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民服务中体会“人民至上”的真味
■ 海南日报观察员 张永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特殊之时的全国两会,有一种牵挂令人感佩,给人以温暖、力量;有一种声音激励人心,胜过激昂的乐章。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大家,要切实做好“六保”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坚决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
“人民至上”,字字千钧;民生冷暖,念兹在兹,展现的是一心为民的博大情怀,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最为核心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追求,也是世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关键钥匙。正因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才能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才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才能取得积极成效,也才能让人们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充满信心。
“人民”的底色明丽鲜亮,为民的情怀炽热暖心。“人民至上”的真味,南海之滨的人们感受得尤为深切。人们不会忘记,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并强调在奔小康路、脱贫攻坚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人们不会忘记,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嘱托海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嘱托始终牢记在心,使命始终扛在肩上。践行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海南一直以来都是蛮拼的。一个个行动,一项项举措,一桩桩实事,是生动的注脚,也是铿锵的回答。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强调: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风险,也要用百分之百的措施去防范,要坚决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一线,五级书记靠前指挥,取消休假到岗带班,及时掌握疫情、采取行动,坚决担负起“指挥员”“战斗员”的责任;针对校园这个疫情防控重点,省委书记刘赐贵33天内4次走进校园,现场检查指导学校复学复课工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理念十分清晰: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在捍卫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了解海南的人都知道,海南近年来有一个举全省之力办的“第一民生工程”,那就是脱贫攻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认识十分清醒:没有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自由贸易港建设也就没有说服力。
了解海南的人还知道,海南的财政盘子不大,却有这样一个“规矩”:坚持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入民生工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一本账算得十分明白:在民生“大账”面前,党委政府不能打“小算盘”,哪怕财政再吃紧,也要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惟其如此,才能让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
了解海南的人更知道,海南正在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努力夺取超常规的实效,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坚决实现“六稳”“六保”目标任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思路十分清晰:群众的幸福指数需要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只有党员干部“一天当三天用”,跑出加速度,才能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把时间抢回来、损失补回来、工期夺回来,从而不断巩固脱贫成效,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全省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以来,海南累计脱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1%以下,5个国定贫困市县全部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等次;“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建设大力推进,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特别是目前海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日益向好,复工复产全面加快推进,有效提振了人们的信心。
崇高理念是行动的指针,生动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和实践一再启示:“人民”,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于为民办好每一件实事,体现于为民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也不能停留于纸面上,更不能流于空喊口号。与之相应,群众检验一名党员、一个干部是否心里装着人民,也是看其是否有实打实的行动。
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充足于动力。当前,海南正在全力应对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海南自贸港建设“三个大考”。这“三个大考”,每一个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都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答好这“三张答卷”,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敬畏人民镌刻在心灵上,贯穿于为民服务的行动中,凝聚于为民操办的实事里。既有“为了人民”的明确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才能战胜“答卷”路上的困难挑战,将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应当看到,为民服务做实做好并不容易。群众的事,有的看似是鸡毛蒜皮,却关系到民生里子;有的看似是老问题,却是新矛盾……点多、线长、面广,该从何处下手,当从哪里突破?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一条十分明晰的路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察实情,要求党员干部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奔向生产生活的最前沿,“抓活鱼”,充分掌握群众的需求。出实招,需要“贴着骨头下刀”,精准锁定问题,向根本处用力,不“撒胡椒面”,不搞“大呼隆”。办实事,则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而不能重“显绩”轻“隐绩”,甚至慕虚名、务虚功、图虚名。求实效,关键是树立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确保办一事成一事,干一件成一件,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取信于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说到底,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检验的是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担当,更是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就一定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责任编辑:邱苗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