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什么是坚持?有人说坚持就是行走于沙漠中,看不到希望,没有回应,却还是一腔孤勇的前行,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叫陶凤交,海南昌江人。今天我来说一个横跨28年的“海南故事”。
“不能”与“能”
几十年前的棋子湾是一片白茫茫的荒漠。讲述人供图
一片白茫茫荒漠,昌江棋子湾,1996年。有一群工人戴着口罩,挽起袖子,挥着锄头、铲子埋头忙活,仔细一瞧会发现这些工人都是些女人。她们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将小树苗放入装有红土的育苗杯中,海风卷起漫天尘土,她们便立即将小苗护在怀里。
1998年的昌江棋子湾,种上了野菠萝和木麻黄小苗。讲述人供图
“快看!那里有一个外国人!”人群中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句,她们齐刷刷抬起头,顺着方向看了过去。在海滩不远处,有一人,金发碧眼,背着黑色双肩包,面朝大海。只见,他弯下腰从地上拾起一捧沙,看着沙子从指间流走,然后摇了摇头,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突然间,这个“老外”朝着大家挥手大喊,这些女工基本没出过村子,更别提见过这样的场面,大家既紧张又好奇,推推搡搡,最后决定把“队长”推出去作为代表探查情况——那个队长就是我。
我不知所措地走向前,只见这个“老外”眉头紧锁,一手拿着沙子,一边朝我摇手,嘴里还念叨着我听不懂的“外国话”。后来,他发现我听不懂外文,转而用夹生的中文跟我说:“这里不能种东西。”生怕我听不懂,他还顺手捡起一旁的树钗子,在海滩上写下“这里都是白沙子,不能种树!”这下,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不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4年来,这些话我已经听了太多遍,我都能猜到他接下来会说什么。当时,我突然心生一股劲儿,便从他手中接过树杈,一笔一画写下:“能!”
他看了以后,低头沉默片刻,递给我一张白色的卡片,又嘀嘀咕咕说了些我听不懂的外文,然后转身离去。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张“白色卡片”叫“名片”,而那个外国人是一个享誉国际的德国专家。
1999年,昌江棋子湾的小树苗。讲述人供图
想起那张名片我有些怅然,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席卷海南,我家被淹了,那张名片也不知道被冲到何处了。想到这,我竟有些懊恼,一拍大腿叹道:“要是名片还在就好了!”
是呀,要是那张名片还留着就好了。这样,我就能打电话给当年那个德国专家,请他再回来看看如今的中国,如今的昌江棋子湾。在这里种树,成了!
28载见证“海南故事”
望着眼前这片熟悉的大海,我思绪万千。如今的昌江棋子湾,高端奢华酒店星罗棋布,原本泥泞的乡间小路已经水泥硬化,两三层的小洋房拔地而起,广场、公园里村民歌舞欢笑,恒大、恒盛元、新希望等大企业纷纷进驻。以前看到个“老外”是稀奇事,现在每当木棉花开,都能看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昌江,这个中国边陲海岛的小城镇,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力向前,一切都欣欣向荣。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恍若隔世,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昌江吗?就拿这片曾被“宣判死刑”的棋子湾来说吧,28年间,这里种下了338万株、1.88万亩的木麻黄海防林,总面积约为1500个标准足球场,荒漠变成绿洲。昌江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意志,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生动的“海南故事”呢?
