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 | 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会长杜江:做好事上“瘾”12000人跟着他干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志愿服务是每个人都做好事

开展服务自掏腰包 一年花5万

队员“埋怨”他 总是一个人扛

杜江(中)在活动现场。(图由本人提供)

17年前的一个夜晚,一辆货车在海口建国路卸下500箱日用品,离开之后,留下收货的推销员杜江——他需要连夜把500箱产品搬上五楼的仓库。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周围行人和店主的目光,从马路对面投在杜江的身上。没有电梯、没有帮手的杜江,硬着头皮一趟搬4箱。几趟之后,腰背像是被木棒打中,疼得他恨不得躺在楼道里睡一觉。

走出楼道,杜江发现几位附近的店主已站在货旁,准备帮他搬货。有的店主喊来其他人,十几个人挽起袖子,帮杜江搬完了货。杜江不知该如何感谢,大家却摆摆手,“举手之劳。”

时至今日,杜江始终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温暖,“我遇到过。”身处这座900多万人的岛屿,杜江愈发清晰地明白,自己该做一件事——找到每个人心中的温暖,把它们凝聚起来。

“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做很多好事,而是每个人都做些好事。”9年时间,杜江发起成立的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从只有他一个人,发展为12000多名志愿者,组织超过10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一份温暖,凝聚着无数份温暖。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当过推销员受过冷眼

也从免费白开水中感受到温暖

1997年4月,23岁的杜江来到海口。中专毕业不久的杜江,找到一份日用品推销工作,和朋友住在秀英港旁的一家闲置商铺里,每天早早出门,沿街推销商品。

人生地不熟的杜江,受过无数白眼。许多次,有商铺收下他的洗发水试用品,却把他请出门,“先用着看看,等我联系你。”杜江等了很久,却再也没有等来送货的消息。杜江不愿放弃,依然背着商品走街串巷,敲开一间间商铺的门。即使拒绝更多,却还是有店主愿和他沟通。好几次,有店主为杜江送上一杯水。

无色无味的白开水,喝下去,让杜江的心里浪涌翻腾,“还是好人多。”做一个好人,像好人那样帮助其他人,成了杜江的目标。

一天夜里,杜江开着面包车返回住处,却被一对年轻夫妻拦了下来。妻子大着肚子,丈夫焦急地说:“快生了,帮帮忙送去医院。”

杜江赶紧发动车子,朝着医院飞驰。行至半路,却听见后排传来一个声音:“孩子出来了,怎么办啊!”丈夫手足无措,孕妇疼得大喊,杜江迅速拨打了120。

当救护车赶到,停靠在杜江的面包车旁,床单一拉,医护人员在马路上为产妇接生。“是个女孩。”杜江还记得那个夜晚,当婴儿的啼哭划过夜空,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一张张笑脸,让杜江觉得充实,“感觉自己是真实地活着。”在杜江眼中,人与人不再是相互隔绝的个体,而是盛满温暖的载体,“只要时机恰当,每个人都会奉献这份温暖。”

刚到海南时,杜江曾经接济过一位外来务工青年。他的个子高瘦,钱包被盗,拖着一只皮箱向杜江求助。杜江为他买了面包和水,还找来朋友陈成一块帮忙。

“面包怎么吃得饱?”陈成为年轻人买了炒粉,邀请他一块住在闲置商铺里。整整三天,同吃同住,杜江和陈成一直在照顾年轻人,直到他与用工单位取得联系。临走时,年轻人感谢杜江,杜江却想感谢陈成——是他提供了“第二份温暖”。

“一个人做再多,也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也是“人多温暖多”,杜江觉得,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点滴温情,需要有人把它们凝聚,“才能汇成善心的江河。”

成立义工互助协会

9年大家庭有12000多人

在湛江市赤坎区,有一片老城区,那里是杜江儿时的家。街坊们住得很近,每逢阴雨天,总会互相帮忙收衣服。在那时,这是一件在街坊们眼中稀松平常的事——却温暖着彼此。

如今参与的志愿服务,在杜江的眼里,与儿时的自己并没有什么区别。“做些小事,去帮助身边的人。”2008年的一天,杜江通过《南国都市报》,得知一位烧伤患儿无钱医治的消息。他打算去探望,给朋友陆礼魁打了电话。

