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椰海粮油交易市场涉假红糖事件后续:假红糖确已销往食品流通环节

  2月1日,海口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在该市椰海粮油交易市场东15栋一仓库查获一批未标注生产日期的涉假红糖。仓库负责人陈某坦承假红糖不能食用,是用作柚子等果树的“肥料”,以提高水果含糖量。但经记者进一步调查证实发现,假红糖已销往食品流通环节,疑已流向餐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姜飞 实习生 郑鑫 文/图

  新闻回顾:

  海口椰海粮油交易市场一仓库查获一批涉假红糖

点击查看视频

  2月1日中午,知情人士小弓(化名)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热线反映称,海口椰海粮油交易市场15栋109-2号仓库进了一批假红糖,这些红糖包装上虽然印着厂名厂址,但没有生产日期,且已流向食品流通环节。记者实地暗访发现举报内容基本属实,将暗访情况反馈给了辖区市场监管部门。

  经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城西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现场核查,仓库内存放的红糖,包装上印有两个生产厂家的厂名,分别为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且均无生产日期。仓库负责人陈某坦承,假红糖是他们在小厂用葡萄糖等配制的,并非原厂生产的真红糖,不能食用。

  不过,陈某辩解称,没有标注生产日期的假红糖主要销往乐东一带,主要用作柚子等果树的“肥料”,以提高水果含糖量,未流向食品流通环节。

  记者暗访:

  假红糖确已销往食品流通环节 疑已流向餐桌

  记者采访获悉,海口椰海粮油交易市场15栋109-2号仓库,为海口龙华天天糖商行使用。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商行注册信息为个体户,经营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副食品、粮油,不包括饲料和肥料。

  2月7日中午,记者根据掌握的线索,走访海口周边农贸市场后证实,从上述仓库流出的假红糖,已销往食品流通环节。当天中午,记者在位于海口永兴镇文化路98号的一家专门销售红糖和白糖的摊位上发现,该摊位销售的红糖和白糖有多个品牌,其中就有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精制甘蔗红糖。

插入图片

  海口永兴镇文化路98号,商户已经销售完的涉假红糖包装袋。记者姜飞 摄

  看到记者询问红糖价格,老板娘肖某某询问主要做什么用,当记者告诉对方购买红糖是酒店做年糕使用时,她推荐了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精制甘蔗红糖。“这种糖不是很甜,但价格更便宜,这种2.3元一斤,其他品牌的红糖2.8元一斤。”随后,记者以112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包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红糖(50斤)。记者还发现,该摊位上挂着几个已销售完红糖的空袋子,标称的厂家正是云南这家厂家。

点击查看视频

  对此,海口椰海粮油交易市场15栋109-2号仓库和海口龙华天天糖商行负责人陈某接受采访时称,这批红糖确实还卖给了文昌、澄迈以及海口周边商户,“他们是用作荔枝的肥料,他们(当食品卖)是故意害我。”陈某说。

插入图片

  海口永兴镇文化路98号,商户公开销售多个品牌的红糖和白糖。记者姜飞 摄

  执法检查:

  3家商户经营涉假红糖 无法提供厂家检验报告等

  记者在海口永发镇暗访时发现,除了肖某某摊位外,该镇还有其他商户经营涉假红糖,并将掌握的情况反馈给了辖区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

  当天,海口市市场监管局永兴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对辖区卖糖的5个经营户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有3家销售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精制甘蔗红糖。

  经查,上述3家销售的涉假红糖,都是从海口龙华天天糖商行进货。其中,2020年9月8日,海口秀英陈某富大米店购进了20包,截至当天还剩1包未卖;2021年1月29日,肖某英购进了20包,截至被查还剩半包未卖(其中1包卖给了记者);2021年2月1日,海口秀英洪某刚副食店购进了15包,截至被查还未销售。

插入图片

  记者在海口永兴镇购买到的涉假红糖。记者姜飞 摄

  据永兴市场监管所所长雷艳霞介绍,上述商户销售的红糖包装上没有生产日期,且商家无法提供该批红糖厂家的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已责令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并作进一步调查。

  经营者坦承假红糖不能食用,但最终还是流向了食品流通环节。这些假红糖是什么成份?若流向餐桌食用后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将继续关注。

  快评:假红糖流向食品流通环节一事不容小觑

  2月1日下午,海口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在椰海粮油市场15栋109-2号仓库查获一批假红糖,经营者向记者和执法人员明确表示,问题红糖不能食用,他们只是卖给他人当作肥料使用。但记者暗访发现,假红糖确已流向了食品流通环节。

  海口椰海粮油交易市场是海口乃至全省最大的粮油及副食品批发市场,根据经营者提供的情况看,涉假红糖分别流向了乐东、文昌、澄迈以及海口周边等地市场,且很可能已上了百姓餐桌。以永兴镇为例,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了3家商户批发购进了50包涉假红糖,涉及数量达2500余斤,其中约1900斤假红糖已售完,具体去向不明。

  应该说,记者公开报道的这起事件并非偶发个例,而是形成了一条常态化的销售链条。若由各个基层市场监管所根据记者提供的信息,被动地发现一例查处一例,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无小事,连经营者自己都已坦承,假红糖不能食用,那么这些红糖到底是用作什么的?都含有哪些成份?流向了哪里?消费者食用后是否对人体有害?亟待市场监管部门重视起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排查,查明链条,堵住隐患,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作者:大侠)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符金花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