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大茅村:小网格织就“小康幸福网”

  从曾经的贫困,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从昔日“脏乱差”蜕变“白净美”……发生在吉阳区大茅村的可喜变化表明,只要基层党组织强了,基层“网格”织牢了,党员作用发挥好了,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带头人,村民的日子就会过得越来越红火!

  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党员网格员……党建网格化不断升级,让村里“有能力”的村民“扶起来”了,“扶不了”的村民“带起来”了,“带不了”的村民“保起来”了;一次次“党建+”探索,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大茅远洋生态村一角。李学仕摄

  红色网格铺就小康底色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干部、党员就是村里的领头羊。8月16日一大早,大茅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高正才来到村民家中了解大小事,逐一安排解决。

  村里建设的暗水沟工程影响到个别村民的青苗,有些村民表示不理解也不支持。生产引水工程建设是大茅村的重点民生项目,通过对上塘过涵桥、沙塘水坝落沙池及近百米的暗水沟的修建,确保下游200多亩水田生产用水。推进暗水沟建设进度迫在眉睫,为此,高正才带着村里的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党员网格员三番五次上门作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取得村民理解与支持,项目顺利施工。

  大茅村红白理事会成立后,仍有部分村民家里红白事“大操大办”,高正才将家族内部的7名党员召集起来,不仅以身作则,还要求自家亲戚文明简约操办婚丧事宜,拒绝铺张浪费,自觉遵守红白理事会的规定。

  诸如此类化解矛盾纠纷或及时推动村规民约的事情,在大茅村经常发生。这得益于村里推行的党建网格管理全覆盖。

  在大茅村,一网兜起大小事,搭起便民“服务桥”激活了乡村发展动力。

  昔日“脏乱差”蜕变“白净美”。大茅村委会用足内力,出资14.5万元对17个村小组水沟、渠道、村道进行完善修整,村道路灯覆盖率已达到60%,排污处理管道、桥梁、村道铺设、修缮已完成70%,自来水全部实现钢管改造,村庄电网、光网实现全覆盖,煤气管道安装也正在进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暖了民心。

  大茅村的青山绿水间掩映的都是党员干部的一片赤诚之心。每月开展一次走访活动,了解网格内的重大信息,及时进行研判,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各级网格长、基层网格员充分发挥专长,撑起基层党建一片天。  

  ▲绿意盎然的大茅村。李学仕摄

  “大茅河是村里的‘母亲河’,能为‘母亲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觉很高兴。虽然支部委员巡河没有补助,但是河道治理好了,家乡变美了,很值得。”大茅村河道专管员、专职网格员黎雄武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要到河段看看,这是河道专管员的工作职责。”看到精心呵护的大茅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他打心眼里高兴。

  “以前,村里有多少党员、做了什么事,大家不清楚,也不关心。网格化之后,大家都要耕好自己的‘责任田’,既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也方便群众监督党员的一言一行。”吉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小宝说,大茅村对原有的党建网格化管理进行优化升级,专职网格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矛盾调解等多个方面工作;兼职网格员由村务协商会成员、“两代表”、乡贤人士等人员担任;党员网格员以本村党员担任党建网格员为主体,由村里无担职的党员担任党建网格员,带动全体村民致富。网格的又一次优化升级,既给村里优秀的党员“搭梯子”,又给他们“压担子”。

  “如果村民有困难,网格员不管不问,要批评!如果党员在为人处事上‘掉链子’,也要受批评”“党员作风评分标准细则有6条,不合格党员的细则有8条”……谈起大茅村党建网格化管理,陈小宝如数家珍:量化考评由村级党组织实施,每半年评定一次。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村委会严格把关,好中选优,从村里的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佼佼者”担任网格员。

  目前,大茅村设置了17个党建网格,各网格员在各自的“责任田”里,第一时间掌握村情民意、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响应服务需求、第一时间核查办理结果,切实做到“责任在网格中落实,问题在网格中解决”。

  打造三亚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标杆,大茅村坚持以创新引领,组织开展“一张网、全覆盖、心连心”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优化升级专题活动,有效整合党建、民政、综治等各方面网格力量资源下沉基层,形成“多格成网、多网合一”工作新格局,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绿色理念涵养小康亮色

