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系列丛书书评:陈晓雷丨献给时代的壮歌

  ——读任林举的《出泥淖记》

  文/陈晓雷

  作家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满怀激情地写了战斗在东北农村扶贫攻坚一线的党政干部,在肩负时代使命,无畏艰辛、敢于担当的同时,不回避农村社会的深层问题,触及了基层干部面对复杂现实的困惑与抉择。作家不仅记述了多位驻村第一书记忠于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挖掘了他们破解当今个别农村党政机构涣散、家族宗族垄断乡里干扰扶贫进程的深层问题。

  这部饱接地气的报告文学,新亮点令人炫目,正好印证了高尔基一句著名的话:“我们文学家的任务是研究、体现、描写,从而肯定新的现实”(高尔基:《论写作技巧》王庚虎 译),《出泥淖记》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现在我来谈谈本书的几点收获。

  突出了扶贫重在立志。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品质,重在看其精神含量的丰厚度,如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主题在读者中的接受性、作者主观情绪的参与性、艺术技巧的创新性等等。我们从《出泥淖记》的书名上,可以看出作家在倡导一种“冲出泥淖求新生”的凌空冲越之势。那么当下农民对扶贫解困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扶贫就是政府给钱,有人为得到钱,愿将自己变为“贫困户”,以假乱真,制造麻烦,阻碍扶贫进程。面对此心态,曾是企业家、后来返乡被村民“硬选”为龙泉村村主任、书记的李忠诚颇感担忧地说:“ 我最担心的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村民精神上的贫困,这样的状态,有多少钱也过不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见书72页) 。还有人把扶贫理解为等国家救济,妄求不劳而获,以等 “致富”,当年的龙泉村就出现了“不以贫为耻,争当贫困户为荣”的不良之风。

  对认定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的观点,作家写道:“扶贫不是简单的分钱,是要全方位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要通过有限的扶持激发无限的内生动力” (见书169页),这里的“内生动力”就是强调对农民扶贫还需扶志,要注重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建设,改变其旧理念、俗惰性,树立自强不息、不断追求幸福的生活信念,强调在提升生活水准的同时,精神世界紧跟时代同步提升,力保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双丰收,现实全方位立体化脱贫。

  强调了扶贫重在改变文化观念。用书里农民的话说:“这就是一块‘败家的土地’,凭着现在农民们的资金、能力、生产方式和耕种方法已经完全驾驭不了这越发贫瘠的土地了。死守这么多年,农民不但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且成为土地的奴隶了。只能为那片吝啬的土地不断地贡献气力和汗水,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见书17页)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支撑,制约农民前行的是传统文化羁绊,“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多数中国农民看家守业的传统习惯,《出泥淖记》给我们提供了文化改变农村社会的切入视角,书中的王平堂、李大伟、侯志国等十余位驻村书记们扶贫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把当代的生活理念、文化理念、经济理念、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使多种文化在农村得以灌输传承,以此促进生活激变。

  《出泥淖记》告诉我们,扶贫不仅需要派专人、给资金、上项目等硬件工程,更关键还需要把文化文明带给农民这类软件工程,文化的影响可以去除糟粕,再造人生。和南村驻村第一书记金城杰明白,要带领老百姓越过贫困线,共同奔小康,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观念、思维、认知习惯,否则,眼前多少财富、多好的条件也会在失去扶持、支撑之后烟消云散。(见书117页)只有把先进文化注入农村,改变农民传统思维,激活农民接纳新生活,不仅要帮农民治物质贫瘠的病,还要帮农民治精神萎靡的病,用现代理念创新生存方式,投身当今火热生活,早日迈进小康社会。

  塑造了扶贫急需新人才。作家任林举在本书“创作谈”中写道:“文学的原则告诉我,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立体化的人物,作品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出泥淖记》除写驻村第一书记这组国家派的正能量人物主打攻坚战外,还写了一组来自本土的主攻力量,即返乡企业家任村干部,以及本地企业家直接参加扶贫攻坚战,这是一支不能低估的有生力量,如金田水稻种植合作社法人李雅繁,榆树川村村主任、朝鲜族企业家韩哲忠,留日回光东村创业的青年农民金君等,这些“新要素”视野开阔、理念创新,加之深厚的故乡情结,不惜代价造福家乡,深受农民爱戴。对比那些横行乡里、阻碍扶贫的负能量村干部,这组新人物更显活力,是本书新亮点,是时代新佐证,值得推崇与敬畏。

  重申了叙写扶贫要忠于时代。著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对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见《萧乾选集》第三卷) 。任林举的《出泥淖记》,是即乔迈的《三门李轶闻》后,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社会巨变的又一力作,它记录了当代中国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具有人类意义的伟大壮举。作家为此深入吉林省13个贫困县,接触200余人,重点采访60人,写了30余位有血有肉有实名的人物,从一般干部,到科处司级干部,皆是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其奉献精神和英雄壮举,将长存中华民族史册。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充满张力,提升了全书的艺术品质。

  《出泥淖记》有“力拔泥淖,尽揽幸福”的象征意义,这由“出埃及记”而演化来的神助意向,于此已踪影消失,在中国大地上,带领人民战胜这只贫困巨兽的,惟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能做得到。

  2020年10月23日 长春

(特约作品,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宫池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