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直播卖假货当场被抓!双“十一”该如何避免入“坑”?

  双十一快到了,目前很多商家也都开始了一些预售营销,各种直播平台也有很多直播带货专场,不过最近又有网红直播带货“翻车”了!

  近日,上海警方侦破当地首例利用“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形式对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抓获正在直播带货的廖某等犯罪嫌疑人50余名,其中41人已被依法批准逮捕。

  据介绍,网红主播廖某自2017年10月起开始在某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主营女装和饰品,年收入超千万元。据统计,廖某的直播间场均观看人数超20万,销售挂着奢侈品标签的假货,商品价格只有正品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对于这场“抓捕直播”

网友们纷纷表示:大快人心

但同时也希望能加强“直播带货”的监管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以及直播的兴起,涌现出不少所谓的网红主播,这些主播在吸引了批量的粉丝关注之后,纷纷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获得收益。现如今,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销售模式。各种直播平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进行下单购物,但这种销售模式常被一些无良商家盯上,如夸大产品功效、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那么,网红在直播带货销售这些大牌假货时会有哪些套路呢?

  主播在兜售这些假货时,不会提及这些商品的品牌名称,而是用一些具有极强指向性的奢侈品品牌或款式的代号进行介绍。展示时,商品商标还会贴上胶带,商品链接的图片上还会作相应的处理。而这些商品出售的价格是正品店内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显然是挂着奢侈品标签的假冒商品。由于这些假货销售价格异常便宜,他们在直播时常用“厂家一手货源等”这类的敏感的字眼,来吸引消费者,迷惑消费者的判断。实际上,各品牌权利方均未授权给当事人销售印有品牌logo服饰。

  不仅如此,为了逃避监管和追查,直播结束后,往往直播团队会删除所有涉及假冒产品的购买链接、回看视频等。

  答案是当然要!直播带货与传统广告代言虽然存在一定区别,但如果网红或明星直播带货的行为替商家宣传商品并因此获利,其本质仍然属于广告法规定的“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广告代言人。

  广告法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而且主播的一言一行就要符合《广告法》的规定,比如:

  1、主播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

  2、主播推荐的商品,如果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并且属于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可能会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3、主播在直播时不得使用“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当说出这些绝对化用语时,便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


  当然了,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消费者想花小价钱买奢侈品,在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商品市场价的情况下,知道或可能知道商品是假货的情况下还继续购买。这些为满足虚荣心而知假买假的买家,是否属于消费者?能否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能否据此索赔?

  目前,各地市对知假买假的买家的主体地位规定不一,有些认为还是消费者,有些认为不是。但无论其是否属于消费者,从实际操作来讲,还是可以申请退货退款,但是据此索赔就不一定行了。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规定,自今年1月1日起,以“打假”为名,为了牟利知假买假,实施恶意投诉将不被受理。

  也就是说,“知假买假”的人是无法索赔的,但可以选择报警举报兜售假货的商家,毕竟,打击违法犯罪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小编建议大家,如果真的想获得名牌产品,最好还是通过官方旗舰店等正式销售渠道购买,这样既是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也是对产品背后代表的知识产权的尊重。

  直播平台需遵守《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要求,平台要进行备案及许可、对主播进行实名制认证、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注重隐私保护、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及黑名单管理制度等。

  不同的直播平台还需要承担额外的责任,以购物类直播为例,直播行为主要依托电商平台开展,主要由《电子商务法》进行制约。平台经营者应当对商品销售者的资质资格尽到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尽到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平台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收看主播直播抢购下单时,要有甄别意识,不轻信网红效应,应仔细弄清商品的来源、效能及宣传的优惠措置,不要盲目地跟风与攀比消费。

  二、消费者直播购物时,最好第一时间保存相关购物记录资料(例如该产品直播时的广告宣传、支付凭证等),因为网络购物相关信息在删除以后很难恢复,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应该截屏,保留一些相关的原始数据,需要充分证据佐证诉求。

  三、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与广告宣传不符等问题,即使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平台介入,或者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于网红带货当中的市场乱象,监管部门要挺身而出,用好法律赋予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权限,旗帜鲜明地打击和制裁失信的直播网红,这样才能够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市场生态环境。

  最后,小编提醒一下大家要理智消费哦!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符金花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