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澄迈才存社区:“新农人”带来新气象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村庄名片

  澄迈才存社区下辖才存、美仁、儒娥三个居民小组,共1275人。2012年,才存社区首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徐取俊回乡发展黑山羊养殖。目前,该社区吸引15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回村创业,社区注册有25家企业,其中8家由返乡创业大学生注册,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50多人。

  才存共享农庄项目目前已经建成黑山羊特色养殖基地、水果采摘园、农味饭庄、咖啡民宿、特产综合区、水面休憩长廊、才存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区。

七月三日,航拍澄迈县大丰镇才存村共享农庄。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图\文

  ■ 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李佳飞 通讯员 王家专

  “哇,这里真漂亮!”7月3日上午,来自海南热带科学院的学员们走进澄迈县大丰镇才存社区才存村,一边忍不住感叹乡村的变化,一边拿出手机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47岁的才存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多群颇多感慨。“这些年,多亏了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乡村带来新变化、新气象。”吴多群说。

  可不是嘛?近年来,在返乡大学生徐取俊等人带动下,才存村先后吸引1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其中硕士学历2人,共注册企业25家,解决50余名当地劳动力的就业。而徐取俊亲手打造的才存共享农庄更是改变了乡村面貌,吸引来一拨又一拨游客。

  2019年8月2日,省委书记刘赐贵来到才存村调研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产业时,对当地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聚人才 大学生“回流”乡村

  多年前,徐取俊的叔叔徐振考上大学时,全村父老为他举行欢庆会,因为在村民眼里,考上大学便意味着跳出了“农门”。走出乡村融入城市,是许多农村父母对儿女的期盼。

  然而多年后,徐取俊大学毕业没几年便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带领10余名大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在才存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共享农庄,成了一名“新农人”(即新型职业农民)。

  “大学生返乡创业,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得益于澄迈当地党委、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和推进。”谈及村庄变化,徐取俊这样感慨。

  近年来,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澄迈大力实施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投入大量扶持资金,先后吸引290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注册无籽蜜柚、澄迈福羊等多个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带动解决农村就业近5000人。

  “随着城市反哺农村,乡村公路等‘五网’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逐年改善,生态环境更优越的农村对城里人越来越有吸引力。”徐取俊表示。

  兴产业 助农增收脱贫致富

  “咩咩咩……”靠近才存村林间的羊舍,小羊崽的叫声远远就能听见。饲养员徐取孝从羊舍走出来,顾不得擦去满头汗水,直接跨上电动车,来到了湖边的休闲长廊休息。

  “产业项目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现在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徐取孝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原本务农种植瓜菜,但前几年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不仅没攒下钱,还欠下不少债。2015年,他和妻子林秋波应聘来到徐取俊的公司,他负责喂羊和做杂工,妻子则在餐厅当服务员,两人加起来每个月能挣6000元工资。几年过去,如今两口子不仅还清了欠债,还在村里盖起了新房。

  为扶持返乡大学生创业,澄迈县委、县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返乡大学生座谈会,研究解决返乡创业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曾经一年5次召开返乡创业金融对接会,积极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打开金融支持通道和服务,解决了创业者的融资难题。

  在相关扶持下,经过创业团队共同努力,徐取俊的乡村创业之路逐渐铺开:由单一的养殖产业,发展到开辟采摘果园,将产业链向观赏采摘和亲子互动等方向延伸,并建成才存美丽乡村休闲游基地,咖啡馆、饭店、民宿陆续开业,真人CS基地、林下酒吧、蘑菇体验基地、亲子渔田等项目纷纷营业,美丽乡村休闲基地也升级为才存共享农庄。

7月3日,澄迈县大丰镇才存村共享农庄农味饭庄厨师徐逢程正在烹饪美味佳肴。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图\文

  强组织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

  走进才存村,只见黄墙黛瓦,碧树红花,环湖休闲长廊围绕着咖啡厅、餐厅、民宿、文化室,老人孩童在榕树下休憩乘凉,好一派小康生活图景。长廊尽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红色大字格外耀眼。

