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备受关注的“故宫年夜饭”最终被取消了,故宫官方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证实,已经收到的预付款将退回。
1月12日,“故宫年夜饭”的话题曾经冲到微博热搜榜第1位。多数网友都知道,自己根本没机会吃到故宫年夜饭,但还对此有着莫大的兴趣。即便是引起争议的价格,6688元10人餐,也有相当多的网友表示了理解。人们知道,故宫角楼餐厅位子稀缺,而年夜饭本来就比平常的饭菜价格贵。
目前在某点评软件上,该商家显示暂停营业。
【“故宫年夜饭”被取消,文创边界在哪里?】
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的探索,不但市场反响良好,在业界也有不错的口碑。事实上,是故宫这一最重要、最庄严的博物场所,开创了全国博物馆文创的新潮流。一个例子是,在故宫推出口红后,有好几个博物馆也都模仿推出了类似产品,但是都没有取得故宫那样的成功。
文创是这两年经济的亮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新增长点”。故宫捕捉到这个潮流,体现了某种敏锐性。毫无疑问,故宫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仅仅靠“故宫”这个大IP,就能做很多资源转化。一旦为“历史悠久”的故宫注入创意的灵魂,开发相关产品并不困难。故宫就像是巨大而深的湖面,合适的创意,就如同投入其中的石子,只要方法正确,涟漪就会不断扩散。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故宫想卖什么就一定能成功。现在全世界好的博物馆都在卖自己的“文创周边”,但是真正能形成规模效应的并不多。“故宫口红”能够成功,秘诀并不在“故宫”两个字,而在于红色基调本来就是故宫的标志,这样的转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能让人接受。口红是大多数女性都需要的产品,作为商品,它具备无限复制性,也可以邮寄,你不需要到故宫,就能享受到故宫的红。
相比之下,年夜饭作为“文创”,创意的味道就没那么足了。获得点赞最多的网友评论是“会不会有宫女上菜”,虽然是一句玩笑,却也道出了故宫年夜饭作为“文创产品”的困境。在角楼餐厅开发年夜饭,卖点是什么?创意又是什么?如果让服务员穿宫女的服装,这不但不算创意,还很可能会受到批评。
我们需要思考,那些报名去故宫吃年夜饭的人到底想要什么。目前来看,人们购买的本质上是“稀缺性”本身。“在故宫过年”有象征意义,而角楼餐厅的位子就那么多,这种稀缺就构成了价值。但是再深究一步,这年夜饭本身有什么特别的?故宫是复原了明代还是清代皇家食谱吗?目前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信息。很有可能,饭菜本身不过平平,人们吃的只是一种特别的、有意味的环境而已。
作为营销手段,角楼的“故宫年夜饭”一定会“一位难求”,但作为“文创产品”,它却有着先天缺陷,那就是难以复制。最终,人们会担心,能在故宫吃年夜饭其实是某种“特权”,不管是高价购买,还是凭着某种“关系”。这样的“故宫年夜饭”注定会受到争议,因为人们对故宫的期待是在文化上的创新,而不是赚钱。或许正是洞察到这一点,故宫最终取消了今年的年夜饭。
这次年夜饭的一波三折,其实向我们展示了文创的边界。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其行为并不能完全以营利为导向。人们期待的是丰富的文化沉淀能够开出创新的花朵。单纯售卖年夜饭,其实就是把“故宫”两个字直接变现,只有经济价值,而没有文化价值。
回首过去20年,故宫每一次“商业”行为都会受到争议,开火锅店,即便是吃货都不会同意,而卖口红却是一致叫好。“消费者”也是在用实际行动鼓励故宫从事真正的文化创造。(中国青年报 张丰)
【对待故宫“推陈出新”,可由市场效果说话】
“故宫年夜饭”甫一推出便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此种形式不可取,不利于文物保护,且有过度商业化之嫌。实际上,故宫角楼餐厅并不在景区内,“故宫年夜饭”每日限量三桌也好,6688元一桌也罢,都属市场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况且较该价格贵的年夜饭大有所在。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6688元的定价偏高,“故宫年夜饭”仍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追捧,甚至于“一票难求”,不到一天即被订满,折射人们的旺盛需求。
中国人口众多,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扩大故宫文化品牌的外延,把故宫年夜饭变成文化大餐,多推出一些故宫主题的服务,不见得是坏事一桩。故宫年夜饭虽莫名消失,但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了爆款,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步向苏醒,不仅对激活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故宫超级IP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一股清流。
一项近40万人参与的投票显示,超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载体,体现了现实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从来都不是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文化创新和事物发展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故宫年夜饭”遇挫,不代表其即走向穷途。如何将故宫IP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在市场上站稳行远,给文化经济带来新活力?怎样把年夜饭做成“文化大餐”,让人品出菜色里的文化味道,从更多维度去了解故宫?何时将这些问题考虑和探索清楚,或将是“故宫年夜饭”的回归之日。(红辣椒评论 孔德淇)
