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随风润物细无声,美德流溢始自来。
“好人”,源于身边,始于平凡,终于感动。在海南省东方市,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一段段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有一份慰藉心灵的温暖,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东方好人”也逐渐成为烫金的精神名片,诠释着美好东方的道德内涵,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东方市努力把好人“盆景”打造成道德“风景”,推动“东方好人”向“好人东方”迈进。
给前行者力量,为善良者喝彩。南海网推出“东方好人”系列报道,全媒体记者将深入各行各业,挖掘感人事迹、展现好人风采、传递文明新风,看看平凡的人们如何以不平凡的行动诠释人间真爱,温暖着整座城市。
一个贫困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但在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一对贫困夫妇却以超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用二十多年光阴把四个女儿陆续送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这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我二十年,孩子们幸福一辈子!这账,划算!”这是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脱贫户符兆明的朴实话语。
符兆明努力发展生产,为了让女儿们上得起大学。南海网记者 刘丽萍 摄
在符兆明的家中,南海网记者看到:简陋的平房仅有80平方米,偌大的院子里圈养着鸡、牛、狗,刚刚从地里收上来的花生藤堆放在门口。家中的摆设虽然简单,但是房间里收拾的井然有序。这栋平房是政府危房改造建的,从前一家七口挤住在一栋低矮漏雨的瓦房中。
“小时候家里更穷,家里五兄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穷怕了,得读书!”回忆起以前,符兆明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坚毅。结婚后,他暗下决心:好好活着,把孩子抚养成人成才!
但因为孩子多无人看管,符兆明本人又患有肝硬化做不了重活,夫妇俩都无法外出打工,仅靠种植花生、水稻养活七口人,困难的时候常常只吃得上青菜拌白粥。2014年,符兆明还因为股骨头坏死,做了一场大手术,东拼西凑花了好几万,这让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符兆明的五个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大儿子从小就是家里的“小大人”,因为帮衬家里,没能完成学业,这是符兆明最大的遗憾。但2016年符兆明最小的女儿以680多分的好成绩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加上之前以743分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的二女儿、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就读的大女儿、海南医学院就读的三女儿,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连续走出了四名本科大学生。
符兆明家里养了十几只鸡,等着女儿们回家过年。南海网记者 刘丽萍 摄
“女儿的教育一样重要。”四个女儿都考上大学,当父母的自然欣慰,但女儿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倍感压力。2016年,符兆明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户。
在符兆明家“因病”“因学”被纳入贫困户时,帮扶干部制定了“扶志+扶智”的脱贫帮扶方案。一方面,帮扶干部对接教育局、团委等有关部门,确保四姐妹的助学贷款、助学金和雨露计划的各项助学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养殖技术培训帮扶,使得符兆明掌握了种植花生、优质水稻增产增收的技术。
多管齐下,贫困不再是四姐妹求学路上的“拦路虎”。生活有了盼头,符兆明也干得越来越起劲。
但是四姐妹同时读大学,虽然有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几个人的生活费依然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单靠符兆明夫妇的微薄收入很难支撑。孩子们都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自觉加入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并努力读书获得奖学金,2018年小女儿获得了5000元奖学金。
“孩子们真的很懂事,我经常觉得很亏欠,没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说到这里,符兆明情不自禁地落泪了。他讲述,二女儿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时,学校免去了学费,每个月还发放600元生活费,钱肯定不够一个月的开销,但他每次打电话问女儿钱够不够时,女儿总是说“爸爸,不用担心,我还有的花”。
谈起懂事的孩子,符兆明心里总觉得亏欠“没能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南海网记者 刘丽萍 摄
苦心人,天不负。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孩子更懂感恩,如今符兆明的三个女儿都大学毕业了,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女儿还主动照顾正在读大三的小女儿,符兆明的担子总算卸下了。
赤坎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陈燕表示,符兆明夫妇用二十多年的不懈坚持,成就着四个孩子的美好未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一家走过的历程,有艰辛、也有困苦,有执着、更有希望。
“说到底,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这两年我少受了很多难,生活也有了奔头。”符兆明说,女儿们的努力,让他们一家人的干劲儿更足了。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东方12月17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刘丽萍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