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在一线 她参与海南首例ECMO病例治疗 患者出院 她“铁石心肠”地把眼泪憋回去了 心怀愧疚 她不得已成了“爱说谎”的妈妈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救部主任朱海燕的“自白”——疫情结束,你最想干什么?
我想做不放女儿鸽子的妈妈
朱海燕在病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早上7点一睁眼,朱海燕就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病房,等到她再出来已是星斗满天。
2月9日,朱海燕和其他3名医护人员被派往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朱海燕已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救部工作了近 20年,在急救、危重症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此之前,朱海燕与医院的相关专家一同向三亚市委写了推荐意见书,他们的建议为三亚疫情防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隔离区内,朱海燕参与了海南首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病例的治疗,看着患者一个接着一个好转出院,她能感觉到,胜利的曙光已不遥远。
以下是朱海燕的口述,我们整理如下:
“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越要往前冲”
元宵节当天,几个简单的小菜,一人一杯茶水,这是我们医院领导给我们4人的“送行宴”。其实这次我并不在抽调名单内,但三亚有危重的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我要去做ECMO治疗,都没来得及和家人多说几句就出发了。我是军人,也是一名医生,意味着有战斗,我就要冲在最前面,有病患,我就要第一时间救死扶伤。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越要往上冲。
今年春节三亚的雨水比往年多一些,在前往三亚中心医院的车窗望出去,街道空空荡荡,若是往年,春节正是三亚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切都好像是在提醒我们,这是一场凶险的战斗。
走进医院传染病科的三层小楼的那天起,我的生活就按下了快进键。因为我前期也参加了远程会诊,对隔离区内的患者情况已经很熟悉,我负责的两名危重患者,其中一名患者已经需要ECMO治疗的介入,这也是海南首例开展ECMO治疗的患者。那几天我们几乎不眠不休地守在患者身边,我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距离最近时,透过雾蒙蒙的防护镜都看得清患者脸上的毛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患者转到了普通病房,许多轻症患者的各项指标也在逐渐恢复。
你问我害不害怕,在参与这场与时间赛跑、同疫情较量的战斗中,我想的只是能不能将一个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对于军医来说,这是真正的战场,当冲锋号响起,没有人会往后退。
“他们出院时,我把眼泪忍了回去”
2月22日,三亚有6名患者出院了,4名在三亚中心医院,其中有一名曾是病重患者。我很高兴患者一个个康复,但我没出门送他们,我站在传染病科的小楼阳台上远远地看着,想起在隔离区内和他们相处的日子,不小心就被风迷了眼睛。
隔离区虽然是危险的地方,但也孕育着爱和希望。
在隔离区里很多都是一家子一起感染,治疗期间,同样患病的家人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有一对夫妻同时感染了新冠肺炎住进了医院,但因为两人感染程度不同,所以隔离在不同的区域。每天,他们都会通过我来询问对方的情况,当丈夫得知妻子的情况比自己差时,他会急得掉下眼泪。我一边给他做治疗一边要安慰他: “你妻子的情况也在好转,你要比她好得快些才能照顾她呀。”
一位60多岁的患者,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我每天和她拉家常缓解她的情绪。现在她看到我走过来,都会热情地和我招手。
在急诊一线工作多年,我见过七尺男儿的眼泪、见过白发双亲的焦急、见过柔弱女性的坚强……患者出院是我作为军医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以为在急救工作多年,已经练得“铁石心肠”,可每当看到患者出院,我还是想哭,但我把眼泪忍回去了。因为,我想让大家带着微笑和祝福开始新的生活。
“肩负生的希望,我会坚持到底”
今年春节,我和爱人把70多岁的父母和8岁的女儿都接到了三亚准备过个团圆年。自从2018年底我从北京抽调到海南工作,孩子就一直跟父母在一起。我们本来计划好,白天带着父母逛逛海鲜市场,回家后自己露一手,但这场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的计划。
进隔离区前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过两天”。十多天过去了,我又一次成了说谎的妈妈,不知道还要在隔离区待多少天。出门前女儿笑着给我鼓励说: “妈妈又要去救人了,我特别自豪。”想起来心里酸酸的,但我是军人,更是医生,肩负生的希望,我就会坚持到底。我只能和女儿约定,每天都会给她报平安。
无论是我还是奋战在各地的医护人员,还有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队员,穿上军装、穿上防护服,就是患者生的希望。但脱下防护服,我们都是最普通的人,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爱人的依靠。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话题很火:疫情结束,你最想干什么?答案千万种。可能等我结束隔离回到家里,女儿和父母都已回到了北京。可能我要开始忙春节前接下的一个课题。不过,我想过了,等我再回到北京,一定争取做个不放女儿鸽子的妈妈!
(南国都市报、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记者 谭琦 通讯员 孙伟帅 柏林 文/图)
责任编辑:王平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