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系列丛书书评:高景森丨谈任林举的报告文学《出泥淖记》

  文学的传统与功能

  文/高景森

  文学的传统和功能问题,对于中国的作家来说,也就是一个肯不肯“认祖归宗”的问题。

  我们当然需要站在全球的高度,树立全球视野,做更长期的展望。中国的文学之路应该怎么走?我认为应该是“文学多元一体”。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先秦、两汉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小说,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新文学”,当时的骨干,都是以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多种笔法而出现的作家。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学大家,无不是“多艺于一身”。他们的文学艺术行为,体现的都是“高歌型”特征,而不是文学的“脂粉气型”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的“高歌型”的作家会越来越多。

  文学离不开国内外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百年变局,全球化进程变化的加快,目前的世界和中国大不相同。文化软实力将更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不是像有些人所担心的,文学倒退了,衰落了,没有人重视了。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会在全球一体化加快步伐的同时,会越来越凸显出他的真正价值。无论是讲政治的,还是不讲政治的,它的为人类“服务功能”始终未变。

  从著名作家任林举的成长可见其一斑。他早期的文学创作是从写诗开始,然后是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可谓各类文学载体都有所涉猎。他在每个领域,以“出类拔萃”闻名于当今文坛。


  先说诗歌。任林举写诗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写的每首诗,都闪烁着人性与诗的光芒,有很多作品,见之于多家报刊杂志,甚至有的诗,被选进了“诗选集”和学生教材。那个时期的他,走进了诗歌的世界,是全身心的投入,没有一丝一毫的急功近利。

  然后说散文。他写散文的收获期是在2005年。那正是春天白玉兰盛开的时节。他一边参加鲁院第五期班的学习,一边投入到《玉米大地》长篇散文的创作之中。他写的这个散文题材,与他的家乡吉林松原乾安有关。其散文的深刻以哲思见长。那是一篇对乡村的记忆和抒情,以“我”为第一人称,写尽了作者对玉米大地的深刻认识。玉米,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作物,在任林举的洋洋洒洒的万言文字中,充满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的再认识。可以说:《玉米大地》长篇散文,是任林举对最底层农民的寓意书写。他讲清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文、人与历史的关系,挖掘出了农民生活背景后最真实的境遇。

  再说报告文学。继《玉米大地》长篇散文之后,任林举的写作又倾向了报告文学《贡米》、《粮道》的写作,平填了任林举写作的一处空白。他为了这两部作品,走遍了吉林大地。这是他的力作。他利用两年时间,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和粮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创作出了《贡米》、《粮道》。幸运的是,这两部作品问世之后,很快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荣获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最后说任林举自《贡米》、《粮道》之后的创作。

  任林举在《贡米》、《粮道》获奖之后,先后又创作出了《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时间的形态》。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又创作出了《出泥淖记》。他以独特的视觉,又以新的高度,来审视给人类造成贫困的“泥淖”。他似乎寻找到了一条“文学之路”——报告文学。这是一部以扶贫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知道:任林举写作总是能找到创作的“亮点”。这个“亮点”始终照耀他一路奋力前行。

  任林举是以“巨大的泥淖”来形容人类的贫困境遇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命运之神总是用“贫困”来困扰着人类,让人类不得安生,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是一场真正解决贫困的战斗。

  中国已有770多名扶贫干部为扶贫事业而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作家,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全球最大的党为扶贫事业而奋斗,能无动于衷吗?我想任林举不会,别的作家也不会。

  值得庆幸的是,任林举为诸多作家寻找到了一条以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作为“支撑点”的写作道路。他探访到了贫困人群贫困的原因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政党干部们的故事。《出泥淖记》应运而生。

  《出泥淖记》全书共分《荒野》、《迁徙者的后裔》、《龙泉的传说》、《大考》、《尊严》、《润物细无声》、《炭窑之变》、《跨越布尔哈通河》、《光东村》、《第N种姿势》等十章。它像十颗闪耀的明珠串在了一起。

  首先,文本选题具有代表性。

  一部成功的作品,题材选择很重要。作者想反映什么,想歌颂什么,想通过作品达到什么目的,作者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消除贫困是世界性的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曾经郑重向世界人民进行了庄严承诺:“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持续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人类解决贫困的共同目标,也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主题。作者就此问题通过对不同扶贫的地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叙述,使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感人。

  其次,文本人物形象鲜明。

  地点:松嫩大平原,到处是庄稼极难生长的盐碱地。农民李秋山的父亲就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过各种农作物种植实验而遭致失败,他们不得不对盐碱地发出了一声无奈的长叹。

  人物:尚俊成,大安市大岗子镇的镇委书记——农民摆脱贫困的带头人。他通过采取土地出售、农民整体搬迁、建立农业合作社等措施,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李秋山,这个闯关东山东人的后裔,连液化气灶都不会点的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尚俊成,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通过李秋山、尚俊成这样的人物,凸显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文本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活、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扶贫项目各有特色。

  作者对各地的扶贫典型,显然是通过精心挑选的。给人的感受不是生搬硬套式的说教。而是通过过硬的扶贫项目,来暴露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农民能不能脱贫,选好项目是关键。作者不仅将文章中提到的典型,不惜笔墨地进行描述,而且还将扶贫的具体方法向读者介绍,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第四、扶贫是一场革命。让农民摆脱贫困、致富,绝不是仅限于接济和帮扶,更重要的是将农民多年来对中国共产党的积怨平息掉,引导农民向好、向善,使整个社会和谐平安起来,这才是扶贫的真正目的。作者不辞辛苦奔走于乡村,就扶贫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走访,他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扶贫革命。

  第五、作者的语言文字穿透力极强。

  好的作品,离不开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出泥淖记》的语言,是生动的、流畅的、深刻的。作者如果没有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提炼,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他肯定对要采写的典型,进行过反复的比较,然后才理出一个“头绪来”,形成反映新时代的文字。

  真正将写作视为生命的人,十万人或者百万人中才有一位。著名作家任林举算是其中的一位。

  我始终认为:现在“行走式”的作家多;“有功底”的作家少。驾驭文字能力的作家多;有生活底蕴的作家少。能驾驭文字,又有生活底蕴的作家,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任林举,算是最后说的一类的作家。

  任林举出生于吉林松原乾安,那是一个水草丰美、辽阔无边的平原地带。著名的风景区——查干湖就在那里。查干湖宏阔博大、自然原始,集渔猎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大成之美,造就了任林举人生不平凡的经历。他有一种顽强的超常韧劲,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近似于虚幻和神秘的世界。他能与世界产生共鸣、感应,有时是用一种共同的,甚至是唯一的连通互动。他真诚的与世界、人类对话,并形成极具特色的文字,来叙述和阐释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事件。他能悉心体悟,心怀感恩,虔诚接受一切生命的印记。这正是很多作家值得学习的地方。认“祖”,就是本文中开始时提到的“祖”;归“宗”,就是回归到作家应当回归的“文学为时代而高歌”的功能,为不断变化的伟大时代而服务。

(特约作品,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宫池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