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十年禁渔有期,生态保护无止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上游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timg (5).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最迟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暂定为10年的常年禁捕。

20200103-54b0289dd9ced403_700x5000.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长江十年禁渔为解“无鱼”之困】

  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涵养着多种多样的鱼类,然而近几十年来,长江的鱼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生物完整性指数也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无鱼”绝不是危言耸听,以白鱀豚为例,白鱀豚本是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以淡水鱼类为食,遗憾的是,受人类建筑和捕捞活动的影响,自2004年后,白鱀豚再没有被人类发现过。

  白鱀豚的不幸命运凸显了长江流域恶劣的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敲响了警钟。早前就有专家指出,由于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的过程中会不断退化,需要不断补充野生鱼卵资源才能繁殖,作为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基因库,若长江“无鱼”局面继续恶化,人类面临无鱼可吃的困境不过是早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更全面更严厉的禁渔政策迫在眉睫。

  十年禁渔的计划出台,渔民表面上是利益受损方,但从长远看,他们受益无穷。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大幅萎缩,实际上跟部分渔民涸泽而渔的捕捞方式息息相关。类似“电网捕鱼”这种无论大鱼小鱼一律通杀的捕捞方式,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却屡禁不止。恶性的捕捞方式使得鱼类资源枯竭,而枯竭的鱼类资源导致渔民生活难以为继。考虑到这一情况,去年年初,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目的就是在实现禁渔之前先用补偿的方式保证渔民退捕,帮助渔民尽快实现转产转业,为推进全面禁渔政策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有人对十年禁渔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尤其担心长期禁渔会发生水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实际上,我们日常所需的水产品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人工饲养,而不是长江流域的天然捕捞。数据显示,在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中,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其中的0.15%。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禁渔对水产品供应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基因库”功能,长江虽然在渔业生产方面价值很低,但却在改善鱼类基因,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上不可或缺,后者决定了实施禁渔政策至关重要。

  许多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记忆中的长江是“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那时候恐怕谁也没想到,习以为常的江豚会成为珍稀物种,随处可见的鱼群也会有穷尽的可能。对长江流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政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而是面向未来进行一番痛定思痛的补救。但愿它能使长江摆脱“无鱼”之困,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北京青年报 韩望)

  【十年禁渔有期, 生态保护无止】

  禁渔并非新闻。早在夏朝便出现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教令,我国及其他不少国家当下也都立法规定每年的禁渔期。禁渔十年,让人在看到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之余,也从侧面反映了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

  立足于长江的生态现状来审视十年禁渔,就会发现这个时间跨度并不夸张。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丰富的河流之一。然而据统计,如今长江的“四大家鱼”数量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几十年前“平平无奇”的江豚,在2018年仅剩1000余头;白鱀豚、中华鲟、白鲟……这些名字一次次在公益广告、研究报告、美食攻略中被提及,却在现实中近于消失。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不禁让人联想起“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古训。

  为此,有专家经论证提出了十年禁渔的期限。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在十年时间能繁衍两到三个世代,种群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涵养壮大,避免往年春季投苗、夏季禁令初解未及成熟的水产便被捕捞上来的恶性循环,尽可能恢复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让长江的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发挥。

  十年禁渔有其紧迫性与必要性,但禁渔十年或许还不够。

  如果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没有树立起来,无论禁渔多久,禁令放开之后还会重蹈“无鱼”的覆辙;无论禁令多严,难保禁渔期间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因此除了禁渔,还要着手整改消费市场,尽快形成全社会不捕不买野生水产的共识。而威胁长江生态环境的还有违规排污、非法采砂、围湖造田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治好”长江需多管齐下,在关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都要拿出与十年禁渔同等的决心与举措。另外,有关部门也要为长江渔民有针对性地提供安置措施,鼓励改捕捞为养殖,尽可能舒缓与禁渔相伴而生的阵痛。

  十年,对奔流了成千上万年的长江来说不过弹指,但用好接下来的十年,也许可以换来长江的新生。而这份来之不易的新生,需要人们付出更大努力,长久守护。(南方日报 王梓佩)

  【十年禁渔让长江鱼好好休养生息】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滔滔江水哺育着424种鱼类,光特有鱼类就有183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坐长江轮时,随处可以看到江豚,它们“衣食无忧”,吃得胖乎乎的就像小猪一样。长江流域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而江豚那时也只是普通物种,和珍稀保护物种挨不上边,描述的情景让我神往。1992年笔者第一次在长江游玩时,也看到了江豚在船边翻滚跳跃,虽然只有零星的几只。而2018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显示,长江中的哺乳动物江豚种群数量为1012头(2006年调查数据为1800头)。

  为什么会这样?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人竭泽而渔,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最终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实施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此前长江每年也设置过禁渔期,期限为三个月。为什么现在开始实施的禁渔期要十年之久?对此,有专家解释,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繁殖成长通常需要四年。禁渔期设置十年,可以让它们繁衍两三代,这样它们的数量才可以恢复,个体也能越来越大,才能出优质的鱼。以往三个月的禁渔期,生长的鱼还不够三天捕捞,每年7月1日开捕后,过去三个月的繁殖成果几天内就被“绝户网”打捞殆尽,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

  还有一些人担心,长江禁渔后,会不会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鱼价上涨?据统计,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现在我们食用的鱼类大多是人工养殖鱼塘提供的。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人工养殖鱼类在经过多代繁衍后,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需要补充优质的野生亲鱼改善种群,长江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好长江这个基因库,可能将来会连最普通的四大家鱼都吃不到。

  古语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竭泽而渔则无鱼可渔,长江苦无鱼久矣!其他的江河其实也面临着类似情况。比如钱塘江算是保护得比较好的河流了,但古话所说的“春潮迷雾出刀鱼”的情形在如今也不易见到了。

  对长江鱼进行保护,延长禁渔期真的是好政策。(钱江晚报 项向荣)

u=3489777413,1157899820&fm=26&gp=0.jpg

  期待鱼跃江面的场景重现

  来源: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钱江晚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