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棋子湾大角处,陶凤交(左一)带领姐妹们顶着烈日植树造林。 廖传松 摄
时针拨回1992年,当时昌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一场台风侵袭棋子湾,由于缺乏海防林,昌化渔港里的渔船损失惨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个外地老板承包了棋子湾段海防林的建造任务,雇当地村民去种树。当时,工人种树每天可以拿到7.5元,我早年丧夫想多赚点钱贴补家用,就加入了造林队伍。
每天凌晨4、5点我们就起床了,6点就自带盒饭从家里步行一个小时到苗圃,每天在那里只能吃冷饭、喝冷水。我们都在太阳底下干活,面朝沙土背朝天,衣服、裤子被汗浸湿也来不及擦,好不容易到了午饭时间打开饭盒却发现饭已经馊掉了,有时还有不少蚂蚁,我们也顾不上了,用手把蚂蚁拨开就吃。
陶凤交(中间)和姐妹们合影。讲述人供图
种树是个体力活,那时候我们一天能喝20斤水,实在渴得受不了,牛、羊喝的水我们也舀来喝。天气热的时候,荒漠上的白沙被晒得滚烫,还没有大树遮阴,大家只好用手套套住脚一路小跑。为了节约时间,中午我们就在苗圃园里搭一个简易的棚子,铺上麻袋,小眯一会就算休息了。长此以往,不少工人的身体就吃不消了,患上肚子痛、发烧、感冒、红眼病等“毛病”。
比起身体的折磨,棋子湾种树难的实际问题更让人无奈。棋子湾种树的成活率实在是太低了!我们试过野菠萝、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树……大多数树木的成活率都很低。那会儿,没有现成的水源,我们都要徒步往返2小时挑水,还要到昌化边上挑红土、黄土,把大约长15厘米的小苗放到装有红土或黄土的育苗袋里,等小苗长到60-70厘米就挑到山中种下。
每个工人,一个小时才能挑一担土、一担水,一担树苗和红土的重量大约有130斤,担子把大家的手掌都磨出老茧,指甲肉也磨烂了,指甲盖里常年都是泥土。结果,大家辛辛苦苦地育苗、施肥、浇水,满心期待盼着小苗长大,可是有时候手还没来得及洗,刚栽好的树又死了。大家最失望的,莫过于心血付之东流。
“我是一个罪人”
如今的昌江棋子湾,防护林郁郁葱葱。讲述人供图
大家伙当工人种树,都是为了讨生活,赚点钱补贴家用。可是,在棋子湾种树那么辛苦,几年过去了成活的树木寥寥无几,承包造林的老板无奈退出,不少人的信心也随之动摇。
1996年,我开始自己种树,不为别的,我就不信这棋子湾种不成树!刚开始的造林队伍有100人,我精中选精,挑选了文敬春、陈开秋、钟应尾、文英娥等30多个姐妹一起种树,她们都很得力能干。当年10月份,我们在中国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出了新方法,在两排野菠萝中间种上木麻黄,从那时开始,植树的成功率提高至60%-80%。
野菠萝的刺多,一不留神就被刺到皮肤。我的右腿上现在还有一条伤疤,那是1998年,我种树的时候被一根树枝插破小腿,当时在医院缝了几十针,我放心不下刚种好的树就提前出院,结果化脓感染又住院了。
相比于身体的折磨,我心理上更有负罪感。现在有很多媒体记者想来采访我,说我是了不起的人,可是我却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带头种树,是一件得罪人的苦差事。我是队长,要负责监督大家伙种树,严格要求他们挖坑到30-40厘米深,因为种树时坑挖得浅,一起风就会把沙子吹走剩下光秃秃的根系,这样树苗就活不成了。可是,工人是按照栽树量计算工钱的,我的较真让他们很不理解,有时还会骂骂咧咧。
昌江一个年轻人和母亲来探望陶凤交并合影。讲述人供图
我能理解他们,大家都是出来讨生活的,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会愿意做这个苦差事呢?可是,种树这件事真的马虎不得。当小树苗长到60厘米时,我们要将树挪植到山上,有些工人会在育苗杯的底部偷偷挖个洞让红土流出来减轻重量,这样一次就能多搬几棵树苗多赚点钱了。我不允许,总会严格监督“作弊”,为此也没少挨骂。直到现在,还有同村的村民四处骂我,说我种树是为了占土地,满心委屈,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即便如此,我还是很想继续种下去,现在只要有空我还会去找空地补种树苗。我很感谢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的领导让我有机会种树,让我有机会看到一片沙漠变成绿洲。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比起那些有丰功伟绩的大人物,我实在是太不起眼,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人,没什么亮眼的。何其有幸,能够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南昌江棋子湾的“绿洲奇迹”。
我做了一件事,只想完成了一个愿望,不为什么,就是做一行爱一行。未来很长,我还会跟姐妹们一起种下去,让这片防护林在我百年以后,继续守望这片土地。
好了,我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如果你们有空可以来昌江棋子湾走走看看,现在这里真的很美。
讲述人:陶凤交(海南昌江女工,人称“绿色娘子军”)
讲述时间:2019年12月10日
南海网记者 苏靓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