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拯救濒危海南坡鹿 “坡鹿之父”首提人工驯化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雨季到来时,这片天工织就的绿毯百草丰茂,循着原野鹿踪,便可看到这群成群结队的“琼岛精灵”在稀树草原上驰骋雀跃。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的回忆中,野生的海南坡鹿曾经多如黄牛。如果没有猎杀,没有伤害,这应该会一直是海岛坡鹿的光景。

  大规模的围垦造田,残忍的猎枪和捕兽夹,让“飞鹿”越来越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直至70年代初期,分布区骤减的坡鹿在多地先后绝迹,种群数量处在灭绝的边缘,东方大田自然保护区仅剩的26头坡鹿成为恢复这一物种种群最后的星星之火。

  拯救濒危的海南坡鹿,除了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外,坡鹿幼仔的存活率也至关重要。在人工驯化工作开始前,人类从未和坡鹿如此亲密接触。健康成长的小鹿给整个种群的延续带来了新的希望,保护区巡护员护住的星星之火,如今也渐成燎原之势。

  “坡鹿之父”袁喜才。 林萌 摄

  “坡鹿之父”首提人工驯化

  1981年,邦溪坡鹿保护区最后一头鹿被猎杀。在无比痛心的同时,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教授袁喜才也暗自下定决心,主动提出挽救极度濒危的海南坡鹿。直到1984年,由广东省林业厅主持、袁喜才作为项目专家负责人的“海南坡鹿生态驯化和保护利用”项目得到批复,这一力挽狂澜的举措让当时处于危险处境的坡鹿转危为安。

  除了利用围栏将海南坡鹿与当地百姓的劳作、生活圈隔离,有效减少它们被猎杀的危险之外,袁喜才还利用海南坡鹿喜食盐和杂草的特性,在圈地里建起人工盐土堆,种植优质牧草,开挖水池,吸引海南坡鹿前来保护区内。

  由于远距离观察难以真正了解海南坡鹿的一些具体生活习性,袁喜才便提出驯养海南坡鹿。可是坡鹿警惕性高,跑得又快,很不容易被抓住。终于有一天,袁喜才把一只正在吃奶的海南坡鹿抱回了家,小鹿被保护区工作人员亲切地唤作“袁生”。

  眼下亟待解决的是小鹿的“哺乳”问题,袁喜才急中生智,找来一只正在哺乳期的母山羊来当小鹿的“奶妈”。为了让小鹿吃羊奶,大家想了不少办法。刚开始时将母山羊固定住,抱着小鹿去喂奶。小鹿虽然会闹几下别扭,但始终抵不住饥饿,只好乖乖“认羊作妈”,吮吸起了羊奶。几天之后,羊妈妈和鹿宝宝建立了感情,喂奶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用羊奶喂养的方法,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救助了不少失去妈妈或者迷路的小鹿,小鹿的成活率是100%。而且这种方法的探索对建立驯化海南坡鹿种群,以及深入地研究海南坡鹿的生物学特性和它的迁地保护也意义重大。袁喜才之后承担的“坡鹿的引种驯化繁殖和保护利用项目”也顺利通过了验收。这一国内首创的海南坡鹿挽救措施,挽救了一个濒危物种,袁喜才也因此被称为“坡鹿之父”。

  如今,早已退休的袁老先生还会经常回到海南,因为看到满山奔跑的坡鹿,是他感到最为宁静和开心的时刻。

  开枝散叶遍琼岛

  为了应对坡鹿面临的食物短缺和种群密度超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业部门先后在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分站等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

  随着18头坡鹿幼仔陆续从大田搬进了位于白沙的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小鹿的存活与成长再次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引入坡鹿初期,我们早上把坡鹿放出去,晚上要寻回来,一头头清点。无论刮风下雨,少一头也要去找。”邦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科科长符大亮回忆着那时的时光。

