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10大精彩观点来了!

  11月23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的第一场主论坛“数字经济与科技抗疫”中,各界权威人士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科技抗疫的看法。传播君摘录嘉宾发言部分干货,为你呈现。

  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与交通、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度融合,助推了全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特别是在这次抗疫工作中,信息通信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撑,在态势的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学的分析等方面显示了巨大能量。

  首先,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的救治和防控,全社会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的抗疫精神。

  其次,坚持信息驱动、科技创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网信工作者会同社会各界夜以继日地攻关,在跟踪筛查、物资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要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提升防控和救治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健康安全。

  再次,在当前抗疫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合作,携手抗疫。病毒没有国界, 疫情不分种族,面对全人类的共同危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国际社会需要摒弃分歧,携手在疫苗研发、5G医疗、数据共享等领域开展更紧密、更全面的合作。

  塔蒂亚娜·马蒂奇

  塞尔维亚共和国贸易、旅游和电信部长

  塞尔维亚已经认识到技术是克服政治分歧和地理距离的手段,也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手段。

  疫情期间,要利用以往经验,通过合作共克时艰,尽快恢复社会和经济生活,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塞尔维亚将继续在共同打造数字未来之路上向前迈进,团结一致,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困难。

  我还想借此机会,代表塞尔维亚人民感谢中国人民在我们国家的危急时刻提供的宝贵帮助。你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医疗设备,而且还委派医生和专家,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地与我们分享你们的救治经验,这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团结与友好。你们帮我们提高了抗击疫情的效率,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巩固了我们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谢谢你们!

  罗卓克

  思科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之前,我们从没有像现在一样有着卓越的科技来抗击疫情并重建经济。

  网络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但这仍不够。为了抓住互联世界带来的便利与机会,以及解决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所有网络需要合作与信任。

  我们认为,在未来,实现繁荣的关键在于两个因素:创新与合作。

  思科将继续致力于成为所处地区政府、企业及社区的合作伙伴,而这其中包括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稳定且强劲的中美关系将会对中美两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好处。

  张 勇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中国科技抗疫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字化的力量。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疫情防控可以通过像“健康码”这样的载体精准到人,使得社会的零售商业可以在线下关店的情况下不停止营业,使得远程办公、网上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的数字经济能够发展到今天,走在全球的前列,并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和平台型企业,这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得益于政府鼓励发展和创新的各种政策,也得益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就像这次在抗疫过程中所展现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只要抱着美好之心来解决社会问题,就一定能够给世界带来正能量。

  李自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同时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一个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以5G、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大幅提高防控精准度和筛查效率;通过“5G+医疗”,多学科、多专家远程为重症患者协作诊疗,提升抗疫一线的医疗救治水平。

  第二,在经济恢复发展方面,数字经济成为关键增长引擎。大量企业利用远程会议、在线营销等数字化应用,快速实现复工复产。线上消费、在线教育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增强了疫情期间的经济发展韧性。

  第三,加快数字化转型,助抗疫、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 “倒逼”了各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齐向东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不仅用数字技术辅助流行病学的调查,追踪疑似病例,隔离控制疫情蔓延,还用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比如学生上网课、企事业单位在线办公、电子商务、视频会议等。

  如此大规模的网络活动是对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大考,我们在这个大考当中取得的好成绩,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我国对网络安全事业提前谋划、及早准备的结果。首先,我们有着雄厚的网络安全产业基础;其次,我们有网络安全实战化的体系;最后,我们还有网络安全技术的创新能力。

  数字时代打造网络安全底板要靠数据驱动的内生安全。数据驱动的内生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有三个重点:盘家底、建系统、抓运营。相信网络安全一定会助力未来15年甚至30年的数字化革命。

  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对抗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线。在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中国企业在行动,通过人工智能向海外输出检测和诊疗能力,为全球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贡献着力量。

  重振信心,还需要链接起“人”与“希望”,给民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疫情造成全国性的延期开学,红杉的一家在线教育成员企业VIPKID,为了让更多孩子“停课不停学”,给延迟开学的学生免费提供了春季在线课,同时开放在线直播平台,供线下教学受影响的机构和学校无偿使用。

  当看到在中西部和大山乡村里的学生,在家中也能使用线上教育工具接触到优质课程时,我感到在线教育切实地推动了教育普惠。

  相信数字经济在供需对接、资源配置、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还会在未来进一步叠现。

  克雷格·艾伦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

  新冠肺炎疫情对多个国家的供应链都构成了挑战,这些国家设法为其本国公民提供个人防护用品,而新冠疫情对各国医疗基础设施造成了负担。

  除了我们目前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之外,我认为这场疫情也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存在价值,能让我们利用人工智能、5G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来抗击疫情。

  如果我们希望能继续看到全球经济的迅速复苏,就必须保持技术的无国界性,让全球的卓越人才以创新合作的方式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在承认各国对保护本国公民个人信息及关键基础设施不受损害的正当关切的同时,各国政府可通过出台鼓励数据及技术的自由合法流动与跨境交流的法规,继续支持创新。

  江小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这次抗疫促进了网络应用更普及更深化,加快了经济社会向线上迁移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抬高了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为了加快推进网络和数字经济,需要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第一,要提供应用场景。新的数字消费很多都应用在教育、医疗等公共部门,政府要积极稳妥地促进新的应用能够落地。

  第二,要推进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5G相关产业群以及将跨界多场景融合技术“一揽子”纳入,鼓励以企业为龙头、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第三,要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入网接链”,增强融合与竞争力,促使他们共享数字时代的红利。

  第四,要利用数字技术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便利群众,为市场主体赋能。同时要更多关注数字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共享数字红利。

  第五,要对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管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机器学习能力快速增强,数据、代码和算法愈来愈多地决定着每位公民在信息方面的可知与不可知、在资源分配中的可得与不可得、在社会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因此,需要引导形成数字技术的价值遵循和基本原则,划出底线和边界并加强管理。

  柯瑞文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发挥通信信息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首先,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连接、新算力、新算法”为主要特征,要求有“简洁、敏捷、集约、开放、安全”的基础网络,有超强的“汇聚、存储、处理、应用”等云计算能力,赋能千行百业。所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内涵与核心架构就是“云网融合”,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网和云的边界,更给信息通信行业带来影响深远的变革。

  其次,赋能产业,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了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建设云网融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加快构建数字化平台。

  再次,深化合作,共建清朗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深入发展,网络直播、移动支付等应用广泛普及,由此带来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产业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新问题,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共同解决。

  (本文按发言顺序排列)

原标题:世界互联网大会10大精彩观点来了!

责任编辑:吴婵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看天下

读懂中国放眼全球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