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山鸡飞向青山 带回“金山”

  创新生态养殖模式

  琼中山鸡飞向青山 带回“金山”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陈欢欢

  会飞的鸟,人人都见过。会飞的鸡,你见过吗?

  初冬午后,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干埇村的山鸡产业发展脱贫示范基地里,一只只毛色鲜亮的山鸡扑腾着翅膀从枝头飞下,转眼间便被农户们装箱抬上货车。

  “马上要运去广东,收购商早就下好订单了。”基地负责人庞基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从种苗、防疫、饲料到检疫全部实行标准化,这也让基地生产的山鸡根本供不应求。

  说话间,刚好赶上了鸡崽们的“饭点”。只见庞基华快步走向林间的一处养殖大棚,轻轻按下棚内自动饲喂机的中控按钮,一捧捧颗粒状的生态饲料便立即顺着管道投入各个栏舍。令人惊讶的是,吃饱喝足后的鸡群肆意排泄,栏舍内却闻不到一丝臭味。

  原来,“秘密”藏在漏粪板下——栏舍底部铺设锯末、稻壳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益生菌发酵垫料降解鸡粪,不仅有效降低臭味,最终形成的有机肥也将用于农田种植,实现生态养殖“零排放”。“一般的养鸡场都是又脏又臭,你仔细看看,我们这里干净得很。”庞基华介绍,该基地严格按照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布局和轮养,有效避免了养殖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标准化养殖,为农户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11月,该养殖基地按照“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吸纳320户贫困户抱团发展,于今年9月实现第一次产业分红,分红资金达42.85万元。

  “基地的山鸡不愁卖,我们的分红自然也多。”基地饲养员覃国光说,他和母亲都在基地工作,每月工资加起来有6000余元,再加上年底分红,如今一家人年收入达近9万元,早已成功摘下“贫困帽”。

  “范本”成效初显,这一生态循环适度散养模式也将全面铺开。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牵头建设3个山鸡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基础上,下一步琼中也将通过“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农户)”的新发展模式,辐射带动20个村集体合作社,吸纳2980名贫困人口为社员,享受保底分红,加快推动琼中山鸡产业发展。

  (海南日报营根12月12日电)

责任编辑:潘春连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