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 为民除害 让“钱逢胜”“冯仁杰”们付出代价

  【新闻一:上财大教授被爆对学生性骚扰】

  12月6日,有网友通过自媒体爆料称,11月16日,她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任课教师钱姓教授以讲题为由把她骗到车里,将她锁在车内实施性骚扰,又亲又摸。9日,上海财经大学通报:经查,钱逢胜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极其恶劣社会影响。根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给予钱逢胜开除处分,并按程序报请上级部门批准;撤销其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撤销其教师资格。 

  【新闻二:北大助理教授被曝与多名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

  12月初,国内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爆出北京大学一名教师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一名女性在网上称,“北大数学中心”助理教授冯某与自己交往期间仍与多名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12月2日,北京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办公室在北大未名BBS上回应称,“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办公室收到关于北京国际数学中心某教师的举报信,依据《北京大学教师违规违纪调查处理试行办法》正在开展初查。”12月11日,北京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对该校涉嫌性丑闻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仁杰做出严肃处理,决定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北大的处理决定还包括取消冯仁杰研究生导师资格,报请上级批准后取消其人才计划入选资格。

——来看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为民除害,让“钱逢胜”们付出代价

  骚扰女学生上财副教授被开除、撤销教师资格,咎由自取。上海财大毫不袒护,处理果断,在职责范围内做了所能做、所该做的,值得激赏,堪称典范。钱逢胜是否涉嫌违法犯罪,或需司法机关介入。法治昭彰,岂可把学生当猎物?菁菁校园,绝不容师德败坏之徒!

  长城网:上财大性侵事件处理的一点遗憾

  相对于此前,一些高校对性骚扰和性侵事件的遮掩处理,不得不说,上海财经大学的态度是极其明快的。发现举报网帖后,当日立即成立调查组,短短几天就给出了调查结果。对涉事教师毫不袒护,依法从严从重处理,这一处理方式,不仅还受害者以公道,还及时挽回了大学声誉。

  不仅是上财大,应当说,在此一性侵事件中,有关各方都以对性侵“零容忍”的态度,作出了果断应对。在受害女生站出来之后,社交平台迅速引爆舆情,网友们群起转发,使此事很快上了热搜,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学校和警方介入。而涉事教师钱逢胜所兼职多家上市公司,也迅速与钱逢胜切割,宣布其辞去独立董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多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友们,并未像某些高校性丑闻中的校友一样,对学校和老师无原则袒护,对受害者进行谩骂和攻击。而是在第一时间,表达震惊和谴责,呼吁校方查清事实,清除害群之马。一些校友甚至还提供了钱逢胜涉嫌性骚扰其他女生的线索,指其为惯犯。种种举动,令人温暖和感佩。

  这种同仇敌忾的社会氛围无疑是此前不多见的。显而易见,面对高校性丑闻,需要的正是这一姿态。法治社会,绝不容许类似性违法犯罪逍遥法外,尤其是在高校,这一人类文明的高地,更应当明确对此“说不”。就此而言,上财大的处理方式,也为其他高校树立了范本。

  不过,也必须看到,这一事件的处理并非圆满,也有让人遗憾之处。以上海财经大学的通报为例,固然是快刀剜烂肉,毫不含糊。但在通报中,上财大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涉事教师,对于自身责任丝毫未有提及。从之前的举报网帖可知,教师钱逢胜邀请女生到私家车上辅导学业,对于潜在的性侵风险,受害女生几乎毫无防备。这一细节,暴露出大学防性侵机制的匮乏。

  国内很多大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和教学的秩序,对于教学和校园生活中的性骚扰风险,往往缺乏提示,这正是高校性丑闻层出不穷的深层次原因所在。以钱逢胜为例,他把魔手伸向学生,固然是因其色胆包天,但高校打击性骚扰和性侵的宽松氛围,何尝不是在为虎作伥?从这意义上说,对于受害女生,上海财经大学应感到内疚和亏欠,并承诺检讨整改才是。

  性侵事件从严从重处理,虽然人心大块,但对于受害者而言,意义并不大,毕竟罪恶已经发生,伤害已无可换回,遭遇性侵的经历,可能将成为伴随受害者一生的噩梦。因此,对于高校性骚扰和性侵事件,最好的办法不是事后惩处,而是事先防范,建立严密的机制,让保护无处不在,从而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罪恶之手。(于平)

  央视评论:北大开除冯仁杰,给谁上了一课?

  短短两天之间,两名师德有亏的教师,不仅被清除出学校,还被清理出教师队伍。两所高校不护犊子、不遮丑蔽污、不拖延处理,倍受好评。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两所高校严处问题教师,不是“切割”,而是彰显出高校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身为名校,这一姿态所展现出的价值取向,具有风向标意义。无论钱逢胜还是冯仁杰,都称得上富有才华,相关高校处理前或有思量,最终依然严惩不贷,值得激赏。

  一所高校能不能赢得尊重,不能仅看有多少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有多少高大上的实验室,有多少腹笥丰赡的大教授,更要看有没有风骨、有没有风范,特别是遇到丑闻时有没有担当。

  一所高校的教师往往数以千计,不可能毫无问题。关键在于,出了问题之后,学校持何种态度?如果学校恪守法治,秉公处理,就是值得信赖的。

  师德师风,为师之本。钱逢胜等人之所以声名狼藉,落个身败名裂,就在于管不住自己,在道德修为上摔了跟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无论教师名气多大、学术实力多强、身份多显赫,一旦在师德上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葬送教学生涯,葬送教研前程,乃至葬送学术生命,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

  缺乏敬畏,把学生当成“猎物”,怎能可能赢得学生敬佩?又怎么可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有的教师猥亵学生,已涉嫌违法犯罪,并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这样的教师,该站在法庭的审判台上,有何资格人模人样站在讲台上?

