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把防范学生溺水工作抓紧抓实 共同守护“生命线”

  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把防范学生溺水工作抓紧抓实

  合力打造“救生圈” 共同守护“生命线”

  海南日报海口4月4日讯(记者 陈蔚林)随着气温回升,汛期即将来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近日,省教育厅再次发声,要求各地各校把防范学生溺水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呼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安全。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学生溺水工作,省委书记刘赐贵、省长沈晓明、副省长王路等省领导多次对此作出指示批示和部署安排。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有关工作要求,由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实地调研、分析研究海南学生溺水事故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制定防范学生溺水的有效措施,通过早部署、多强调、勤督查,坚决防范发生学生溺水事故。

  与此同时,我省还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完善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工作机制、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建设应急演练基地进行体验式防溺水综合演练等方式,多措并举为防范学生溺水工作不断“加码”,取得预期成效。据统计,2019年,海南中小学生溺亡人数比上年下降28.6%。

  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政府要将防止学生溺水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工作力度,有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式防范工作体系,确保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得到有效防控。

  各市县教育局、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带队检查、亲自抓好落实,把防范学生溺水当作一场持久的攻坚战来应对;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线上教学、“开学第一课”等载体,向教师、家长、学生广泛深入地宣传防溺水知识。

  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对各地、各部门、各学校的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通报批评,对工作落实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单位,将厘清事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

  同时,省教育厅提醒广大家长,比起溺水之后的亡羊补牢,从根本上杜绝溺水的隐患才是关键。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行踪做到“四知道”: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此外,带孩子下水时,家长除了给孩子准备好游泳圈和救生衣,更要时刻盯紧孩子,千万不可站在孩子伸手够不到的地方。平时在家,家长也要注意给家中的蓄水容器盖上盖子,让孩子远离盛了水的脸盆和水桶等。

  省教育厅还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如果发现有未成年人在没有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私自在河边、水库、池塘等地戏水、玩耍,请一定要及时制止,并帮助他们及时联系监护人或学校,共同打造防范学生溺水的“救生圈”。

  科普链接

  防溺水的“六不”原则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可能导致溺水。

  ●即使是习水性的人,由于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溺水如何自救?

  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若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缓解抽筋

  如何营救溺水人员?

  ●遇到溺水人员不要惊慌,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要及时呼救并拨打110。水性不好的人千万不可手拉手进行救助,可能引起更多人落水溺水。

  ●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清除口鼻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经现场初步抢救,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已经逐渐恢复正常,尽快送溺水者去医院。(文字整理/陈蔚林 制图/张昕)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