  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瞄准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共享农庄将是美丽乡村经济下一爆点。大茅村就是通过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美丽乡村的价值再造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海南东线高速出口至海榆中线(即224国道)往五指山方向2公里处就到了大茅村。大茅村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落,因辖区内的大茅山而得名。走进大茅村,三浓水库旁边的树林里栖息着大群的白鹭,这群洁白的精灵用轻巧的身姿守护着古朴宁静、原汁原味的醉美黎乡。

  “传承农耕文化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也是繁荣农耕文化和美丽乡村的灵魂。”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相关负责人兰子汉说,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共享农庄更注重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让美丽乡村“活起来”。

  走进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4栋高标准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矗立眼前。大茅村民符亚芳戴着口罩,身着工作服,在智能玻璃温室内水培叶菜,忙完手边工作的她主动客串起“导游”。  

  ▲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工人在温室内劳作。李学仕摄

  “你见过不用生长在土里的番茄么?我们这里不仅有这样的番茄,还有8种呢,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符亚芳告诉记者,温室内空气洁净,没有喷洒任何农药,采摘下来轻轻一擦就可以直接入口。

  像符亚芳一样,入职到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村民都会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温室栽培知识,如水培种植技术、株间整枝打叉、人工授粉、电动采摘车操作使用、智能温室的基础知识等,并进行轮岗作业。共享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为每一位在这里就职的村民传授技能,并根据农民自身的特长帮助其寻找职业发展路径。

  节目表演人员、活动服务志愿者、舂米体验引导员、稻草人制作师傅等都是农民新的就业方向。此外,村民还可以自由选择通过入股、合资等形式与远洋集团共同建设家园。

  兰子汉说,在村党总支牵线搭桥下,远洋集团在大茅村创办的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以“农旅融合”,发展民宿、试验田创新种植业等特色产业。农民以土地入股,享有土地租金收益。土地增值每亩每年可达7000元。村民不仅可以获得村小组22%和村委会8%的固定年分红金,也可以到公司上班,解决就业问题。通过产业保障、基础设施、技术和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帮扶,大茅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7583元,比2017年翻了一番。目前,已有80多位村民先后到共享农庄就业。

  因地制宜将沉寂的村集体土地盘活,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真正为美丽乡村打造“不走的产业”。

  大茅村以“企业带动、土地入股、村民参与”方式,开发乡村健身休闲农业,打造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发动农村党员、复退军人和农民群众积极参加三亚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民群众参加厨师、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班,将传统农民变身“技术”农民。

  远洋集团依托大茅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结合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打造体育与田园生活相融合的乐园,构建乡村体育旅游综合体,将大茅村打造成美丽乡村游“亮点”和全域旅游“量点”。  

  ▲大茅远洋生态村里的民宿。陈聪聪摄

  吉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大智说,在大茅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引导下,大茅村积极创新发展思路,采用“合作社+农民”模式,通过党员示范率先发展农业合作社,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轻党员李初向村民租了50亩地种植百香果、绿色有机蔬菜,同时着手规划休闲区、种植区、餐饮区、住宿区……经营起他的青春之歌生态农庄。

  有了李初的成功探索,大茅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宣传市里的产业帮扶、贴息贷款政策和现代农业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发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热情。截至目前,大茅村发展了合作社19家,村内创业店面350家,家庭农场119家,实现就业598人,转移就业486人。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每人每年6700元增至2019年的每人每年21000元。

  以农耕文化为支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连接,焕发美丽乡村新风采。

  吉阳区委副书记顾浩表示,吉阳区正在为全区的美丽乡村疏通路网,将中廖、大茅、罗蓬、红花、六盘、博后等美丽乡村串联成为“乡村旅游带”。未来,大茅村与周边美丽乡村将实现人流、物流、财流高效联动,让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让村民能够长期、持续受益。

  在这里,红色力量让美丽乡村的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原标题:三亚大茅村:小网格织就“小康幸福网”

责任编辑:周玉敏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