  一些教师摔跟头,与缺乏敬畏有关,也与学校管理存在宽、松、软等问题有关。对问题老师绝不包庇,绝不态度暧昧,在日常监管上注重强化师德建设,在引进教师时把好关,防止有才无德之辈混入教师队伍,才能有效遏制教师染指学生乱象发生。(秦川)

  新京报:北大上财曝教师性丑闻,谁来管住“狼师”?

  最近,这一南一北两所知名高校因教师性丑闻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当然是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次两所高校面对丑闻,都能不遮不掩、不枉不纵,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站在受害者一方,及时做出严肃处理决定,应该说值得舆论肯定。

  师德失范,高校要坚决站在受害者一方

  不得不说,两所知名高校接连曝出教师对学生性骚扰、教师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恶劣事件,的确很容易将高校性骚扰作为现象群而非偶发个案,导入公众视线。从这两起事件也可看出,包括两所涉事高校在内,我国大多数高校师德教育、特别是防范性骚扰长效机制建设的进度,离社会预期的节奏还有距离。

  其实,从世界范围内看,性骚扰也是职场、高校的顽疾,究其根本,在权力不对等的场合,身居高处的人,长期浸润在享受仰视的环境中,就可能为性骚扰这个毒瘤提供生长的可能。

  国外有很多高校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提出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防范性骚扰制度与方法,但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任何一个高校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所以,无论什么层次的高校,首先就是要正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不必用整个学校的学风、师风给个别人背书。在这种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师德教育和制度建设,用德行教育去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用刚性制度去遏制想作恶的魔手。

  而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每一起个案。对事件受害学生、受害者给予坚决的支持和保护,对涉事教职员工及时做出严厉而又不失公平的处理。学校在处理类似事件上越坚决,师德的红线就越“显眼”,甚至也可以这样说: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每一起个案,本身就是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部分。

  高校不必为个别败类遮掩开脱或自惭形秽

  此番,北大解聘“渣男”教师,处理迅速不拖延、态度坚决不暧昧,体现出了“师德”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谓“有才无德,坚决不用”。而舆论的评价也颇为理性,有网友称“北大依然还是那个北大”。这说明,随着舆论场趋于成熟,只要事情处理得公平合理、合乎常识,得到舆论的理性并不难。一个“害群之马”,也不会造成学校声誉尽失。

  在以往,面对本校发生性骚扰事件,个别高校第一反应是动用商业公司进行所谓的“危机公关”,动用权力删帖者有之,给当事女生施加压力要求她噤声者有之,处理过程中对涉事教职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更有之。

  特别是一些学校对一些所谓“学术产量”高的教师网开一面,想方设法为其开脱,为他们设计种种改头换面逃避惩处的伎俩。在个别学校领导的眼里,“流水的学生,铁打的老师”,受害学生的权益无足挂齿,靠一些论文“生产高手”多发几篇论文提升学校排名才是重中之重。

  而这些做法,放到当下的舆论场上无异于“火上浇油”,互联网有记忆,大多数网友也能分辨是非,敬畏事实和民意,才是危机公关之道。事实上,我们也很难相信,类似这样在个案处理避重就轻的学校,会在日常管理中重视对防范性骚扰长效机制的建立。

  总之,需要强调的是,发生在高校的性骚扰事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对高校在防范性骚扰方面加强舆论监督,很有必要。但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必须指出,有性骚扰劣迹的教师,只是广大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极少数害群之马,不要因此把整个高校教师污名化。

  网友的理智看待,也是高校公平处理的一个前提。过分夸大高校性骚扰现象的普遍性,一方面不尽公平,更重要的,也容易让舆论失焦,忽略对其他领域性骚扰严重性的认知。[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严厉打击高校教师性骚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国人历来尊师重教,将教师当作一个神圣的职业。高校教师本应该在学术和道德两个层面充当学生的榜样,树立起“师者”的职业形象。然而在现实当中,一些“为人师者”道貌岸然、心存侥幸,将经历相对简单、思想相对单纯的学生当成猎艳的“猎物”;更有甚者,动辄以学业成绩、毕业学位相要挟,逼迫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就范,其行为已经严重背离师德师风,有的更涉嫌违法犯罪。

  杜绝此类事件,首先要让纪律和法律的约束硬起来。要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露头就打”,绝不姑息,以儆效尤。然而在一些类似的事件中,受害者羞于举报或忍气吞声,一些学校甚至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选择做学生工作、息事宁人,实际上是为虎作伥,反而使一些施害者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上海财经大学对钱某的举报和网络舆情迅速成立调查组,本着认真严肃负责的态度开展调查核实,是此事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一步。只有强化此类案件的查办,才能形成强大震慑。

  其次,还得让监督的触角伸得更广。有媒体指出,对钱某进行网络曝光的受害者自称曾多次遭到钱某的骚扰;也有一些钱某曾经的学生,反映遭遇过钱某的骚扰,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已经众所周知。这样一位“名声在外”的“师者”,学校方面为何迟迟未能发现?若非受害者以网络曝光带动新闻媒体跟进,对钱某的调查和处理能否如此及时到位?恐怕仍然值得反思。对于学校而言,应该进一步创新举报方式、畅通举报通道,及时跟进并反馈线索处理情况,让监督的触角更加敏锐,才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受害者有效的支持,使他们敢于对施害者说“不”。

  针对近年来屡屡曝光校园性骚扰案件的情形,有关部门更应该举一反三,针对此类问题开展拉网式筛查,打捞更多“沉默的声音”,严厉打击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驱散校园性骚扰受害者心中的阴霾,还学子们一个清朗干净的学习成长空间。(济兼)

对任何师德失范行为

坚决说NO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央视网评、光明日报、新京报网、长城网(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