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将空间生物安全纳入“十四五”规划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注意到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空间生物安全。

“作为生物安全的一部分,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当前还存在国家顶层规划缺失、研究水平较低和应用转化不足等问题。”赵小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空间站即将建成,将为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奠定设施基础,不断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赵小津联合其他6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国家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提出多项建议。

赵小津介绍说,空间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开展近地空间科研和深空探测活动中的生物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外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确保空间生物安全,对于构筑国家安全体系意义重大。

“我国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研究的条件日渐成熟。”赵小津说,我国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届时或将支持在空间特殊环境下开展更复杂、更系统、更前沿的生物实验,满足国家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需要。

不过,赵小津等7名全国政协委员在联合提案中也明确提到,我国在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方面还面临三大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顶层规划、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的缺失。赵小津说,当前我国缺乏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缺少顶层指导;我国在空间生物研究相关的规划、科研和空间设施资源保障方面,需要统筹安排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备的协调机制。

其次是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以及空间实验水平较低。空间生物实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国的空间设施的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有待加强。“空间生物实验装置种类偏少、水平较低,常态化的实验能力不足,这些难以满足国家生物安全和生物创新的需要。”赵小津说。

此外,我国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成果较少,没有形成“技术开发—产品—市场的投入产出”模式。赵小津告诉记者。

赵小津等7位委员建议,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制定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的政策法规;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将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设立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专项研发基金,实施持续的空间生物安全研究与实验计划,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

他们还建议,将空间生物安全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给予支持,增加空间资源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和安全相关的空间实验项目;加强国际空间科技合作,加快空间生物实验装置的开发。

原标题:7位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将空间生物安全纳入“十四五”规划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时政要闻

高层动态、时事政治要闻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