【故宫年夜饭取消,正常商业决策不该瞻前顾后】
人气爆棚、自带流量,却每每命途多舛、是非不断,这便是故宫角楼餐厅的纠结现状。因此,“6688元故宫年夜饭”一经曝出,便迅速招致了各方的赋义和解读。批判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就是指责“故宫商业化”;其二,就是质疑“定价贵族化”。细究其里,此类说法都是经不住推敲的。要知道,“商业化”本身并无原罪,故宫作为文保单位中商业运作的标杆,素来是备受赞誉的。再者说,一桌6688的年夜饭,还真算不上是“天价”。明码标价、自愿消费,合情合理。
事实上,此前故宫年夜饭被预订一空的火爆场面,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基本的常识是,消费分级的时代,必须尊重经营者以差异化服务攫取超额收益的权利。在认可角楼餐厅的大前提下,公众对于其具体的业态、产品、定价,实则无权过多置喙的。
故宫作为一个文保单位,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定位,故而的确有义务给公众提供一视同仁的普惠游览服务。可是,其商业板块的运作,显然就是另一套逻辑。无论是卖得很贵的“周边产品”,还是定价不菲的“年夜饭”,都代表了故宫文创团队的成功经营。强大的市场议价权,可观的市场营利收入,是可以对故宫的文物保护、文化推广等各项事业构成“反哺”的。当然了,其前提还是要以严格的财务管理和审计机制作为保障。
故宫的商业运作之路,不该在莫须有的舆论非议之前踌躇。在公共责任和商业愿景之间,故宫若总是瞻前顾后只会继续受挫,进行充分的澄清、说明和区隔,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必要步骤。(燕赵都市报 然玉)
【为取消“故宫年夜饭”点赞】
“故宫年夜饭”为何瞬间走红、一席难求?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人们看中的并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故宫”二字所象征的档次品位。
作为全球年客流量最大的博物院(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凭借“宫廷文化”基因,借助互联网传播效应,构建跨界商业模式,拍电影、做综艺,推出“故宫口红”“故宫日历”,爆款屡现,在将自己打造为“网红”的同时,实现了每年超过10亿元的文创销售收入,两美并立,雅俗共存。
今年将迎来600岁“生日”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由天上到人间,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去年农历正月十五,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对这场“故宫首次灯光秀”,有学者直言,人们“到故宫去寻找情怀,却看了场灯光秧歌”。更有网友吐槽,“射灯乱舞,滚灯炫目”,是“乾隆亲自操刀的农家乐审美”。
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皇家居所,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全国42%的一级文物。帝王将相类转蓬,往事如烟拂还来。诚然,故宫需要抖落历史的尘埃,更好地“活在当下”,让“故宫文化”融入现实生活,普惠大众。但同时,故宫文化的内核不可抛却,“故宫”这一文化符号不应透支。“凡事张弛有度,否则物壮则老”。诚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所说,要以“平安故宫”为基础、“学术故宫”为核心、“数字故宫”为支撑、“活力故宫”为根本,统筹协调,打通彼此,才能更好地建设故宫博物院,真正做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处新者进”。
回到“年夜饭”这个话题上,对中国人来说,年夜饭品味的是文化乡愁。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有学者称,自春秋战国开始,中国人就进入了“以血缘宗亲为主的人文理性信仰范式”。每逢佳节倍思亲,过节,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亲情的又一次互动。除夕家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人们以节日“在场者”的身份,系住乡愁,完成文化的传承。而在故宫吃“年夜饭”,品味的是“宫廷气派”“皇家感受”,“将期乎鼎食鸣钟”,却是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据闻,打算操办“故宫年夜饭”的故宫角楼餐厅位于故宫神武门外,与故宫博物院为“合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故宫角楼餐厅此举,是在蹭故宫IP的热度,营销“我在宫里过大年”的噱头;而对故宫博物院来说,过度商业化弊大于利,既有金字招牌旦夕毁坏之虞,又与中国人的“文化原乡”渐行渐远。主其政者不可不慎焉。
最新消息是,该餐厅已经取消所有的“故宫年夜饭”,并向食客退还订金。为取消“故宫年夜饭”点赞,也期盼故宫博物院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打造货真价实的“故宫IP”,为自己的600岁“生日”喝彩。(东方卫报 薛巍)
你怎么看?
来源:中国青年报、红辣椒评论、燕赵都市报、东方卫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