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来到海南闯江湖 水葫芦怎样做棵有用的草?

  上世纪60年代漂洋过海来到海南 曾是饲料今成“杀手”水中疯长危及“邻居”

  水葫芦闯江湖 怎样做棵有用的草?

  专家:可通过改良育种提升水葫芦“身价”,找到新出路

此前,海口那央湿地上水葫芦疯长。(张文锋 供图)

  台风“浪卡”过后,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出现了一批“不速之客”。它们是成片生长的水葫芦,覆盖了万泉河入海口和沙美内海的部分水域。

  水葫芦看上去就像一大片翠绿的“水上草原”,却是水生动植物的“杀手”。“目前发现它有很多害处,包括过度繁殖,阻塞水道,降低水体氧气含量,造成水体发臭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家明介绍。

  曾在半个多世纪前作为猪饲料引入国内的水葫芦,逐渐由于缺乏营养价值而被弃用,却因适宜的温度和水体环境,在海南扎根。被弃用的水葫芦是否真的已经一无是处?新的人与水葫芦相处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贺立樊

琼海七星湖防治水葫芦前(左图)后对比。(张文锋 供图)

  它的危害

  快速扩散泛滥 威胁其他水生动植物

  10月16日,今年第16号台风“浪卡”刚过去不久,琼海市博鳌镇玉带滩白浪滔天。以这里为起点,大量的水葫芦蔓延在万泉河入海口和沙美内海的水面上。

  成片的水葫芦沿着沙美内海的水域生长,几乎与岸边的草地连为一体,让人分不清陆地与水面,极易踩空落入水中。然而,对于水里的动植物而言,更大的危险正在降临。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凤眼蓝、水葫芦苗、水浮莲。原产于南美洲,由于它的扩散泛滥,使其被列为世界上危害较大的杂草之一。

  2013年5月,大量水葫芦出现在海口美舍河,与之相伴的,还有不少死鱼的身影;2018年12月,成片的水葫芦出现在海口那央湿地,除了死鱼之外,更危及了本地原生植物——国家二级濒危水生植物水菜花。

  “水葫芦的生长速度极快,短时间内迅速覆盖水面的同时,与水生动植物抢占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危害鱼类等水生动植物。”张家明介绍,除此之外,水葫芦成片生长容易导致水域不流动,继而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生态环境,“大片水葫芦生长在水面上,对水利、农业、环保等方面都会造成影响。”

  近年来,万泉河入海口及沙美内海水域时常出现水葫芦,琼海市博鳌镇政府河长制工作负责人谭振刚多次参与清理。在他看来,这与万泉河入海口及沙美内海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关。“这里是一座海湾,除了万泉河之外,还是九曲江和龙滚河的入海口,这次的大量水葫芦,来自于三条河流的上游流域。”谭振刚表示,随着台风“浪卡”带来的大量雨水,上游生长的水葫芦被冲刷,聚集在沙美内海水域。

  为了清除这批水葫芦,博鳌镇政府组织人力进行打捞,“专门安排了一艘船用于打捞水葫芦,使用拖拉机运送处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够装满20辆拖拉机。”

  除了万泉河入海口,在万宁太阳河、临高文澜江等入海口,也能见到水葫芦的身影。水葫芦从上游被冲到入海口之后,直接进入大海。“水葫芦不耐盐分,在海里容易死亡,又被海浪冲上沙滩。”9月底,大量的死亡水葫芦被冲上距离海岸线数公里外的大洲岛沙滩,让钟昌芬等护岛员们清理忙活了好一阵。

  死亡的水葫芦呈褐色,长条形的枝干形似海南岛沿岸常见的海带。事实上,在省内多处河流与湖泊都能见到的水葫芦,并不是海南岛的原生物种。

  它从哪来

  上世纪60年代

  作为猪饲料从南美洲引入国内

  在海南岛沿海的部分地区,人们对水葫芦的认识,除了破坏环境,还有“能做饲料”。

  这也是水葫芦来到海南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被引入国内沿海地区,含有粗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水葫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为国内的畜禽养殖做出贡献。

  “那是半个多世纪前,经济条件不宽裕,养殖户们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饲料,生长迅速、含有营养价值的水葫芦作为替代,将其打捞粉碎之后制成饲料,主要用于喂猪。”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张文锋介绍,水葫芦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作为亚热带地区的海南,非常适宜水葫芦生长,省内多处河湖都有它的身影。”

  水葫芦无性繁殖能力极强,只要水温适宜,其腋芽分离后,5天就可以形成新的植株。同时,水葫芦还能开花产生大量种子进行有性繁殖。水葫芦繁殖快,适应能力强,能在含有一定氮元素的水体中很好地生长。在气温、水温均达到水葫芦的生长要求时,其生长繁殖速度更快,而且可通过水流浮游扩散,使其迅速传播,密集处覆盖率高达100%。

  看似体积庞大的成片水葫芦,一次打捞需要大量人力,可是它所能给予的东西十分有限。“晒干去水后,每100斤的水葫芦只有不到5斤的干重量,如果用于喂猪,营养程度十分有限。”张文锋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科学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户们用上了专业饲料,作为替代品的水葫芦随之被淘汰弃用。

  每到夏秋季节,水葫芦就出现在海南省内多处河流与湖泊之中。被弃用的水葫芦没有离开,它还在不断制造新的难题。

请走水葫芦,海口那央湿地水清了。(张文锋 供图)

