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儋州市排浦镇瓜兰村委会的山坡上,一群黄牛在优哉地吃草。贫困户谢林器不时挥动着手中的长鞭,把牛群赶到更茂盛的草地中去。这群黄牛是谢林器一家脱贫的本钱,也是致富的希望。
“放牛也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找到草茂盛的地方,也要时刻注意牛的去向,万一牛群把村民种的水稻、地瓜等农作物给吃了,会给村民带来损失,造成的影响也不好。”谢林器是排浦镇瓜兰村委会田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共有5口人,在家庭未脱贫之前,主要靠种植水稻、蔬菜以及孩子外出务工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他说,从2016年开始,一家人在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现在就想通过养牛,让生活越过越好。
谢林器在儋州市排浦镇瓜兰村委会的山坡上放牛。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摄
谢林器家庭是在2017年12月脱贫的。在此之前,一家人生活几度陷入窘境。谢林器说,生活困难,就想着如何改变现状。“孩子们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我虽然50多岁了,但也想着能继续给家庭出力,改善生活。在帮扶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鼓励下,我决定发展养牛产业。”
“村子周边有草地,有水源。养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谢林器告诉记者,在与帮扶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多次商量后,他决定引进黄牛在村子的周边放养。2016年10月,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通过银行贷款5万元作为产业资金,再加上亲戚朋友的帮衬,引进34头黄牛在村子的周边放养。
一条长鞭、一顶草帽,有时还带上午饭和开水,这就是谢林器放牛的基本装备。谢林器说,每日早上和下午就是放牛的时间。牛群在同一处草地上放养时间长了,就要寻找新的草地。“隔一段时间就要换着地方放牛,这块地上的草吃没了,枯萎了,就要想办法另外找一处草地放养,让这块空地上的小草再长出来。如此来回换地方放牛,能保证牛的草料充足,让牛吃得饱,长得好。”
记者了解到,谢林器经过发展养牛产业,家庭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目前,仅是养牛产业,谢林器家庭每年年收入约10万元。“这几年来,有了政府的帮扶,家庭脱贫了。但想要日子越过越好,就要靠自己努力,发展产业发家致富。”谢林器说。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12月13日讯 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