  “我们打算把老人茶社利用起来,让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喝茶水、吃点心、看琼剧,老有所乐……”长廊下,村干部正与村里的大学生们商量村里的“大事”。

  事实上,在澄迈,返乡大学生普遍反映:受文化、教育、阅历等因素影响,个别村民“短利近视”,导致“荒地无人耕,耕起来有人争”等纠纷出现。而解决村民和创业者对立的矛盾,基层党组织往往是重要的“黏合剂”。

  2016年,徐取俊创业团队拟开发村庄周边50亩荒地,原本已与村里签订租赁协议,不料,第二天该地块竟有人种上了青苗。“村里得知后,第一时间召开全体党员与村民代表会议,宣讲政策法规,做村民思想工作,为创业者解决了棘手难题。”徐取俊回忆。

  党支部书记吴多群是创业者的“贴心人”,在村民中也有较高的威信。“青苗事件”发生后,他第一个带头拔苗,及时制止了个别人的捣乱行为。

  为倡导文明乡风,支持大学生创业,近年来,才存社区党支部还积极倡导实施“党员巷长制”和“党员积分制”,鼓励全村42名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业营商环境。

  在村民党员的带动下,创业团队成员也争相申请入党,并在咖啡厅的一侧设置了流动党员服务站,积极参与村务活动和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本报金江7月5日电)

  2009年

  才存社区环村路、巷道实现全面硬化,同步安装路灯,建篮排球场、文化室、村卫生室

  2012年

  才存社区首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徐取俊回村发展黑山羊等养殖产业

  2013年

  才存社区开始美丽乡村建设

  2017年至2019年

  才存社区党支部连续3年被澄迈县委评为七星党支部

  2019年

  才存社区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Vlog探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扫码看才存村美景

监制:陈成智 策划:张杰

编导:刘冀冀 出镜:包若言

拍摄:周达延 实习生:郭杏益 剪辑:周达延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生力军

  ■ 李佳飞

  历史总有相似,却非简单重复。

  澄迈县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种种探索,不由地让人想起老一辈的返乡知识分子来:如开启著名“定县实验”的晏阳初,如创建了“新乡村建设学院”的温铁军、邱建生等人。比这些前辈们幸运的是,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站在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澄迈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意义深远。被称为“中国农民代言人”的温铁军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城市反哺农村。这其中,就包括在城市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向乡村“回流”。

  实践证明,返乡的知识青年不仅为乡村带来人气,更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型产业,他们被这个时代称为“新农人”。我们相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回归乡间田野,将全新思维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成为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才存村脱贫户徐华侨:

  养猪脱贫盖起新楼房

徐华侨(本人供图)

  我叫徐华侨,是才存社区居民。2015年,我们一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政府扶持下发展养猪产业,并于2016年底脱贫摘帽。脱贫后,我没懈怠,终于在今年盖起了三层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样的好日子,我从没想到来得这样快。我从小落下残疾没法干重活,家里有80岁的母亲要赡养,还有上学的孩子要抚养,我和妻子起早贪黑干活,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政府给我送来29头黑猪崽,还派了一名帮扶责任人。在2016年冬天,因为缺乏技术和经验,小猪病死了十几头,我非常自责,也因此下决心要将技术学到位。我常向一些养猪大户请教,跟他们交朋友、学经验,积极参加电视夜校。正巧,那时镇政府扶贫干部和畜牧业技术员送技术到村,给所有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我学得很认真。

  养猪技术提高了,剩余十余头黑猪顺利长大。2016年底,我卖生猪赚了2万多元,成功摘去“贫困帽”。在我努力奋斗脱贫时,村里几个大学生返乡创业,共享农庄搞得风风火火。村里的楼房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小轿车进进出出让人羡慕。我思量着,继续养猪,没几年也能盖房子。

  “人穷,志不穷,只要勤劳肯干,就能过上小康生活。”抱着这样的信念,我积极发展生产。从2017年开始,三年来钱慢慢存,房子慢慢建,上个月,我家的3层楼房终于封顶竣工。今年,我还养着5头猪,等这批猪出栏,就有钱来装修房子。未来,我还要继续奋斗,争取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整理)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