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过去的一年,是奋斗拼搏的一年,也是满载收获的一年。近日,本报推出“实干创新2019——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报道,从九个方面聚焦“一年来”海南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获得各界广泛关注。这“九个一年来”不仅体现在宏观事件上,也体现在每一个海南百姓具体而真实的感受中。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两会前奏·我这一年来”系列报道,讲述一年来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一起来分享他们的获得感,展现海南的精气神,为全省两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从脱贫户到创业者再到申请入党,琼中潮村村民陈玲富“口袋”又富“脑袋”
脱贫有“三变” 致富劲头足
琼中潮村脱贫户陈玲和她酿制的山茶油。通讯员 陈欢欢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通讯员 陈欢欢
1月6日中午时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墟人流渐少,陈玲拉下自家鲜禽店的卷闸门,骑上电动车一溜烟往潮村方向驶去。
“许大哥,这两天摘山茶青果了吗?快过年了,山茶油好卖得很。”刚进村,正好看见脱贫户许兴飞迎面走来,陈玲连忙高声喊话,催促对方及时“供货”。
“放心,待会给你送过去。”许兴飞笑着应承道。过去,潮村周边生长着不少野生古茶树,村民们采摘青果后大多低价卖给外地客商。发现这一商机后,陈玲出高价收购青果,自己在家进行人工脱壳并榨油出售。
可就是这么一个心思活络的农村妇女,几年前却一度如泄了气的皮球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我们家没什么产业,长期以来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加上丈夫成天酗酒,2016年我又被确诊患上甲状腺癌,一度连两个孩子的学费都拿不出。”陈玲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直到他们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帮忙搬走教育、医疗两座“大山”,才觉得日子总算是有了点奔头。
借钱养猪,搭圈养鸡、鸭、牛,陈玲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摸索着发展起特色产业,实现了2017年脱贫、2018年致富的两次跨越。而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她的“获得感”更是不断加码。
这一年,她带着自家酿制的山茶油“出村进城”,四处参加扶贫集市及展销会,钱袋变得越来越鼓,“光这一项产业的年收入就有6万元,刨去成本,纯利润也有4万元。”
这一年,她参加琼中本土人才创业大赛,凭借出色表现获得“脱贫之星”组的一等奖,捧回1万元创业基金,实现了脱贫户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
这一年,她向潮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渴望报答党恩带动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实现了从“我能脱贫”到“我要帮人脱贫”的转变。
“还记得第一次去她家走访,两口子一个抱着酒瓶子不撒手,一个因患病而萎靡不振,当时一度以为碰到了脱贫‘钉子户’。”让潮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宇颇为感慨的是,昔日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陈玲不仅有了自己的营生,更带动丈夫戒了酒,齐心谋发展。
如今,陈玲将喂养家禽的工作交给了丈夫,早上骑车去镇上开店,下午回家榨油、酿酒,每天的“档期”几乎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尽管忙得脚不沾地,她心里却很踏实。“党的好政策和扶贫干部的关怀,让我们脱了贫。可要想致富奔小康,还得靠自己。”跨入新的一年,陈玲又有了新盘算,她正琢磨着为自己的山茶油注册商标,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优质产品,带动更多村民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本报营根1月6日电)
链接
我省2019年高质量完成4.5万人脱贫目标任务
201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4·13”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指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海南建设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的底线目标与第一民生工程,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全省坚持“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高质量完成了14496户45002人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剩余3个贫困村实现出列,五指山市、临高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剩余3个贫困县(市)完成计划摘帽任务,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
“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生态扶贫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提前一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傅人意 辑)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