  初来乍到的小鹿们可是保护区的重点“关照对象”,不仅有三头母羊轮流喂养,而且吃奶前后要严格称重。小鹿过了戒奶期后,巡护

  员会砍树叶来喂它,还会用一些番薯片等“小零食”作为吸引,让鹿仔不怕人的同时也锻炼着它的自主能力。

  崭新的邦溪保护站旁就是从前的鹿舍,虽然现在已经被用作杂货间,但依稀还能见到当年的生活痕迹,比如地上铺的一层沙就是为了防止小鹿摔伤。门前牧草丛生的区域被称为坡鹿广场,是幼鹿放风玩耍之地。不过尽管一岁以后可以放养,但小鹿们还有“门禁时间”,夜晚要回到坡鹿广场的围栏里来,巡护员们还会轮流值班以确保坡鹿的安全。

  让符大亮他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只被标记为14号的小鹿,它始终不太愿意喝羊奶。巡护员看在眼里,只好早晚两趟用高压锅煮黄豆为它补充一些营养,还要用汤勺喂才好吃下去。尽管稍显艰难,它也同其他小鹿一样顺利长大了。

  事实上,迁往邦溪自然保护区、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和枫木鹿场等地的海南坡鹿都是用母山羊哺乳的,先后共用母山羊哺乳的坡鹿幼仔达到近百只。而邦溪自然保护区是目前迁地保护中比较成功的一个。随着近年坡鹿数量稳定增长,该保护区内坡鹿种群密度再次超过保护区容纳量,迁地保护工作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就在2017年,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一次启动了海南坡鹿幼仔人工驯化工作。

  大田的“孩子”

  生性怕人,机敏警惕的海南坡鹿,一般都穿梭在野性又自由的稀树草原生境里。所以,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前的情景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走进办公楼的小花园中,一只四肢纤长的坡鹿旁若无人,怡然自得地吃着身旁的草,还不时悠闲地迈起惬意的小步,一边咀嚼一边低下头继续觅食。见到人的到访也处变不惊,丝毫不躲闪。

  “我们给它取名‘田田’,意为大田的孩子。”鹅炸河管护站的站长汤表义是将田田救回来的人。长期和坡鹿为伴的他能够区别坡鹿叫声所表达的不同情感。2018年10月,这正是母鹿产仔的高峰期,一天夜里,汤表义在巡山时听到丛林里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声。终于找到声音来源后他才发现,这是一只找不着妈妈的幼鹿,出生仅四五天,还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它当时已经奄奄一息。

  灌丛离管护站不远,汤表义立刻联系了保护区的高级兽医林贤梅,将这只弱小的“孤鹿”抱回救治。“田田”被抱回来,进行了紧急救治,还有4名工作人员全天陪伴在它的身边,观察它的身体情况,并用羊奶喂养。

  喂奶、擦嘴、清理粪便、常常抚摸和陪伴玩耍,从需要人工照顾的鹿仔到能够独立觅食的小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把“田田”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如今两岁的“田田”已经成为一只健康活泼的坡鹿,在灌丛草原中纵情奔跑后,还是会回到站里,寻找自己的“家人”。当你的手轻抚上它的前额和脊背,“田田”会舒服地抖动着耳朵,或是轻快地摆动着可爱的小短尾,以显示自己愉悦的心情,和人类亲近已经成为这个小可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海南大田保护区,像“田田”这样需要人工驯化的小坡鹿共有9只。

  【人物小档案】

  袁喜才,最早提倡人工驯化海南坡鹿的动物学专家,其1984年主持的“海南坡鹿生态驯化和保护利用”项目,力挽狂澜,让当时处于濒危状态的海南坡鹿转危为安。

  袁喜才还首创用羊奶哺育幼鹿的方法,使得救助失去母鹿或迷路的小鹿的成活率达到100%。

  因此,袁喜才被誉为“坡鹿之父”。

原标题:人工驯化海南坡鹿幼仔 人鹿情未了

责任编辑:邓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