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传统土糖,是吴少玉心底最浓的乡愁。
“传统土糖1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能产生出不同的糖品。”吴少玉印象最深的是,凝浆环节出的糖浆。“父亲拿蒜苗、葱苗或是甘蔗,直接沾上糖浆。糖浆干了,就成了一只‘棒棒糖’,特别清甜。”
这种清甜就是家的味道。也正是因为这个久久不能忘记的清甜味道,吴少玉毅然放弃大都市里的生活,怀着一颗传承传统文化的心,返回家乡继承父亲制糖技艺,重启糖寮,开办公司,把根扎在家乡的土地上。
“我的公司以‘忆家’命名,有着深刻的意义。”吴少玉说,一块小小的土糖,中间藏着自己对家乡的浓浓情感。同时,也希望更多在外漂泊的游子能忆起家乡,早日回家,一起为家乡建设打拼,一起将家乡的土糖传承下去。
海南“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报告会海报
找寻儿时记忆 传承一份文化
传统土糖制作,是一份流传数百年的文化。
儋州是海南传统制糖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年间,儋州有不少民间传统制糖小作坊,也叫“糖寮”。由于传统制糖技艺比较复杂,真正掌握全部技艺的人并不多,加之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到了21世纪初,各家糖寮早已熄火,民间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人日趋减少。能够掌握相对完整制糖技艺的,仅剩白马井镇学兰村的吴氏家族。
吴少玉的父亲吴小健是儋州土法制糖吴氏家族的第5代传人。也正因此,吴少玉的儿时,一直与土糖制作相伴。
她回忆:“一口老锅,一个茅草棚,就是一个作坊。父亲汗流浃背,按照18道工序制糖,没日没夜地干,最多也只能压榨1吨甘蔗,仅有200多斤糖,卖不出多少钱,劳动量却很大。”
学兰村地处偏僻,不靠山,不靠海,村民大多以种植甘蔗为生。吴少玉是学兰村第一个女大学生,今年31岁。大学毕业后,她和丈夫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假牙加工厂,生意十分红火。
2013年,吴少玉和丈夫回老家过春节,那天,年过半百的父亲拿出一块家传手艺做的土糖,感慨道:“人老了,锅旧了,甜蜜的土糖越来越少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
回到上海之后,吴少玉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父亲的话。在她看来,一块小小的土糖,是流传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没了,根就没了。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份责任。”
2013年开始筹备,2014年开始正式生产。一间旧屋,一口老锅,吴少玉记忆中的糖寮回来了。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榨汁、开泡、赶水、摇瓢、凝浆、看糖、打沙等18道工序一一重现。
创业路上几经坎坷 改良工艺打开销路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吴少玉深有体会。
第一年生产的土糖,由于保存不当,六七成出现霉变,只得全部召回销毁,直接损失10多万元。紧接着又遇到强台风,糖寮受损严重,结完村民甘蔗货款和工人工资后,吴家只剩下1200元。吴少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这时,父亲安慰她:“糖寮毁了,手艺还在,我们可以重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吴少玉下定决心,不仅要重建,还要扩大规模,建一个洪水冲不走、达到先进生产标准的糖厂。
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吴少玉卖掉了上海的房产,重筹资金,重起炉灶。2017年初,在政府支持下,她重建糖寮,将土糖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从生产、包装到配送制定严格的科学流程。“吴氏糖寮”正式取得了生产许可证,成为全省传统工艺土糖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规模最大的“传统土法制糖基地”。吴少玉还为自家的土糖申请了“海儋”商标。
想要在当下振兴儋州土糖事业,传承和改良古法工艺是必由之路。为此,吴少玉一心扑在技术攻坚上,通过向专家、企业、老工匠讨教和不断钻研,她创造出了高效和传统兼顾的现代制糖工艺。
此外,儋州土糖以前都是大条块,一块800克,包装也比较简单,推向全国市场后,反响比较一般。随后,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多种规格的小块土糖产品,细分为土糖、糖粉和牛粪糖等,让消费者有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打开了销路。
2017年3月,她的“吴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海儋土糖“土法制糖”工艺被纳入海南省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
建设土糖陈列馆 打造“美丽糖村”
回报桑梓,是吴少玉从不曾忘记的一份责任。
“多亏了吴总,咱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工资、拿分红,小日子越过越甜蜜!”白马井镇学兰村脱贫村民唐着旺感慨道。
随着土糖产业的发展,在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吴少玉先后成立儋州海儋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海南学兰集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传统手工艺”的产业经营模式。从2017年9月开始,带动白马井镇37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一共发放了72.6万元的年底分红。
与此同时,吴少玉还在企业设立“三保障”基金,连续3年出资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困难,解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她还为村里返乡创业的12名大学生免费提供线上销售平台和线下办公场所、机器设备,使他们提振信心,更愿意扎根农村,建设家乡。
4月26日上午,海南“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报告会在南海网3楼演播厅举行,图为吴少玉正在作报告。记者 任桐 摄
因为土糖,学井村越来越出名。2019年,该村成功申请五星级美丽乡村项目。“占地3000亩的高效农业观光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吴少玉说,依托土糖产业,把家乡打造成“美丽糖村”的梦想正在实现。
她告诉记者,原定今年3月份建成的土糖陈列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延后至10月1日开放了。土糖陈列馆设在学井村的工厂里,总面积900多平方米,规划设计了一个陈列馆和一个体验区。“游客来了,不仅可以了解土糖的文化和制作工艺,还可以亲身一试,自己做一块土糖。”
吴少玉在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儋州土糖,在吴少玉的努力下,正在以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方式传承着。她说:“下一步,我们还要筹建一条深加工生产线,围绕儋州土糖做出更多的食品,比如烘焙食品、休闲食品等,让传统的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这样才能流传得更久。”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南国都市报儋州5月1日讯 记者 任桐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