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昌江山竹沟村:昔日贫困落后小村庄 今日成新农村“门面担当”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梁振文 李绍远

  夜幕降临,紧靠海南西线高速路大坡互通处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没有了白天的喧闹。村里农村小别院灯火通明,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以往,山竹沟全是泥土路,一下雨满脚泥巴。村里由于穷困,喝酒、打架等不良习气成风。

  近年来,在各方支持下,山竹沟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创新教育模式等举措,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已成为展示昌江新农村建设形象的门户村。

院子里的菠萝蜜果树挂满果。

  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改造 “庭院经济”吸引游客采摘

  “以前村里的路是泥土路,晴天车子开过去就是一阵灰尘,下雨天出门就是满脚泥巴,但是现在好多了,变化特别大。”提到村里的改变,家住山竹沟村主路旁开商店的村民文女士笑着说。

  文女士是从外乡嫁到山竹沟村的一名家庭妇女。她介绍,刚到山竹沟村时,村里交通闭塞,家里住的是破旧狭小的茅草屋,生活条件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那时村子不仅贫穷落后,还存在喝酒、打架的不良习气,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亟待解决。

  “村子里以前经常有年轻人喝酒闹事、打架斗殴,有两块钱都可以买酒喝,经过这几年政府多部门投入资金建设和整村扶贫,加上村民们转变思想,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现象了,彻底摘掉了偏僻落后贫困的帽子。”曾任昌江县文明办主任、对山竹沟了解颇多的林书平说。

黎家特色庭院。

  开车从大坡互通驶出环岛高速往县城方向行驶一会,便来到昌江游客咨询中心。后面便是道路干净整洁、绿树环绕的山竹沟村, 一座座农村小别院整齐划一,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很多外来的游客从高速下来,来到我们村,看到两边家家户户都是宽敞的大院子,干净的卫生环境,都忍不住点赞。”家住村口的村民陆玉香说,这种生活过去从来想不到。

  2013年,山竹沟村获得昌江文明办资金支持,投资300万元,对入村道路、村民房屋外立面、文化长廊等多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该村争取资金投入151万元新建老村排污工程,保障和改善了农村的用水安全。

  林书平介绍,完善基础设施和村民房屋外立面改造后,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给外来游客进村体验黎族少数民族风情风貌提供了创造了便利条件。

  “我们对靠近国道的几十户村民房屋进行统一规划,每家占地面积都是1.8亩,家家户户在宽敞的院子里种植菠萝蜜、荔枝树、龙眼、椰子、杨桃等等水果树种,发展庭院经济,常常吸引游客采摘,给村民带来了一笔不低的收入。”陆运强说。

  除此之外,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山竹沟村争取359万建设项目资金,建设环村公路4.8公里、小型足球场,投入28万元修建太阳能路灯20盏及建设公共厕所、凉亭等。

山竹沟村俯瞰图。

  高效农业+外出打工 村民荷包变厚笑容增多

  随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越来越频繁,山竹沟村村民已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改变村容村貌,便利的交通带来商机,让越来越多村民感受到务工增收,才能让生活越过越好。

  过去,村民主要通过种植水稻、芒果、橡胶等作物赚钱,但受制于市场、技术和自然条件限制,收入并不高。 如今,山竹沟村通过抓好富民产业,为村民寻找就业增收机会,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务工信息,组织、推荐贫困户到附近企业就业从事保洁、加油、餐饮服务等工作,推动了经济发展。今年疫情期间,山竹沟村做了一次外出务工就业人口统计,村里共有98人长期在外地务工,加上在家门口就业的200多人,整个村有近1/3的人口有务工收入。

干净整洁的村道。

  “前几年这个人数可能不到三四十人,在县里就业局指导下,号召村里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加上我们村的交通位置非常方便,所以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长,2019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约10069元。”陆运强说。

  有1/3人的人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怎么才能让村民增收?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积极推动订单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农户与海南欧兰德现代农业公司签订毛豆、水稻种苗种植合约,通过“水旱轮作”方式,实现年产值230多万元。

村内庭院一角。

  贫困户陆海恩介绍,一块地一年可种两季毛豆,中间隔着几个月雨季,农田空着,就用来种植水稻。雨季种水稻,旱季种毛豆,不但不影响原有收入,水旱轮作还能阻断土传病害的传播,毛豆能固氮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产量,是一个科学可持续的种植模式。

  通过每日的辛勤劳作加上欧兰德公司的技术支持,陆海恩种下的9亩制种水稻获得了近两万元的收入,“有产量,公司包收购,很多村民也都向我问情况,也想加入进来。”陆海恩笑着说,自己已经成功脱贫,家里还盖上了新房。

  2019年,昌江县成功获批 “中国毛豆之乡”。如今,昌江的毛豆已发展成为品牌产业,销往北京上海。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鸿伟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