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最近,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许多网友讨论的对象,而话题的焦点是:

  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

316d6cddec784384bcc711dc0e26d7ee.gif

  她是一位视频博主,微博粉丝量超2000万。与如今许多拍摄生活故事、搞笑片段等视频博主不同的是,李子柒所拍摄的是“中国田园生活”。

46322e08a9844f349e224a26e98b6bb4.gif

  文房四宝、手工酱油、马奶酒、自制面包窑……她都能亲手一点一点做出来。可以说,只有网友想不到的,没有李子柒做不到的。

  【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浏览李子柒微博的主页,不难发现这位拥有两千万粉丝的大v与众不同之处。在她更新频率不算高的视频中,能够看到黄豆如何变成酱油、纯手工造纸等等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读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脉温情,这些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此而言,李子柒的走红不难理解。但能不能把这种走红视作文化输出,以及中国需不需要这样的输出,在网上言人人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疑其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当然,那些试图让一个视频博主来承担“文化输出”重任的声音,听起来不仅有点苛责,也不现实。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着丰富内涵和不同面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这样一个博大精深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需要尊重传播规律、用符合现代人接受的方式进行。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这正是:采菊煮豆话桑麻,田园风光有人夸。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 (人民日报评论 桂从路)

  【不要乱扣“落后”的帽子!文化交流应更自信】

  其实,从李子柒的视频看,其内容以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美食文化为主,制作精良,整体上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化农村生活,风格轻松唯美。无论是美食,还是田园生活,都是现代人所喜爱、所向往的,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这可能是其在外网走红的原因。从国外网友点评看,基本也都是以正面肯定为主,属于个人化、“粉丝化”的轻松互动,看不到多少“文化输出”的严肃感觉。

  传统农耕文明算是中国的“落后”一面吗?显然不是。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来说,传统的农耕文明在生产技术上是落后的,但其蕴涵的文化价值却是永恒的,它对生命、自然的尊重值得现代人继承和发扬,它缓慢悠长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也有一种减压和启发的效果。我们要看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对农耕文明价值的认识上,中外并无不同。对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我们应抱有温情的善意,对于视频博主用唯美方式展示中国的农耕文明,我们也应多一些宽容和自信。

  此外,对视频博主在外网个人化、商业化、网红化的展示方式,也不必以“文化输出”之类宏大主题的模式标准去套。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中国的对外交流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民间、个人、商业交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后者,应给予更多的包容,让讲述中国故事的作者有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事实上,主题先行、单方灌输的文化输出往往收效甚微,以个人视角放软身段、“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方式更为有效,在这方面视频博主等社交媒体方式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能够“走出去”的正能量中国博主,我们应带着自信乐观其成,这恐怕才是“强起来”的中国应有的格局和气度。(半月谈新媒体 王新亚)

timg (1).gif

你怎么看?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半月谈微信公众号(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