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农历小年。一女子在其微博晒出故宫奔驰照,“开奔驰进故宫”迅速引发热议,成为舆论焦点。
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称,开车进入故宫事件经核查属实,故宫博物院对此深表痛心并向公众诚恳致歉。故宫博物院表示:“今后,我院将严格管理,杜绝此类现象。”
故宫早有“禁车”的规定。类似规定非我国独有,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
2013年,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携女友参观故宫时,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关闭午门,禁止总统车队进入,最终,总统在故宫午门前下车步行进入。此后,外宾参观故宫均在午门外下车。
奥朗德携女友步行参观故宫(图源:新华网)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解释过故宫禁车原因:“我们的文化是有尊严的,我们的观众是应该享受平等待遇的。”
【新华社微评】故宫地砖岂能被特权碾压
最近,“大奔开进故宫”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尽管故宫方面承认开车进入故宫事件属实,并向公众诚恳致歉,但人们的心头还有不少疑虑待解。故宫的管理维护有相关制度和规则,一些人竟然可以在闭馆日堂而皇之驱车游览,如此任性行为,给文物安全带来了风险,更散发着一股特权的味道。
历经600年风雨沧桑,故宫已经成为人民的文化圣地。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公众对“故宫开大奔”事件高度关注,恰恰说明人们何其珍视公平正义和文化遗产。但愿故宫和有关部门拿出“修文物”的认真与担当,对这一事件进行彻查,堵塞漏洞、加强管理,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人民网微博】规则面前没有“撒欢儿”的特权
“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微博上的一句话与太和门广场的奔驰合影照,让“露小宝LL”成为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尽管故宫博物院作出回应,承认开车进入故宫事件属实,并向公众诚恳致歉,尽管“露小宝LL”在回怼网友是“柠檬精”之后删除了微博,但引发的舆论并没有平息。
无独有偶。随着该事件的曝光,许多网友又搜出很多开车进故宫的社交网站上的照片,其中不乏各种豪车。联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为了保护故宫的地砖,每天在院子里都是骑车或步行。而这场“我在故宫开豪车”的闹剧,让网友们感慨:“一边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另一边是肆无忌惮地糟蹋,天壤之别。”人们的痛心,在于我们珍之重之的国家文物和文化尊严受到了侵犯;人们的愤慨,在于600年的故宫早已不是封建特权的私产,却依然有人试图破坏这样的共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的追问不无道理。为什么闭馆日仍有游客能够进入?为什么2013年初故宫全面实行开放区内禁止机动车驶入的规定后,竟有人可以开着大奔游览?这是管理的漏洞,还是特权的恣意?面对网上各种猜测,故宫还需一查到底,给公众一个交代,否则规则失守,只会衍生破窗效应,最终形成难以挽回的信任危机与形象危机。
规则的生命力取决于所有人的敬畏程度,也取决于制定者的维护力度。规则就是铁律,绝非于我有利就遵守,于我不利就变通。如果任由变通的风气大行其道,规则的刚性就会被切得七零八落,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规则不是弹簧,绝非松一阵紧一阵,不是“关系”可以疏通,不是“金钱”可以买通,如果任由规则出现缝隙,只会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规则便无公平可言。应当说,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撒欢儿”的特权。
开车进故宫事件,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还有人们再次树立敬畏意识、故宫全面排查管理漏洞的契机。规则的破窗,从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其中,既有当事人对文物的尊重缺失,对制度的敬畏丧失;也有管理者防线的退守、责任的松懈,甚至是对潜规则的服软。故宫IP越是做大,公众越是喜爱,也越要加倍珍惜。不仅仅是公众,要强化文物保护的理念与行动,更应该强调的是,故宫管理者要拧紧规矩的发条,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查漏补缺,防止破坏文物、侵犯文化尊严的事情再次发生。
600年的故宫历经岁月沧桑,不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也不是一己私欲的炫耀场所,而是全国人民的文化瑰宝、世界文化的遗产。在敬畏意识下,故宫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性展示,游客进行保护性参观、保护性接近;在规则意识下,呵护文明共识,维护文保秩序,捍卫制度刚性,这才是我们捍卫的文化尊严。(孔方斌)
【半月谈评论】故宫里开大奔,谁为特权开了绿灯?