“你愿意来吗?”杜江问完,陆礼魁马上答应,还打算捐款。第二天,杜江在医院门口等待,不仅等来陆礼魁,还等来了更多的人。从事物业工作的陆礼魁,把消息告诉了其他朋友,一个叫一个,总共十多人前来探望患儿。

陆礼魁告诉杜江,大家平时也想做些好事,可是没有组织,总难以尽一份心意,“要是有个团队就好了。”陆礼魁的话让杜江有些触动——只有更多人,才能帮助更多人。2011年10月8日,杜江发起成立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当天建立了一个QQ群。几天时间里,群里只有杜江一个人,此后3个月里,也仅仅增加到十几个人。

“人多力量大,可是‘拉人头’并不是志愿服务的目的。”63岁的张小平,是当初第一批加入的志愿者,也是在那之前常和杜江参与志愿服务的朋友之一,“成立协会,为的是能有机会去帮助更多的人。”

一次自愿献血活动前夕,有50位志愿者向杜江报名。可到了活动前一晚,杜江接到一个又一个“无法参加”的消息。整整50条“有事不能来”的短信,让杜江几乎崩溃。杜江只好再次拿起电话,临时发动身边人参与。可折腾到半夜,也只找到10多人。即使这本就是志愿服务,并不具有强制性,可在杜江看来,这是一次对患者的失约,“50人的名单已经提交,这背后是许许多多急需用血的患者。”

第二天,杜江忐忑不安地来到献血现场,却发现已有50名献血者在那里等着他——他们是那10多位献血者的朋友,一个叫一个,最终凑齐了50人。

无偿献血,慰问孤寡,最初的志愿者们做着心中最向往的事。一份份温暖,凝聚着更多的温暖,9年后,这份名单变成了12000多人。活动记录上,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

为志愿服务自掏腰包

这是他放不下的事业

如今的杜江,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一年的收益大约在10多万元。其中,却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被杜江花在志愿服务上。“虽然是志愿服务,可依然免不了花销。”

2018年春节,罕见的大雾逼停琼州海峡间的轮渡,大批出岛人员滞留码头。杜江带领志愿者们展开了八天七夜的志愿服务,为滞留人员送水送餐。而志愿者们,同样负担着食宿交通。

“有时误了餐点,随手买些面包和水给志愿者们。”就这么“随手”一买,那次志愿服务期间,杜江一共花了5000多元。

“大家能来,我已经很感激,一些小的花费,自己能啃就啃。”即便如此,大家都知道,杜江其实早已在咬牙坚持。

今年12月份,还有几场志愿服务活动,杜江打算为志愿者们提供午餐。花了600多元购买面包后,还需要360瓶水和720份面包,可他实在难以支撑了。

爱人黄钰茹一直不知道杜江在贴钱做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还需要花钱吗?”杜江不敢告诉爱人,每年拿出这么多钱,他不知道爱人会作何反应。

“即使自己不花钱,志愿者们也会自己解决餐饮交通,可是人是我带出来的,我有责任照顾好大家。”杜江算了算,从年初到年尾,慰问老人、无偿服务,一年大大小小上百场志愿活动,几乎每一场都需要活动经费。

对于几天之后的志愿服务,杜江只好求助队员们,“大家能不能AA制?”不到半个小时,360瓶水和720份面包全部认领完毕。有队员在群里“埋怨”杜江,有困难大家一起分担,“不要总是一个人扛。”

一次培训期间,一位同学问他,“杜江,你打算做到什么时候?”

杜江想了一会儿,告诉他,“做到这城里的所有人,都能‘夜不闭户’为止。”同学笑了,这简直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杜江也笑了,这是值得奋斗的理想,也是对于坚持志愿服务,最好的理由。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