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家长群秩序不能靠“撒泼”来维护

  最近两天,广西玉林市玉东三小一个家长群内,一场骂战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因不堪家长群内聊和学习无关话题,该校17(02)班一名家长大骂群内其他家长是“陪酒女”“戴绿帽”云云。

微信图片_20191216153745_副本.jpg

  对此,其他家长建议将这名家长踢出微信群时,这名家长声称她是玉林师院的博士、副教授,“谁敢踢我出去,试试!”

微信图片_20191216153838_副本.jpg

  【家长群秩序不能靠“撒泼”来维护】

  家长群里一场因聊酒话题引发的骂战,女主角因其出语粗痞泼辣、嚣张跋扈与博士、副教授身份的巨大反差成为事件的焦点。的确这样的表现不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者的应有素质,即便是不堪忍受家长群里各种闲聊,出于维护秩序的善意,完全可以有礼有节地规劝,而非流于情绪化,掉入所谓“以陋制陋”的陷阱,否则是不会有赢家,如事件一样最终闹得一地鸡毛,斯文扫地。

  然而,这或许只是问题的表象。具体到这场骂战,酒的话题或许只是导火索,根本在于家长群秩序调节的失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家长群的特殊性,常见的工作群、客户群、同学群之类,受到更多现实人际关系影响,成员之间相对熟悉并遵循现实的基本准则,还受到情面、利益等掣肘,具备一定的组织性质,而家长群则不同,是基于孩子上学而把家长生凑在一起,每个家长都是独立的且大多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更像是陌生人的组合,这使得现实中陌生人场景下的一些冲突都可能在群里发生。

  例如,制止群内的无聊话题,有时会像在公共场所制止抽烟一样,被人下意识视为干涉而遭遇到对抗,但这样的问题在工作群、同学群发生的可能性就很低,更不会出现“带节奏”的现象。家长群中出现的冲突,更多还是陌生人所谓平等自由语境下秩序调节话语权的争夺,“你凭什么制止、批评、指责我?”当制止、规劝被无视、被怼,进而便发生道德意义下的愤怒,而诸如身份、地位、财富等一切有优越性因素都成了“带节奏”的筹码,如个案的女博士炫学历、身份和孩子优秀不过是掉进逻辑的俗套,这与很多家长群教师和学霸家长的中心地位的形成如出一辙。

  可见,家长群的乱象折射出的不只是简单家长素质高下的问题,更深层次还是规则意识与共治思维的集体或缺,这也是为何人还是那些人,在不同的人际空间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千差万别。提升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学会在公共生活中自控、彼此尊重,通过谦抑来维护基本的秩序,于人于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家长群虽然小,也是一个小“江湖”,绝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必须订立相应的规则。“潜规则”如果没有明确,就难保会有人“乘虚而入”。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家长群设立之初,各位家长就应树立共治思维,努力寻找秩序调节的有效方式,避免秩序调节沦为话语权的争夺。比如不妨先拿出一些规则倡议供家长们讨论,求得共识后共同遵守、相互监督、彼此维护,先小人后君子恐怕比先君子后小人要有益得多。(齐鲁晚报 木须虫)

  【家长群骂战缘于管理与素质双缺失】

  如今,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家长群。对于这场骂战,大多数人的批评对象是这名“博士家长”,但事件起因并不在“博士家长”,而在于该班级的家长群缺少边界管理,一些家长在群里探讨酒的话题,闲聊与群定位无关的内容,才引发该“博士家长”不满。如果该家长群早有明确的聊天边界规定,家长都遵守群规,这场骂战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按说,家长群只应用于家长之间、家校之间沟通,只应涉及与孩子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其他内容应予禁止。作为家长群的群管理者,应该在建群之初就“约法三章”,并及时履行管理责任。可以说,这场骂战相当程度上是“群规”缺失与“群管”缺失造成的。对此,当地教育部门、涉事学校以及该家长群的群主,都应从各自角度反思家长群管理缺失的问题。

  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既明确了群组定位——中小学群组主要用于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又明确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管理责任。不过,不少地方还没有出台类似规范家长群管理的规定。希望玉林这场家长群里的骂战,能引起有关地方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早日规范家长群。

  这一事件除了暴露家长群管理缺失外,还暴露出家长们的素质问题。首先暴露了这名“博士家长”素质不高——专业素质高不等于综合素质高。虽然该家长个人学位、职称都很高,但在这起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即使不满意其他家长闲聊酒的话题,既可以好言相劝,也可以让“群主”纠正,而不该出口辱骂他人,也不必高调炫耀自己。

  从法律角度来说,“博士家长”大骂群内其他家长是“陪酒女”“戴绿帽”,已经涉嫌侮辱或者诽谤,如果其他家长依法进行维权,该“博士家长”很可能要付出侵权代价,可见其法律素养也不高。当然,坦率说其他家长素质也有待提高,因为无论是闲聊无关话题还是参与骂战,都表明素质堪忧。

  对于这场骂战,当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员只认为“这是个人素质问题,往后会加强家长的素质教育”。玉林师院回应称,“这只是她个人(女博士)素质问题,根据规定,学校也不好就此对她做出处理”。这一事件有个人素质问题,但当地教育部门不应反思家长群管理缺失吗?“博士家长”所在高校,不应该反思对职工素质教育是否到位吗?

  如果对这一事件处理不当,恐怕不仅是相关家长个人形象大滑坡,当地教育系统形象、涉事高校形象也会受损。(北京青年报 张海英)

  【家长群内骂战,各方都应反思】

  首先,这位女博士家长大骂群内其他家长是“陪酒女”“戴绿帽”,让别人滚等语言,完全无视他人的尊严及老师的劝阻,语言粗俗、态度恶劣,显然是不对的,不仅与其“引进人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形象严重不相符,也损害自己与其他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对自己的声誉、对孩子的成长均不利。  

  然而,家长群内一些家长聊和学习无关话题,特别是聊酒这种与学习、孩子完全无关甚至有害的话题,显然也大错特错。  

  近些年来,原本为了促进家校联系、方便家长交流的家长群发生变异,成了“布置作业群”“攀比群”“马屁群”甚至乱七八糟的“广告群”,有的家长缺乏文明意识,将家长群当成个人私聊群,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严重打扰老师及其他家长的工作与生活。不看群消息吧,又怕漏掉重要信息,看吧又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实在令人恼怒。  

  据报道,此次骂战持续4个小时,女博士家长可谓是火力全开,语言出格,引起广泛注意,但我们不知道其他家长在群里聊无关话题是否是某种常态,否则为何惹得女博士家长满腔怒火?为何老师多番劝阻,没有家长听从?无奈,老师只好退群。家长们“硬刚”到如此地步,恐怕不是哪一方面的责任。  

  现在,这位家长事后承认自己“有些失态”,其所在学校负责人称不便处理。笔者认为有些道理,虽然她“破口大骂”有失形象,但毕竟只是她个人素质问题,事情也发生在其工作职责之外,其是在以一个家长的身份与其他家长交流时发生冲突,并未违反师德师风规定,学校若就此对她做出处理,反而于理不合。那些因此抓住“女博士”“引进人才骂人”而大做文章,其实没有必要。  

  一言以蔽之,家长群内骂战,没有一方是赢家,各方都应反思。提高文明修养,尊重他人,就事论事,以理服人,自律自省,恪守言行边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就从家长群里“有话好好说”做起。(东方网 斯涵涵)

timg.gif

  来源: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东方网(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