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古典知识库”,让我们更了解古人

  作为来自大学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教授何福胜也十分关注文化传播、文化自信的提升,他今年在两会上带来的建议就和建设“中国古典知识库”有关。他提到,中国古籍有20万部,体量大,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但在学术研究中,他发现目前古籍寻找起来还很费力,“我们没有一个古典知识库,这给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带来很大阻碍。同样,社会公众也缺乏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系统地阅读古籍。”

  明成祖修《永乐大典》,清乾隆编《四库全书》,中华古典知识源远流长,千变万化,每到一个阶段都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建立一个适合于学术研究与公众阅读的“知识库”,让文化学者与普罗大众都能按需求汲取古典文化营养,对继承历史财富,传承中华文明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搜索栏输入“关键字”,便能翻看想找的成语、典故和诗词歌赋,但也可以看到,眼下网络推送的答案往往杂乱繁多、词不达意甚至错漏百出,且同质化严重。现今独立的私人的社交平台、古诗网站汇总古典知识的能力终究有限。我们的眼界若长期局限于眼前的数十数百行词条,易导致我们困守在短期实用主义的信息茧房当中,与中华古典文化貌合神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分析与文本挖掘引擎的飞速发展,分析古典知识有了十分便利的工具。运用前沿技术,我们便可以以最少的人力,分析海量的古籍、古碑、古书画,用最短的时间向大众奉上丰富的古典知识盛宴。配合大数据技术,社交网络媒介,还可以从古典知识中挖掘出新意,用更生动、更有趣、更新潮的文化产品吸引大众主动学习古典知识。而建立古典知识库便是基础性的一步。

  诚如何福胜代表所言,建立古典知识库,并非建立“数字图书馆”,因为知识化相比数字化要更进一步,“知识化”能实现所有存世古籍的知识组织、再生、管理与利用。笔者感到,在数据化潮流的语境中,便是将古典知识“打碎重组”,结合时代语境,对碎片化的古典知识词条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等,汇总整理出适合当代人学习习惯的文化产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打造实用性强、内容涵盖广的中国古典知识库,降低大众回顾中华文明的学习门槛,在畅游文化海洋中培植文化自信。进而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永远地保留中国人的血脉根源。

责任编辑:冉苗俊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社会长焦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