  它留下难题

  被淘汰弃用 疯长的水葫芦衍生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面对疯长的水葫芦,打捞是最主要的手段。2019年8月,海口市京环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环卫人员花了一周的时间,在美舍河中游总共6.89公里的水域中,打捞了116吨水葫芦等漂浮物。

  张家明曾经在南渡江海口铁龙路流域发现一片大约5000平方米的水葫芦,水体几乎无法流动。“除了打捞,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张家明把这片水葫芦当作“试验田”,放了200只鹅到水中,“一周的时间,这片水葫芦全都被吃个干净。”可是张家明也很清楚,通过养殖消杀的方式去除水葫芦,鹅等养殖物同样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琼海等东部沿海市县曾经使用过“机械搅灭法”,在船体上安装切碎设备,使用机械打碎水葫芦。“可是机械搅灭没多久,水葫芦还是继续生长。”

  使用化学农药消杀?张文锋摇了摇头,化学农药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得不偿失”。那么,“以物攻物”可以吗?张文锋和同事们在10年前曾使用水葫芦象甲——它们是水葫芦的天敌。“可是海南的环境适合水葫芦生长,虫子进食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水葫芦繁衍的速度。”几个月前,张文锋曾经在省内一处湖泊进行水葫芦调研。当时湖面只有30亩水葫芦,一个星期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将近80亩。

  作为外来物种,水葫芦凭借着迅速的繁衍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海南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里占据一席之地。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水葫芦适应了海南的环境,无论它有多少害处,它已经是自然的一部分。”张家明认为,应该思考人类该怎么与水葫芦相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葫芦也会有它的可取之处。”

  这也是水葫芦给人们留下的一道难题:消杀还是利用?

  消杀新技术

  无人机+生物农药 龙滚河下游水面变干净了

  给沙美内海带去水葫芦的龙滚河,上游与下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相比于上游,龙滚河下游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水葫芦生长情况。

  “龙滚河下游对使用了消杀新技术,水葫芦情况得到控制,水面十分干净。”张文锋所说的新技术,是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研究的“无人机+生物农药”技术,使用无人机携带生物农药,从空中喷洒消杀。

  目前这项新技术已经在琼海七星湖、海口那央湿地、屯昌龙州河等流域使用,在三亚、定安等地也取得效果。“这是国内首创的‘无人机+生物农药’消杀水葫芦技术,无人机搭载生物农药飞过的河面,3年内几乎不再生长水葫芦。”张文锋介绍,在海口那央湿地,这项新技术对水葫芦消杀的同时,并未对水菜花造成影响,“所使用的生物农药,经过多轮提取和试验,只对水葫芦有杀伤力。”

  不同于人力成本巨大的人工打捞,“无人机+生物农药”技术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只需要操作员和辅助人员,成本较低,是人力打捞成本的1/3。”

  让张文锋欣慰的是,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如今中部市县水域越来越难看见水葫芦的身影。“水葫芦需要生长在含氮磷的水体中,居民日常生活的洗衣粉、农民生产使用的化肥,如果随意排入水中,就会为水葫芦创造适宜的水体环境。”在张文锋看来,减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湖,减少使用化肥,能够起到遏制水葫芦生长的作用。

  “建议种植户使用有机肥,更易被土壤吸收。化肥容易流失,进入河湖,造成氮磷含量升高。”张文锋说道。

  专家设想

  改良育种,提升“身价”帮水葫芦找到新的出路

  在张家明的眼中,水葫芦能够出现在海南的多处河湖,自有它的生存道理。

  “水葫芦生活在含有氮磷的富营养化水域中,换言之,它以氮磷为生。”综合多项研究,张家明认为,水葫芦以氮磷等矿物质为生的同时,也在为水体吸收这类矿物质。

  4年前,张家明和团队在云南昆明的滇池开展研究,他在湖中种植了部分水葫芦,经过测试,水葫芦起到了净化污水的作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水葫芦对水体中的氮磷钾去除率达到60%以上。”更让张家明觉得可行的是,这些水葫芦只是海南省内河湖常见的普通水葫芦,“它们还只是野生、未经改良的普通品种。”

  张家明认为,水葫芦有害处,也有益处,“如果把水葫芦放在污水里,它吸取了水中的氮磷之后,将其捞出,能够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这是水葫芦好的一面,可是如果不进行及时打捞,水葫芦不仅会疯长,自然死亡之后,被吸收的氮磷依然会回到水中。

  这也许是人类与水葫芦共处、有效利用的新思路。在张家明看来,未经遗传育种的普通水葫芦,就像一张“白纸”,存在着极大的改良空间,“在保留吸收富营养化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一代代改良育种,让水葫芦更具价值,才能彻底实现对于水葫芦的利用。”

  实现水体净化,是水葫芦的生态价值。它能否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取决于水葫芦是否具有打捞的意义,“如果能够让水葫芦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提高它的营养成分,再次作为饲料或肥料,那么人们就有打捞它的理由。”

  留在水里,水葫芦是疯长的水生植物,威胁着其它水生动植物;捞出水面,它却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净化污水的有益植物。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它的经济价值。

  张家明坦言,想实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约10年左右的改良育种。”无论消杀或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两条道路其实是同一条路:为海南创造更优良的自然环境,为曾经困扰江河湖泊的水葫芦,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许海若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