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 海南日报观察员 张永生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稳住市场主体的重要意义并推出一揽子“硬核”举措,在两会代表委员中产生强烈共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保住千家万户的“饭碗”,稳住企业是核心环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就业岗位的提供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让很多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只有下大力气让企业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钱赚,生活有保障,日子有奔头。
稳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稳企业,一般来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让现有企业“活”下来,二是创造条件催生更多企业。疫情发生以来,我省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和实效,一方面及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八条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七条措施、支持海南旅游企业共渡难关六条措施、振兴旅游业三十条措施等,特别是5月初推出的43条超常规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帮扶,让企业感受到了温暖,提振了信心,开足马力复工复产,从而相继稳定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优化政务服务,催生了一批市场主体,不断拓宽了就业空间。这些好做法应继续坚持,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稳企业,政府精准帮扶十分重要,企业自身努力同样十分关键。毕竟,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不仅需要坚定战胜疫情、挽回损失的信心,善于危中寻机,抓住政策机遇,运用好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政策红利,尽快实现达产满产;又需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将推进复工复产过程作为转型升级过程,苦练内功,“强身健体”,充分挖掘潜力、释放动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方面,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都有很多生动的事例可供参考、借鉴。
困难终将过去,但其持续时间长短与影响大小,往往取决于“人”的作为。政府及时主动服务,把准企业需求的“脉”,对准问题的“根”,开出有效的“方”,并千方百计让一系列援企惠企稳企“及时雨”下足下透;企业增强发展定力,不为一时压力所惧,不因一时困难而退,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实现持久生存发展。与之相伴的,必将是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民生底线兜得更牢。
原标题:两会深观察 | 稳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责任编辑:邱苗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