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海南再出发 | 海口:文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是每一座城市的追求,也是“生活更美好”的应有之义。

  现在的海口,越来越符合我们对城市的美好标准:马路更干净了,卫生死角少了,私家车停放有序了,人行道走得舒坦了,斑驳的墙壁刷新了,小巷道没了坑坑洼洼,农贸市场干净整洁,公园美丽如画。

  看得见的变化可喜,看不见的变化更叫人欣喜。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增强了,不良行为、不文明现象减少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效率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作风加强了,斗志旺盛了……

  “十三五”期间,海口不断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于2015年7月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这场活动成为耕种城市善治的试验田,绘就民生幸福的新画卷,砥砺干部作风的磨刀石,让整座城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绽放出光芒四射的魅力。

  解决卫生、文明工作短板 锚定城市治理新目标

  5年前,形势逼人。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只有9个不是全国文明城市,10个不是国家卫生城市,海口就位在其列。此时的海口,脏、乱、差、堵等现象较为严重,为不少市民和游客所诟病。

  海口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经过深思熟虑,海口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统揽海口发展全局的综合抓手,将其作为城市在经济财力、规划建设、城市治理等方面补齐短板欠账的一次重大契机。

  2015年7月,海口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一次提升城市荣誉的果敢抉择,是海口市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寻求发展突破的必然要求,是在历史的时空中谋求城市腾飞的长远之举。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要如何操作?应该建立怎样的机制?从哪里入手?

  “慌乱、迷茫。”提起最初面对创建工作,海口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时任海口市委副秘书长、创卫创文工作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刘川海说,“大家都觉得创卫工作的标准至少是看得见的。而关注市民文明素质、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文工作则是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通过细致研究两套测评体系,海口确立了创建活动指导思想——一个是发展,一个是为民。

  以惠民利民为导向 打造群众“幸福工程”

  无论是创建过程,还是后续的文明城市巩固提升,都是一项庞大的城市治理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千家万户。但是,只要将其变为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让百姓在其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项工作就不难推动。

  交通秩序整治、农贸市场整治、占道经营治理、小区卫生清理、夜市排档整治、违法建筑整治……海口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还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近千个指标分解,精准对应到27个责任单位、4.2万个居民小区、商家店铺和建筑工地,力推市政基础设施、小街小巷、文化体育科普设施、农贸市场等十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群众从创建中得到实惠、看到变化。

近年来,海口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公园品质不断提升。图为市民在红城湖南岸公园晨练。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在海口市白龙北路与长堤路交叉路口西南侧,有一块3亩的土地。因长期闲置,里面长满杂草,成了老鼠、蟑螂聚居地,成了一处卫生死角。今年,海口坚持共建共享的理念,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将这块空地打造成街边小公园,让周边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别看公园小,它给我们带来了‘大幸福’!”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陈芬菊笑言,自从有了小公园,她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跳广场舞的地方,小区档次也提升了,变得更美了。

  同时,许多干部主动为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想办法、谋出路、谋利益。

  林淡娇在海口人民广场用小推车卖肠粉长达20年。海口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后,取缔占道经营。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林淡娇在附近的美食街租了门店。“店里配了冰柜、空调、消毒碗柜。有了固定场所,就餐环境也有了保障,很多外卖平台主动找上门。虽然每个月多了3000元租金,但营业额比过去翻了一番。”林淡娇说,是创建活动改善了她的生活。

  除了硬实力的积累,还有软实力的提升。“十三五”期间,海口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动市图书馆、市人民剧场及配套项目、市博物馆、各区文化场馆、街道综合文化站点、行政村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升级。截至2019年底,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3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4个,行政村文化室347个,演艺场所13个,市区镇(街道)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真正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2017年,海口成功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近日,经复查确认,海口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城市的变化,让市民更有获得感,也让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更高。由表及里,从量变到质变,海口推动文明城市建设的口碑越来越好,真正成为了群众的“满意工程”“幸福工程”。

  全面推广垃圾分类 让绿色生活成文明风尚

  城市对文明的追求永无止境,海口的文明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

  加强生态文明,大力推动垃圾分类,追求更智慧、绿色、健康的生活——如今,海口对文明城市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今年7月24日下午,作为海口市秀英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储运小区举行月评比活动,通过对近一个月来居民每日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打分,积分前五名家庭减免一个月物业费,积分6名至10名家庭可获得一袋10斤大米。

  居民刘俊辉的积分位列小区本月垃圾分类排名第二名,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荣誉证书和物业费减免公示牌的他兴奋地说:“这种奖励方法让我们居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对大家的激励作用很大。”

海口美兰区和平南街道的爱心环保屋,居民将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刘俊辉介绍,储运小区从6月22日启动垃圾分类,不仅有网格员、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指导垃圾分类,垃圾投放点旁还有督导员,引导、监督大家正确投放垃圾。“刚开始分会弄错,后来知道鸡骨头、鱼骨头这些小骨头是厨余垃圾,大的猪骨头是其他垃圾,海螺壳、榴莲壳短时间不能腐烂,也是其他垃圾。只要把这些容易弄错的记牢,基本就不会出错了。”刘俊辉说,现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对于垃圾分类的热情也非常高,每天在家“监督”大人们不能扔错垃圾。

  根据《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从2020年8月1日起,海口优先对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街道实行强制垃圾分类。海口选取了秀英区海秀街道、龙华区滨海街道、琼山区凤翔街道、美兰区和平南街道4个示范街道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2020年10月1日起,海口对所有区域开展强制垃圾分类。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海口各职能单位、各区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好经验。通过安装视频监控和洗手池、赠送“两桶一袋”、小区内“撤桶并点”、制定奖励措施等方式,不断提升分类准确率,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

  截至目前,海口市进入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物约900吨/日,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量约305吨/日,焚烧和填埋生活垃圾处理量3320吨/日,资源化回收利用率达26.62%,比2019年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

  垃圾分类最终要靠市民素质的养成,但起步阶段制度的引导和约束是关键。海口要求,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督导员或该区域的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要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对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要按照规定移交城管执法部门予以处罚。城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要成立垃圾分类执法队伍,对屡教不改的严格按相关规定查处。

  如今在海口,垃圾分类装袋已成为市民的常识,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日益成为“好习惯”。

  (海南日报海口12月1日讯)

责任编辑:林鸿伟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