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激发群众脱贫动力有“妙招”!快来看看→

  我省通过发挥“校”能、比学赶超、开展“六治”等激发群众脱贫动力

  奋斗谋幸福 爱拼才能赢

  ■ 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通讯员 潘志勇 李昶铮 实习生 王伟君

  最近,儋州市木棠镇薛宅村脱贫户薛庆儒每天都是笑嘻嘻的,再过一个月,他养殖的1500只鸽子就将全部上市,部分鸽子已经和当地大型农贸市场签订订单。更让他高兴的是,上个月他刚获得省级“脱贫光荣户”称号,拿到了1万元生产发展资金。

  “明年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养上1万只鸽子,日子肯定越过越好!”12月12日,薛庆儒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

  和薛庆儒一样,我省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动力和干劲十足,正努力奔向属于自己的“小确幸”。近年来,我省通过发挥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正能量,走出了一条“看出来”的脱贫新路;连续三年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活动,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比学赶超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新开展“六治”专项活动,探索扶贫军训模式,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爱拼更爱赢,拥抱新生活。

  发挥“校”能

  “看出来”的脱贫新路

  “看个电视还能脱贫?一开始我真不信!”海南省级脱贫光荣户、海口市龙华区永东村脱贫户王昌黄说,这些年电视夜校帮他想点子、找路子,也让他从曾经的贫困户成了如今的土专家,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养殖黑山羊,种植火龙果、百香果,如今的王昌黄家庭年收入达10多万元,还走上电视夜校分享自己的致富经。

  作为国内首档脱贫致富电视公开课,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自2016年11月18日开播以来,不断探索完善“电视+夜校+钉钉+热线”的全新扶贫模式,通过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教授讲产业、科技人员讲技术、帮扶干部讲办法、致富典型讲经验、贫困群众讲体会,让每个贫困户都能收获一技之长。

  万宁市长丰镇脱贫户黄声远是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好学生”。“无论白天干活多累,每逢电视夜校节目播出,我都要坚持到村委会办公室收看。”黄声远说,通过观看电视夜校,他掌握了槟榔种植管理和山鸡养殖的诀窍,甚至学会制作糕点。如今,他外出打工,老婆在家种槟榔干农活,孩子考上研究生,家庭年收入3万多元。

  自2016年开播至今,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已累计播出211期节目,累计近一亿人次收看,贫困户平均参学率达90%以上。

  资料图:1月13日,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脱贫户和帮扶干部集中收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比学赶超

  拼出来的幸福生活

  “当贫困户不光荣,自己创业致富才光荣!”今年10月,薛庆儒在参加木棠镇薛宅村贫困户大比武活动时,在台上掷地有声的演讲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们要争当脱贫‘明星’,努力发展产业,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这是我省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活动的一个缩影。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传导压力,检验工作质量,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我省连续三年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活动。2018年聚焦问题整改,县与县比,市(县)委书记同台比拼;2019年聚焦“六比”,县与县分组比,乡与乡互相比、村与村互相比,市(县)长同台比拼;2020年则聚焦脱贫质量,乡与乡、村与村比差距,户与户比成效、比感恩、比动力,并评出省级及市县脱贫光荣户4500名。大比武活动比出了质量、比出了氛围、比出了精气神。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今年开展脱贫光荣户评比,共评选出省级脱贫光荣户1500户,每户奖励1万元;各市县还评选3000户脱贫光荣户,每户奖励5000元。

资料图:10月29日,被村里推选为“省级脱贫光荣户”的儋州木棠镇薛宅村脱贫户薛庆儒正在饲喂鸽子。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创新模式

  治出来的内生动力

  2019年以来,我省在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六治”(治懒散、治酗酒、治私彩、治浪费、治不孝、治脏乱)专项行动,今年全省共有列入警示期或转化对象的重点贫困户7928人,多措并举成功转化6860人。全省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化成效明显,纷纷投入到农业生产、兼营副业或外出打工。

  据统计,我省贫困群众劳动致富的意识逐渐增强,贫困户年人均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从2015年的2146元、2069元分别增加至2020年的7923元、3116元,增幅达58.3%和10.1%。

  此外,我省还创新开展扶贫军训活动。万宁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以扶贫军训为抓手,创新打造“五个一、五提升”模式,共举办15期军训活动,有1553人参训,其中1262人在结业后实现了稳定就业。今年10月份,万宁市扶贫办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由于转化成效明显,海口、文昌、保亭、陵水、澄迈、昌江、琼中等多个市县纷纷借鉴推广该模式。

  截至目前,我省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省64.9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今年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海南日报海口12月12日讯)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