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海南先民用什么来做饭?快来考古海南史前文明

  文\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多年来,考古专家们在海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使得海南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建立了“英墩早期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

  然而,无字之书一般的海岛史前文明,仍然藏有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三亚英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沙堤遗址。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密集陶片从何而来?

  在英墩遗址、莲子湾遗址、桥山遗址这三大遗址中,桥山遗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最先发现和挖掘的遗址。

  据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王明忠介绍,桥山遗址文化层平均厚度约3至4米,遗址中心地带文化遗物分布极为密集,主要为大量敞口或者盘口的夹砂红褐陶片、数件磨制石斧、磨制石环等遗物,以及疑似墓葬遗迹。这是海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

  在东南沿海的遗址中,贝壳等水陆生动物遗存十分丰富,其中英墩遗址丰厚的贝壳堆积,约有40厘米。“这么厚的贝壳堆积,其实就是古人吃剩的食物残留。”王明忠也不得不佩服先民的选址眼光:这里有开阔的潮间带,因容易采集,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和力气获得最高的回报,人们开始大量捕捞和食用水生贝壳类动物。

桥山遗址出土陶脚模。(资料图片)

  那海南先民用什么来做饭呢?

  “在海南东南沿海地区的遗址中,陶片是十分常见的文化遗物,证明陶器在海南先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陶器基本分为煮器、炊器和盛器,其实就是先民的‘锅碗瓢盆’。从出土的夹粗砂的平底盘形釜以及夹细砂的罐、钵、杯等遗存来看,这一时期的海南先民对炊具和食具已经有了合理的分类。”王明忠说。

  然而,还是有意外的发现令考古专家吃惊。

  在桥山遗址文化层的第3层层面,文化遗物大面积密集分布的情况鲜见于其他地区。“整个地层密密麻麻全是陶片,彼此几无空隙,又相互层压。”发掘现场如此密集的陶片让王明忠印象深刻。

  大量陶器集中放置且在原地破碎,这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们推测,这些器物是古人出于某种目的露天放置在这里,可能是某种特殊活动的遗留。”王明忠说,这对探讨海南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桥山遗址出土的一堆陶片里,一个幼稚又古老的陶脚模十分吸睛。这是婴儿左脚陶模,脚模中五指痕迹鲜明,脚掌宽度与刚出生的婴儿相当,俏皮又袖珍。这是大人加工陶器时孩子无意间踩过留下的脚印,还是父母为了给孩子留下纪念做的艺术加工品,我们已无从知晓,但这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也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桥山遗址发现的墓葬。(资料图片)

  史前墓葬留下什么信息?

  自古以来,在挖土坑墓埋葬死者时,人们会先将土壤挖出,下葬尸体、摆放随葬品后,又将原来挖出的土壤回填至墓坑当中,土壤经过挖出、堆放、回填等来回翻搅、混杂,即使年代再久远也不能化合,形成土质相对疏松、颜色斑杂不一的“墓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堆积被当作发现墓葬的线索。

  桥山遗址再次给了人们惊喜。2015年初,考古队在发掘到探方中第三层文化层表面时,他们发现,土壤的颜色发生了些许变化——相对纯净的沙土中间,出现了一片土质较松、土色较杂的区域。他们在此发现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

  考古专家们还记得挖掘时的场景:墓葬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长约130厘米、宽约50厘米、残深约5厘米。正式发掘时,最先清理出来人的颅骨;一步步往下清理,骨盆部分没了,但沙子明显发黑,应该是骨头化进去了;到了小腿,又发现有胫骨。整个墓葬没有发现随葬品,却有八个柱洞环绕四周,推测柱洞与墓葬为共生关系,墓葬上原本应该有建筑。

  “海南特殊的气候和地理因素,使得有机质的保存非常困难。这个首座史前墓葬,出自难以分辨遗迹单位、难以保存人类骨骸的沙丘遗址,更显得弥足珍贵。”王明忠说,躲过3000年时光侵蚀的这具人类遗骸尽管所留不多,也没有随葬的器物和棺木,仍意义重大:它为研究海南史前先民的体质特征、DNA信息等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支撑。但是,因为骨骼保存情况较差,除了只能初步判断其身高约140厘米,以直肢葬的姿势殓葬之外,直至目前仍没有更多研究成果。

  2017年,考古队又在海南三亚英墩遗址发现了一座墓葬,葬式为侧身屈肢葬,墓主为男性,骨骼保存基本完好,这是目前所知海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墓葬。

  “以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可以阐释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饮食结构,探索其生活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等历史信息。我们仍在对出土的骨骼进行研究,期待能够获取有效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超博士表示。

  与南岛语族有何关联?

  文物有国界,文化研究无国界。

  “海南岛背靠华南地区,面向海洋,是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王明忠告诉记者。

  南岛语族,对很多人来说还颇为陌生,但在考古界,这是数十年前已耳熟能详的字眼。自1930年代以来,南岛语族这一学术热门课题,一直备受太平洋地区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刚果语族的第二大语族,包括1262种语言之多,南岛语族的分布地区东到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中国台湾,南到新西兰,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人。

  显而易见,海南岛恰位于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海南史前文化遗存的年代在距今6000至3000年间,是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关键时间段,其编年与谱系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桥山、莲子湾、英墩的文化遗存,与周边岛屿如中国台湾、菲律宾、越南等地,在史前文化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台湾-中国海南-越南这条海陆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将学术视野拓展到东南亚一带。”王明忠说,海南史前文化遗存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北与华南大陆的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南与东南亚及南太平地区有所关联,反映了海南岛区别于国内陆地的独特魅力。

  探寻史前时期海南最早的族源,对于海南考古界来说,这仍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原标题:海南史前文明的未解之谜

责任编辑:吉训侦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