寡老人和儿童

  他们说:“这就是我心里最好的生活”

  退而不休献余热 乐享人生夕阳红

  他们“老当益壮” 他们“老有所为”。人们总说,人要服老。但在海南,偏偏有这样一群老人,在已经退休,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选择继续投身于自己喜欢并愿意坚持的事业中。在他们看来,年龄从来都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绊脚石。诚然,他们的身子或许老了,但他们的心永远是年轻的。他们老有所为,正在不断为社会创造有正能量的贡献,为社区、乃至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老而弥坚的澎湃力量。

  南国都市报记者 林师堂 姚传伟 孙春丽 王子遥 文/图

  安宝华

  北京著名老中医安大爷:

  下乡义诊,给村民送医送药

  早上8点,在三亚市吉阳区迎宾路的一家小区内,安大爷家门口已经有患者在等候,“我上次咳嗽,找他看病,很快就好了,这次我带家里人来看皮肤病。”

  退休前,安宝华是北京有名的中医,也是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中心主任,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医术在北京当地的医院颇有口碑,2011年退休,在三亚定居至今,他经常给周围的群众看病。安大爷除了在家中坐诊,下乡义诊也已经成为常态。

  68岁的安大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颇有研究。刚到三亚的时候,安大爷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三亚的医疗条件和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病人,他常常向别人“推销”自己。“外出吃饭、散步的时候,我和别人聊天时都会说自己是中医,也常常给他们解答一些病症的疑问。”到三亚不久,安大爷很快就名声在外。

  “三亚早已经成为我的家,我在这里就是闲不下来,退休后还能够利用自己的中医专业知识和技术,发挥余热,继续帮助病人看病,缓解他们的病痛,我是打从心底里高兴啊!”

  从2015年开始,安大爷参加下乡义诊活动,每月都要下乡2次,送医送药,每次下乡都要问诊30多个患者,至今已经帮助2000多名村民。在村民的眼中,找到他,任何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

  令安大爷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在南岛社区卫生院,他接诊一名58岁的农民,经检查发现该农民患有淋巴肉瘤,自从手术后便再没有继续治疗,安大爷打听得知,这位农民家中已无钱看病治疗,眼看着老人马上就要离开,安大爷与一同参加义诊的其他医生追上去,往老人口袋里塞了几百块钱,老人眼角顿时湿润了,激动地连连道谢。

  “中医治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对自己的医术很有信心,能帮助患者看到实实在在的疗效。”来到三亚,再次穿上白大褂,安大爷希望用自己积累40多年的临床经验帮助更多的病人。

  安大爷说,2007年他曾来到三亚,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三亚这座城市的成长,那时的三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交车路线也不够完善,生活度假有诸多不便。“到现在2019年,三亚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有了大型购物中心,道路也变宽了,还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街上经常看到外国游客。”他说。

  如今,安大爷更加感受到三亚的飞速发展,看着生活了12年的城市日新月异,安大爷内心非常高兴。他举例说,现在三亚市中心的交通秩序得到了很好治理,公共交通出行方便;政府对市区街道清洁卫生进行了治理,再也看不到吐槟榔汁的痕迹;市区道路、桥梁不断整修,还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生活在三亚越来越舒适了,这里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真正变成了国际旅游胜地。”

  “三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这里也非常重视人才。我相信,这么美丽的海南,会吸引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热爱海南、愿意为海南建设出一份力的‘候鸟’。”安大爷说,来海南的“候鸟”,有许多是来养病的,今年他计划在区里开设中医馆,同他所认识的其他医学方面的“候鸟”人才一起,将更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引入三亚,发挥“候鸟”力量,为三亚市民和其他“候鸟”老人服务。

  田晓维

  63岁退休高级教师田晓维:

  主动要求上讲台 愿帮助山区孩子

  这几天,东方的天气有点凉。12月4日早晨,还不到7点30分,63岁的田晓维就赶到了学校。“退休后来到东方生活,是因为这里宜居的气候环境,能够重返三尺讲台,为这里的孩子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心中无法割舍的教育情怀。”田晓维说。

  退休前,田晓维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69中学的高级教师,今年3月来到东方定居。田晓维的家就在东方思源实验学校旁边。每天从学校传来的铃声,都让她十分兴奋,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感谢东方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这些‘新东方人’的信任与支持,给我们提供平台发挥余热,为东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很快,田晓维便以“新东方人”的身份,如愿加入东方市思源实验学校这个大家庭。

  田晓维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刚到东方不久,有一天,田晓维买菜途中路过东方市民族中学,她自告奋勇找到学校领导,希望能站上讲堂给孩子们上一课。校领导满足了田晓维的请求,并对她的授课大加赞赏。后来,她选择了东方市思源实验学校,田晓维说:“因为这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来自山区,他们更需要帮助!”

