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月16日晚上到2月17日白天,网络上流传的一张泸州市江阳区某企业复工签审表《泸州市江阳区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申请表》,表上密密麻麻盖着相关部门的审批章。
记者留意到,企业于2月12日提交表格后,8个部门在2月13日一天之内盖完章。
不少网友质疑,想复工的企业需要往来跑这么多“衙门”反复折腾,真的有必要吗?
2月17日,泸州市江阳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一则情况说明称,中七建工集团华贸有限公司已复工。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目前江阳区取消审签备案程序,并努力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好服务。
【媒体观察】
【人民网评】请为地方复工复产卸下思想包袱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两手都要硬。这一点上,中央有要求,民众有需求。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的保障,蔬菜、肉蛋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都需要各类企业抓紧复工复产。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疫情这个“黑天鹅”制造了不小挑战。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更有力举措,把既定目标实现好。
前不久,一张赫然盖了8个公章的某企业复工申请表,折射了不少企业和单位面临的现实:一些地方存在一关了之、一停了之的简单化做法,有的城市落实联防联控要求时一刀切拒绝外来务工人员进入,不少地方表态多、调门高,但落实少、行动慢,更有甚者为企业复工设置重重障碍。我们对此提出批评的同时,也要真切理解这背后的苦衷。
当前,春耕备耕事关粮食生产,求职就业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事关经济社会大局,哪一个都等不得、慢不得。能不能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实、抓落地,直接体现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人命关天,疫情防控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政策实施谨慎一点、防控措施严格一点,情理之中。但是随着疫情形势变化,能不能精准研判、精准施策,已成为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新一轮检验。尽量减少疫情防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层面上更加敢于担当,在执行层面更多以人为本。
复工复产难免会增加病毒传播的机会。必须看到,在抓复工和防感染这二者之间,如果不加区分地搞“一票否决”,只要有感染就要问责,就会形成一堵隐形的墙,让地方领导干部左右权衡,不敢轻举妄动。当务之急,要为担当作为者撑腰,让他们放下包袱、打消顾虑。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调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面对疫情带来的大战、大考,在要求领导干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同时,也应形成容错纠错机制,为有担当、敢作为者护航。
因此,对于复工复产而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噎废食、草木皆兵。做到这一点,也是一种担当。(郑其安)
【半月谈网】企业复工,政府不能“只盖章、不担当”!
在防控疫情同时积极复工复产,是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然而,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一些政府部门却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只重防疫,不管经济,不但不将企业看作抗击疫情的战友,反而“如临大敌”。复工审批的繁琐手续,看似是为了对疫情进行严控严防,实际却是为了推脱防疫责任。如此做法,毫无疑问是相关政府部门不作为、不担当的表现。
抗击疫情的过程,是对服务型政府的一次大考,必须拿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企业复工复产,涉及人员流动、聚集等诸多问题,必然存在防疫隐患,要保证安全复工,就要求政府部门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想办法、出实招,把疫情防控和服务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防疫过程中保生产,在生产中防疫情。
拿出责任和担当,相关政府部门就要在审批手续上能简化的简化、能取消的取消。例如“复工生产理由”“行业主管意见”等与防疫工作关系不大的事项,完全可以精简删除;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化办理”,减少企业审批的时间、空间成本。
拿出责任和担当,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不能犯懒、嫌麻烦,要主动摸清企业在复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需求,例如资金是否紧张、人员是否存在缺口,交通运输是否通畅;大疫当前,特别要重点关注企业在防疫上遇到的困难,例如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是否充足等。
要拿出责任和担当,更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为企业及时排忧解难,拿出实实在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因企制宜”,做到精准服务。
“大疫”当前,作为政府部门,只有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科学精准地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在成功阻击疫情的同时,打好“经济保卫战”。(高健钧)
【中青评论】一个复工申请盖8个章?别再让手续“卡”住企业复工
随着人们对新冠肺炎了解的深入,各地严格防控措施起到显著效果,社会已经从前段时间“谈疫色变”的恐慌中走了出来。理性认识防疫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企业不按时复工复产,短期看会继续消耗固定成本,扩大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不仅会对企业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还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担心疫情“拖垮”一批企业甚至一些行业,绝不是杞人忧天。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制造了额外的考验,中国社会唯有负重前行,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建设,才能如期实现发展目标。
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制止地方以审批等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类似开工“盖8个公章”的做法必须得到纠正。实际上,即便政府需要核查企业是否具备开工条件,也不应该采取盖章这种传统而繁琐的方法。数字政务时代,很多具体事项本可以在“云端”解决。
为加紧复工复产,一些地方已经开辟了“绿色通道”。比如,深圳市福田区提出“先复工,再审查”,达到复工标准可自行组织复工复产,政府后续再组织上门核查;杭州市宣布将复工方案、复工员工防疫承诺书等报备后,企业可自行复工;宁波市取消复工审批,除了负面清单企业外,企业备案、承诺即可立即复工。
率先为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的,很多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这自然与当地政府平日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密不可分。疫情是一次对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测验,这不仅体现在防疫工作本身,也体现在恢复经济活动、组织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地方政府能够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恢复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秩序,才是真正的“硬核”。“抗疫”这张答卷,结果显示在当下的特殊时期,功夫则下在平时。
在为企业复工复产开绿灯的同时,还要注意目前企业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果相关配套措施不齐全,企业复产难免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例如,尽管当前复工复产不容懈怠,但离不开必要的防疫措施。只有防疫措施做到位了,才能让一线工人安心上岗,避免给防控造成压力。现在市场上的口罩仍然很稀缺,一般企业也可能无力获得口罩货源,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协调运作,调配口罩等防疫装备资源,为企业复工做好后勤支持。
再比如,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地理布局并不平衡,东部产业密集地区需要大量工人,而主要劳动力输出地区位于中西部,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交通管控措施的当下,要考虑怎么让务工人员早日返岗上班。对此,有的地方和运输部门提出为返程务工人员开设包机专列,还有地方为工人报销车票和食宿费用。浙江义乌就明确对2月22日前通过铁路列车、客运汽车方式来义的企业员工,车票费用全额补贴。这些做法其实也在启示更多地方:保障复工复产,政府不仅要做好必要的服务,还须主动作为。
一些疫情不严重的地方,还存在限制人口外出的做法,可是本地又无法消化现有的劳动力。对此,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为务工人员到外地找工作提供方便。对此,可以尝试建立地区协调机制,也需要更高层面的推动。
企业复工意味着更多的人员流动,对开展防疫来说,当然会增加一些风险。但风险并非不可化解,只要做好精细化管理,贯彻实施配套措施,复工复产的疫情风险就是可以控制的。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需要政府更多的担当。(王钟的)
文章来源:川报观察、半月谈网、人民网、中青评论(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