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机制创新聚合力 脱贫攻坚见成效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村民们举行“啦奥门”丰收节。“啦奥门”在黎语中是庆丰收、吃新米的意思。白沙的山兰稻种植面积4600亩,占全省半数。 袁才 摄

  编者按

  今年2月,省政府宣布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3个国家级贫困县正式摘帽,意味着我省5个贫困县全部清零;2019年全省4.5万人脱贫任务高质量完成;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2019年的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

  一顶顶穷帽子摘掉,一声声捷报传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决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即日起,本报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特刊,全面展示我省脱贫攻坚实践经验和5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显著成效,为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传递正能量,吹响冲锋号,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坚决克服松劲懈怠思想,继续保持背水一战的攻坚精神状态,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高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加快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坚决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省三市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此前曾是全省唯一深度贫困县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位列其中。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白沙全县44个贫困村(含14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此前的10825户44232人减少至7户2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2%降至0.02%,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8元,较之2014年的7902元增长了61.8%。白沙贫困群众的各项基本保障得到全面落实,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白沙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离不开白沙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道路上的大胆探索与机制创新。今年3月底召开的白沙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四不摘”和“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要求,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党建引领促脱贫

  自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白沙县委、县政府要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以决胜脱贫攻坚为己任,亲临一线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按照部署,白沙11个乡镇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既要当好指挥员,也要当好战斗员;既要带头冲锋陷阵,更要敢于啃“硬骨头”,切实担负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责任。

  白沙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双牵头、双负责,其他县领导带头联系乡镇以及深度贫困村的工作机制,精准选派61名驻村第一书记、2996名各级干部建立覆盖乡(镇)、村、组“三级作战”体系,实现10825户贫困群众挂钩帮扶“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做到党政同责同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据悉,自2018年以来,白沙印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通过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脱贫、引领脱贫、推动脱贫,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白沙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坚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方面,白沙结合“五星党支部”考核评比工作和平时随机抽查结果,按10%倒排出9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坚持“一村一策”抓好整顿销号。

  在支持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白沙鼓励发挥党员示范带动效应,按照“重点扶持贫困村(薄弱村)、巩固壮大一般村、发展提升富裕村”的思路,印发《白沙县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效应,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引领贫困户增收脱贫。

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一处茶园里,茶农正忙着采茶。 阮琛 摄

  绿色发展不动摇

  白沙位于海南生态核心区,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江”源头,境内440余座山岭与30余条河流山水相依,常年云雾缭绕,生态景观美不胜收,让众多外来宾客流连忘返。

  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产业要发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是首要的政治任务,白沙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还是靠着黎村苗寨这般好风景谋划好“钱景”?

  “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标准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发展是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一系列疑问与僵局面前,白沙县委、县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举措严实有力。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白沙紧扣绿色生态理念,突出特色品牌优势,围绕“稳胶扩茶扩药创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好“橡胶十条”,发展好“两个万亩(绿茶、南药)、六个千亩(山兰米、红心橙等)”产业,因地制宜打造如福才地瓜、打安紫玉淮山、元门竹笋等“一村一品”产业,形成符合白沙实际的产业体系。同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做强光伏、电商、旅游、消费扶贫等产业,打造白沙隆基光伏电站、白沙电商产业园、阿罗多甘、五里路茶园等极具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以电商物流线上引领、百家集市线下销售的消费扶贫稳定模式。

  “作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生态核心区,守好绿水青山是白沙最大的职责,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 白沙脱贫攻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止要做好生态农业,还要想方设法谋划推进农林产品加工产业。接下来,白沙将结合产业实际,大力发展茶叶、益智、咖啡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完善邦溪农林产品加工交易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支撑型、引领性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

  消费扶贫人气足

  群众脱贫有干劲,众人帮扶更见成效。

  4月10日,白沙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暨“百家百场”爱心大集市活动在该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举行。活动现场,主办方精心设置11个乡镇消费扶贫产品展区,5个电商扶贫企业消费扶贫展区,将薄纱绿茶、青松山兰米、富涵虫草鸡蛋、荣邦大岭芒果、陨石岭咖啡等多种白沙特色农产品有序摆在现场供群众选购。当天,白沙四套班子领导还到活动现场认购扶贫产品,并诚邀广大群众一同参与巩固脱贫成果。

  活动期间,白沙还充分发挥消费扶贫体系作用,凝聚合力组织好产销对接,加快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多方拉动当地消费,最大限度化解疫情对扶贫产品销售以及消费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打出了“互联网+消费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惠农超市”等一系列“组合拳”,架起了产销对接桥梁,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安排,白沙今年还将结合区域农产品特色、收成时间和群众赶集习俗,策划不同主题的消费扶贫活动,推介应季、应时扶贫农产品,推广白沙特色品牌扶贫产品,全年计划在全县举办20场爱心扶贫大集市活动,包括9场县域活动和11场乡镇活动。同时建立扶贫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海南爱心扶贫网等线上销售渠道,定期在专栏发布相关农产品信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做好消费扶贫活动,既要鼓励大家献爱心‘买买买’,也要从体系建设领域发力。”白沙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白沙全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和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网销竞争力;还要加快完善惠民超市项目,让贫困群众共享电商发展红利,并大力开展“百场百家”等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助力白沙更多的“土货”从大山深处远销至省内外。

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龙江农场公司的果园里,农户在采摘白沙红心橙。 阮琛 摄

  智志双扶见成效

  扶贫不养懒汉,关键在于智志双扶。

  白沙脱贫攻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部分贫困群众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产业基地,然后等着收租金、拿分红。“在收入数字上如期实现脱贫没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斩断‘穷根’,也绝不是白沙要实现的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

  近年来,白沙各级部门坚持扶贫、扶志与扶智同向发力,持续转变村民“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白沙相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产业“一股了之”“一发了之”现象,还落实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奖补等一系列政策。如通过推行“五带动全覆盖”产业扶贫模式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扶持带动新型主体55家,实施光伏、茶园等“飞地扶贫”模式,鼓励入股的贫困群众在产业基地投工投劳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借助下派科技特派员指导农业生产、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有效提升群众劳动技能和积极性。

  此外,白沙各部门还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及定向开发乡村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贫困劳动力专业就业1万余人,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如今已成为白沙不少脱贫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此基础上,白沙以开展“六治”专项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道德评议红黑榜,积极推广“劳动积分换奖品”和投工投劳参加集体经济产业等模式,让一项项帮扶政策不断向贫困边缘人群延伸,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同全省各地同步共奔小康。

  (策划、撰文/玉荟)

原标题:白沙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 机制创新聚合力 脱贫攻坚见成效

责任编辑:王焕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