奔驰车开进了故宫,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尽管故宫博物院作出回应,承认开车进入故宫事件属实,并向公众诚恳致歉,但公众的疑虑尚未解除。
疑问有三:
其一,故宫内不让开车的规定还有效吗?早在2013年,也就是单霁翔担任故宫院长时,就定下了禁止所有机动车辆进入,包括故宫员工也包括贵宾。法国总统奥朗德当年访问故宫,车队就被拦在午门外,奥朗德只好下车,步行参观。今天又出现这样的奔驰车在故宫“撒个欢”事情,大家难以理解。
其二,谁为特权打开了大门?拥有600年沧桑历史,故宫文物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文物保护面前,人人平等。本次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故宫大门为何轻易就为某些特权的车打开?当年拒绝总统的勇气哪里去了?需要故宫对事情的来龙去脉给予详细解释。
其三,放豪车进故宫,会否影响其文物安全?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其地面设计标准能否禁得起奔驰车碾压,是否影响了文物安全,值得故宫方面回应。
这些年,故宫依靠其大胆创新,接地气,严格管理,贴心服务,在舆论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面对这次事件,故宫快速回应,并向公众道歉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像故宫承诺那样,今后将严格管理,杜绝此类现象。
公众期望,故宫能够一如既往,挺直脊梁,直面问题,严格认真,真正给百姓看管好这“宝贝文物”!(半月谈评论员)
【央视网评】件件悬疑何时有个正面回应?
600年故宫,是文化尊严的象征,是文明瑰宝的集成之所,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文化圣地所在,任何对其破坏、利用,都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撞击,必将点燃公众心中的怒火。
故宫方面虽然作出了回应,承认了大奔闯入这一事实,并向公众诚恳致歉。但明显含糊笼统,避重就轻,责任不清,种种悬疑,故宫何时有个正面回应?
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闭馆日有人可以明目张胆地进入?为什么在2013年故宫已经禁止了开放区内机动车驶入的情况下,有人能以大奔之重,碾压“金砖”之脆?相关责任人员究竟是谁、如何处罚?违规放行,是管理的不作为,还是特权下的难作为,如何真正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故宫,曾经有拒绝外国元首的勇气和底气,纵是国宾,也没有例外。 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印度前总理辛格、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年访问故宫时,都是下车步行,或借用电瓶车参观。更别谈我们普通游客,冒着严寒酷暑,排着长队,辛苦几个小时,只为一睹故宫风采。然而,今天,这位奔驰女却能在故宫如此撒欢儿,太令人扼腕叹息了。
要知道,奔驰车碾压的故宫地砖用古法制造一块砖大概720天,其成本与提炼一两黄金的成本相当,实为“金砖”也不为过。
今天,故宫北院区的瓦作透风砖雕工作室内,一个工人修复一块一尺见方的栀子花砖雕,需要1周左右时间。久经风霜的故宫地砖,承受的是一部重达4吨越野款的奔驰G系列!这还只是我们看到的,在没有正面回应的情况下,人们当然有理由担心,还有没有其他文物有同样的命运。
我们小心翼翼、千呵万护的背后,却被有些人肆无忌惮地祸害。
偶然的曝光,会不会是一种必然。我们熟知的,如郭美美的嘚瑟,如网红进机舱的炫耀,以及“我爸是李刚”的狂嚣。给特权一路开绿灯,是一种无知和狂妄,终究会被亮起红灯,甚至翻车自伤!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起事件再次给故宫以及相关单位敲响了警钟。有对文物的践踏,有特权和关系的疏通,就会有对规则和法律的漠视。希望故宫迅速调查、反馈、问责,回应公众的关切,以正视听,以明规则,并以此为契机查漏补缺,严把后门,再不可让任何人“撒欢儿”。(央视网评论员)
故宫,真美
文章来源:新华社微评、人民网微博、半月谈网、央视网(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