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丨“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研究岂能玩“黑色幽默”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一张广西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红头文件。文件标题为《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通知》。相关消息经媒体报道之后,迅速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武则天她妈在钦州”?乍一看,以为是恶搞,抑或是骂人,又有谁能想到,这居然是一个政府部门成立工作组的名字?可这大有“黑色幽默”成分在内的名字背后,又有什么含义呢?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即便是想要研究,那落实到书面语言上来说,取名为《武则天母亲在钦州》似乎更妥当些,而不是以“她妈”这类过于口语化的用词为名,既不够严谨和严肃,也失了水准。

  好在,当地官方也对此事及时进行了回应:说是《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名称,是直接沿用了钦州当地一个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系列推文的标题。此后,当地官方不仅及时更名,还公开致歉表示整改,就此而言,当地官方的知错就改,积极认错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细究起来,这背后令人费解的可不仅仅是工作组名称这一“槽点”,还有研究武则天母亲在钦州是真的有实际价值?虽说,名人效应确实可以对一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产生拉动作用,但如此这般“有枣没枣打一竿”,硬拐弯攀扯上的关系,是否真的能拉动旅游业呢?这背后又有多少文化含金量呢?

  众所周知,就广西钦州灵山县而言,其自身就有较好的旅游资源,是著名的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加上,有着六峰山风景名胜区、大芦古村文化生态旅游区、烟霞山景区、罗阳富硒谷生态庄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些年灵山县的文化旅游发展的更是搞得风生水起。因此,与其捕风捉影、费尽心思整一些虚头巴脑的“名人效应”,倒不如立足当下,充分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和历史积淀,利用自身特色文化和历史“招牌”吸引广大游客,挖掘好现有的资源潜力,努力提升当地旅游形象与知名度,如此,方为发展之正道。(观察家:牛油果)

本文为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原创评论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和来源
责任编辑:林鸿伟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