  刚到东方市思源实验学校,田晓维的工作主要是担任课堂巡查督导员,学校每位老师的课,她都听了不下于3次。听完课后,田晓维就与巡查督导小组成员一起认真讨论,总结提升老师教学质量的方法。

  田晓维喜欢与孩子们交往,在担任课堂巡查督导员期间,她经常与其他老师一起巡夜查寝。尤其是在学校英语老师紧缺的情况下,田晓维主动找到校长李立仁,接下七年级(4)班与(5)班的英语课。

  “有的老师怀孕,有的外出学习,一时半会也招不到老师,田老师主动担当,帮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李立仁称赞说,田晓维老师为人热情,有责任心,她带的两个班级的课堂氛围都非常活跃,孩子们也变得积极好学。“这些来自山区的孩子,更加需要给他们信心和鼓励。”田晓维说。

  田晓维的工作热情和平易近人,让她很快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只要还能干得动,我愿用余生坚守三尺讲堂,为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继续贡献力量,尤其是像思源实验学校这样的来自山区的孩子。”田晓维说。

  曾秀兰

  海口老人曾秀兰:

  志愿服务6年 退休了也要“发光”

  在海口老人中,有这样一批年逾花甲的退休老人,他们在全市各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到帮贫救困、扶弱助残、倡导文明、维护秩序、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在公益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帮助他人中获得了快乐,晚年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曾秀兰就是这些老人中的一员。

  2018年,曾秀兰与几名退休老人自发组建了“香飘万里”志愿服务队,帮助困难家庭,扶弱助残、维护秩序、保护环境。创办近2年时间,这支服务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成了3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是退休老人,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60多岁。曾秀兰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头人之一,她带领大家坚持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助人为乐,自己也乐在其中。

  在敬老院里,有一位老人因为子女忙于工作,子女很少来探望。曾秀兰就成了老人的朋友,没事就去和老人聊天解闷,她还时常自掏腰包给老人买水果买点心,带着老人在敬老院的院子里散步。“看,我的老朋友又来看我啦。”每次看到曾秀兰,老人总是非常开心。

  曾秀兰惦记着敬老院里的老人,她的团队定期组织队员到敬老院探访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帮老人剪指甲……像亲人一样关心老人。

  “去养老院、孤儿院和特殊学校、社区搞卫生,到假日海滩捡垃圾,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看望老人,还有特殊学校的小孩们,我们给他们带去一些东西,他们都非常高兴。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曾秀兰说,前几年她还和在海口公益圈中广为人知的绿豆汤妈妈李香一起做公益,为高考学生送绿豆汤,如今李香已经病逝,她希望把李香的精神传递下去。

  “和大家一起做志愿活动,就是我心里最好的生活”,多年的志愿服务,让曾秀兰感到做志愿者不仅仅是付出,更重要的是这项充满爱的活动成就了她一种向善向上的精神,成就了她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成就了她老有所为、老有所敬的人格魅力。

  “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献爱心,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曾秀兰说,多年的志愿服务,让自己认识了很多的良朋益友,提升了她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每次做完义工,心里总会涌起一种美美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省鼓励“候鸟”人才

  实现“老有所为”

  力争2020年“候鸟型”科技创新团队达10个以上

  记者了解到,为助力“候鸟”老人实现“老有所为”,让海南获得“候鸟”人才的知识及技术方面的支持,海南除为“候鸟”提供医疗康养等相关服务外,还通过设置“候鸟”人才工作站,建立候鸟人才服务网,发挥他们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据介绍,目前在省级政策支持下,海口、三亚、儋州、陵水等省内多地已经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乡镇街道、物业小区、企业等载体,灵活建设了数十个“候鸟”人才工作站,为“候鸟”人才和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让“候鸟”发挥余热。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候鸟人才服务网”线上服务平台,为“候鸟”人才提供了包括就业办事指引、在线咨询、网上对接等多种服务,并通过逐步拓展业务板块,提供工伤保险、社群互动等,让“候鸟”人才在海南工作与生活能获得更加地贴心周到的服务。

  我省于2017年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本着单位自主,个人自愿,实现“双赢”为目标,我省已逐渐形成创新型工作机制,确保“候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使用“候鸟型”人才10000人左右,其中“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000人左右、“候鸟型”科技创新团队10个以上,以此为牵引,吸引更多的“候鸟型”人才向海南聚集。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