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与百姓连线谈就业 如何让海南劳动者的“饭碗”捧得更牢

  代表、委员与百姓连线谈就业

  如何让劳动者的“饭碗”捧得更牢

  百姓代表符小丽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周晓梦 东方市融媒体中心配合采访

  “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了30余次,成了报告中的高频词,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5月22日下午,部分海南团全国人大代表、住琼全国政协委员连线东方市融媒体中心,针对百姓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百姓代表符小丽:

  (东方市大田镇戈枕村村民)

  我是东方市大田镇戈枕村的符小丽,我的爱人今年去了广州的一家公司上班,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我想问问代表、委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何部署就业工作,你们有没有把如何改善就业环境、增强就业保障的好建议带到北京?我们都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相关政策,造福务工人员。

  

  杨莹代表:

  (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增加就业机会 提升劳动技能

  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代表,我始终非常关注就业问题。由我担任董事长的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采用支付农民地租和解决农民就业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我建议,各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的企业,要尽快实现复工复产,在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尽可能多地为重点人群和失业人群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应该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比如设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岗前技能培训机构,由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专款专用,支持劳动者参加培训,提升技能,帮助他们把手里的“饭碗”捧得更牢。

  羊风极委员:

  (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副镇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务工+产业”提高村民就业率

  今年,我所在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田表村有126位村民实现务工就业,占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就业率与去年相比有所提高。

  其中一部分村民是通过白沙统一设置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在护林员、保洁员、渠道管理员、河道管理员等工作岗位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同时,正在建设的一批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项目,也为部分村民提供了“上班上岗”的机会。另外,我们利用精准就业扶贫平台,“点对点”组织一批村民到海口、三亚、广州等地就业。

  村民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情况。下一步,我们希望引导村民结合实际,发展橡胶、火龙果、兰花等特色种植产业和林下经济,增加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同时希望向村民多宣传就业支持政策,进行就业指导,激发他们的就业动力。

  廖虹宇代表:

  (海航机场集团监事长、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监事长)

  海南“旺工淡学”模式值得推广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提升现有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再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我很赞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资助以训稳岗,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在这一点上,海南培养酒店业人才的“旺工淡学”模式可以给其他省区市一些借鉴,即针对海南旅游淡旺季明显的特点,鼓励酒店从业人员旺季在岗工作、淡季及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员工素质,提升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一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能为提升海南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其他领域和地区。

  此外,我还希望,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能让上亿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实惠,而“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要真正使市场主体便利获得贷款、降低利率成本。只有稳了企业,才能真正保就业。

  过建春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海南省委会主委,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内外”合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

  我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向外”的力量,也需要“向内”的力量。

  “向外”的力量,是指创新渠道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搭建桥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方面,当前我省正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可进行精准对接,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实现省内务工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具备一技之长,在外出务工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多选择机会。

  “向内”的力量,指的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比如,可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给予种养殖技术扶持、加大鼓励带头人返乡创业力度、鼓励优质工商资本下乡、引导参与新型农业开发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此外,农村宅基地等资产资源的盘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有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本报海口5月22日讯)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