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成新晋“流量网红” 海南粉能否从中取经?

  “有人要拼单买螺蛳粉吗?我想每种口味都试试。”“好想吃螺蛳粉,有人出闲置吗?旗舰店太久了等不及了!”“我买的螺蛳粉要四月才能发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西柳州的预包装螺蛳粉“火出圈”。在微信群、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上,花样“嗦粉”、螺蛳粉热销、缺货常成为热点话题。短短5年间,预包装螺蛳粉发展成为年销售额60亿元的产业,从广西火向全国大江南北。螺蛳粉爆红的背后有哪些秘诀?同为地方特色米粉的海南粉能否从中取经,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螺蛳粉(资料图)

  现象:“火出圈”的预包装螺蛳粉 去年销售额已突破60亿元

  花生米木耳空心菜,豆腐泡腐竹酸豆角,鸡脚鸭掌卤蛋炖猪手,必不可少的是赋予螺蛳粉“灵魂香气”的酸笋,螺蛳和筒骨、辣椒、葱姜蒜以及各色香料一起化作热辣鲜甜的高汤……这款配菜似乎可以无限丰富的米粉原是广西柳州的街头小吃,近几年来“臭名远扬”,上过《舌尖上的中国》,上过微博热搜,让一众“吃货”欲罢不能。

  不同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广开线下门店的模式,螺蛳粉主要靠当“网红”上位,卖预包装速食版“出圈”。2014年柳州第一家预包装螺蛳粉企业注册成立。螺蛳粉由街头小店走进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在千家万户的餐厅、厨房,甚至洗手间里被大快朵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螺蛳粉卖脱销了,网购预售发货期排到了四月、五月,“我买的螺蛳粉发货了!”已成为网友新型“炫富”热点,甚至还有人托亲戚找关系,就是为了能直接从厂家买到几箱螺蛳粉。

  据中新网报道,过去5年间,柳州预包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6.12%,至2019年末,预包装螺蛳粉日均销量超过170万袋,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现在,柳州螺蛳粉正向“双百亿”产业的目标进军(即袋装螺蛳粉产值超过100亿元,原材料等附属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海南粉(资料图)

  观察:海南粉线下门店多为家庭作坊 预包装品牌刚起步

  就食物本身而言,海南粉和螺蛳粉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街头小吃、都是米粉,配菜中都有发酵后带有“酸臭”气味的酸笋、花生米等。但从发展规模上来看,海南粉还远不能被称作是一个产业。

  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刚表示,目前海南大部分海南粉店还属家庭小作坊,品牌店寥寥无几。有的传统海南粉店是自己手工做米粉,有些店则是向米粉加工厂购买米粉。另外,海南粉属发酵型米粉,保质期不长,易变质,食品安全检测通过率的不确定性较高,所以为谨慎起见,许多大型酒店的餐厅也比较少上这道菜。

  走出海南,虽然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也能寻得海南粉的踪迹,如北京的“岗尖”、广州的阿刚海南粉、王记海南粉等,但多是单打独斗的小店,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大品牌。

  目前,也有企业正在经营预包装的海南粉,在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就会发现有易小满、粉叔等品牌,但影响力尚未完全呈现。易小满的淘宝企业店铺粉丝数为1600余人,粉叔的天猫旗舰店粉丝数还不到200人。

  无论是产业化还是品牌化,海南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分析:海南粉需向产业化转型 才能做大市场做响品牌

  柳州螺蛳粉为何能在几年间从街边小吃“逆袭”成为“流量网红”?海南粉能否从螺蛳粉的成名之路中取经?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疫情期间螺蛳粉爆火,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是在这一特殊时期,泡面、挂面、自热火锅等方便食品需求加大,销量逆势上扬,螺蛳粉是方便食品,同时又能提供不一样的风味,在大家吃腻了泡面后,会愿意尝试“另类”的螺蛳粉。二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螺蛳粉背后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也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客户群体。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淘宝、天猫等电商渠道方愿意助推螺蛳粉成为“爆款”。

  这几年螺蛳粉市场一片大好,几大品牌间竞争激烈,激发厂商在产品研发上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推出加臭加辣版本的螺蛳粉,开发麻辣味、番茄味、芥末味的非传统螺蛳粉,研制适合办公室的微波螺蛳粉和便携式的自热螺蛳粉,升级礼盒套装,推出干拌、冲泡吃法等等,吸引更多“路人转粉”。

  “螺蛳粉会火,是整个产业链各端共同合力打造的结果。”朱丹蓬说,地方特色小吃想要做大市场,首先要有企业愿意投入,将其进行标准化开发生产,做成产业;有一定市场规模后,政府愿意出台政策打好“助攻”,使其进一步发展;这一产业拥有进一步做大的潜力,会吸引资本方入局,随后渠道端加以推广,才能把原本囿于一地的特色小吃推向大众视野,带到更多消费者面前。“但首先,得要有产业。”朱丹蓬强调。

  海南粉如何做成产业呢?陈刚认为,要有经营者愿意改进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政府加以扶持,打造区域性品牌,比如螺蛳粉近年来发展迅速,背后也有当地政府在大力推动。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有计划为海南传统特色小吃制定具有指导性的行业标准,海南粉就是其中之一。

  海南传统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品牌化转型之路该如何走?会有哪些坎坷和收获?记者将继续关注。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南国都市报3月23日(记者 周静泊 实习生 范帅帅)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邱苗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