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儋州黄玉村脱贫户陈庆怀一人撑起穷家 甩掉“贫帽”实现增收

  儋州黄玉村脱贫户陈庆怀一人撑起穷家,甩掉“贫帽”实现增收

  脱贫不言老 致富还靠勤

  海南日报记者 刘袭 特约记者 李珂

  尽管北门江边的草棚透风冷,每天晚上,儋州市新州镇黄玉村村民陈庆怀仍然住在这里。因为河边草地有座大牛圈,150多头黄牛都由他负责看管。第二天一早,他还要和妻子一起把牛群赶到2公里外的河滩吃草。“靠帮老板养牛,我俩每个月有6500元收入。”能在家门口有份稳定收入,他很珍惜养牛的苦活。

  陈庆怀今年55岁,一个人撑起了因病因学致贫的家。甩掉“贫帽”后的他也不服老,养牛之余还养起了虾,靠着勤劳双手带着全家奔小康。今年6月,他还被评为儋州市2020年度创业脱贫致富之星。

  陈庆怀一家四口,妻子患高血压不能干重活,大儿子有精神疾病长期无法入睡,治病吃药花销不菲,小儿子上大学也是一笔大开销。2016年,他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个子瘦小的陈庆怀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我没什么一技之长,年龄也大了,家里病人多不能外出打工。但我从小放牛,懂一些养牛的技术。”陈庆怀说。去年7月,光村镇农户王焕才投资养黄牛,在北门江边建起简易牛圈,养了160多头黄牛,知道陈庆怀的养牛技术和忠厚为人,便将黄牛全部交给他们夫妻看管,还开出了6500元的月工资。

  “养牛要勤快!”陈庆怀每天6时便放牛出去吃草,要一直忙到傍晚6时,晚上干脆就睡在牛圈边的草棚里。“养牛也是技术活,牛不吃草、流口水、粪便变白,都要请兽医来看病。”陈庆怀说。

  黄玉村离海不远,村里有大面积的虾塘,陈庆怀租下村里的2亩虾塘养殖白虾。养虾不像养牛,技术要求很高,一些虾病一旦不能及时发现,很容易造成损失。黄玉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陈庆怀的帮扶责任人唐传迅发现后,鼓励他参加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并帮他查阅资料学技术、从别的养殖户那里学经验,今年7月,还专门推荐陈庆怀到镇里的养虾培训班学习,听专家传授养白虾技术。

  没有养黄牛的收入前,为赚饲料钱,陈庆怀常到海滩挖海螺,加之白虾产量不高,挣的是微薄的辛苦钱。掌握养白虾技术后,他全身心投入养殖,挣的是技术钱。“天冷雨水多时,要防止水质变黄;高温天气则要防止白斑病、空胃病。”说起养虾,陈庆怀已有了不少心得。

  “一年养两造白虾,有时还养青蟹,虾塘一年的纯收入有4万多元,今年我打算扩大规模,持续增收。”而今的陈庆怀,正计划着扩大产业规模巩固脱贫成果,“我们全家奔小康信心十足!”

  (本报那大11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