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海南 | 海南83岁老人传承“国家级非遗” “打柴舞”焕新生

  83岁黄家近一家三代人传承“国家级非遗”被搬上海南、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打柴舞”焕新生

  黄家近(右)在指导演出人员跳打柴舞。

  打柴舞。

  晚上7点,三亚市崖州区郎典村里传来“劈啪,劈劈啪”的木器敲击声,6名村民正在空地上排练打柴舞,为几天后三亚的一场迎春晚会表演做准备。曾经是打柴舞唯一传承人的黄家近坐在一旁,83岁高龄的他已经跳不动了,只能通过语言指导舞步和动作。“打柴舞”是“竹竿舞”的起源,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本作为丧葬习俗的舞蹈才得到关注。

  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文/图

  “非遗”

  83岁老人传承“打柴舞”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黎族打柴舞基本不外传,仅限于在村中丧事期间的夜晚表演。打柴舞起源于当地的丧葬习俗,是黎族用于祭祖的一种丧葬舞,黎语称之为“转刹”、“太刹”。2006年,黎族打柴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黎族打柴舞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打柴舞只在丧葬时跳,在之前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郎典村最老的打柴舞国家级传承人黄家近说,他在10岁时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了打柴舞,后来还自创了许多舞步。打柴舞一直都没有保存文字和图像资料,只能靠手把手教。黄家近介绍,在郎典村的丧葬传统中,打柴舞只有在停棺的第3天晚上才可以开始跳,停棺的时间大多是12天,这样算下来,在一个葬礼中只有9个晚上可以用来学习打柴舞。

  随着社会变迁,跳打柴舞的习俗慢慢淡化,村里会跳打柴舞的人也越来越少。“我想把它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心愿。”黄家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更多人传承打柴舞。黄家近所在的郎典村是黎族打柴舞唯一的故乡,也是唯一还保留着打柴舞这种丧葬习俗的村庄。

  发展

  “跳柴”习俗走向世界

  “学打柴舞最难的是要不怕疼。”黄家近挽起裤脚,脚踝的位置有一块一块的凸起。“这些都是学习打柴舞的痕迹。”黄家近说,以前学打柴舞只能在晚上,灯光不足,很容易被打到脚。黄家近说,最严重时双脚肿得走不了路。

  现在许多人熟知的“竹竿舞”,就是从打柴舞演变而来。“当时海南歌舞团对打柴舞进行改编,并到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称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打柴舞还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黄家近介绍道,打柴舞被搬上舞台后,用青翠的竹竿代替了红色的红铃木柴,就有了现在大家熟知的“竹竿舞”。

  走进海南的许多景区,都能看到打柴舞的身影,古老的“打柴舞”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嬉水节等各类活动中,打柴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打柴舞已经从黎族习俗变成体育健身活动,成为了许多市民游客最欢迎的群体舞之一。过去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这也在青年男女搭档的过程中,为他们搭建了“鹊桥”。

  传承

  成立打柴舞传习所

  “这是我们黎族的习俗,我觉得应该传承下来。”黄家近的儿子黄乐强今年50岁,现在也成为了打柴舞的省级传承人之一。

  黄乐强在村里成立了“三亚市崖州区郎典村打柴舞协会”,教郎典村的村民跳打柴舞,也吸引了周围村庄的人加入。“现在协会里的82名成员,都能将打柴舞跳下来。”黄乐强说,郎典村内成立的“黎族打柴舞传习所”,由村民自主成立学习和演示队伍,至今已培训58人。现在郎典村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共7名。

  在郎典村学习打柴舞积极的氛围中,黄乐强的9岁的儿子和11岁的女儿都学会了打柴舞,穿着传统的黎族服饰,跳起来有模有样。“我接下来要培养更多人学习打柴舞,特别是小孩子。”黄乐强计划今年走进更多的学校和乡镇,让更多人喜欢上打柴舞和黎族文化。

责任编辑:周玉敏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