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海南,在春风中盛放

点击查看视频

  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起步,已过而立、风华正茂——

  海南,在春风中盛放

  ■ 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李佳飞

  4月下旬,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刚刚圆满落幕,人们热切的目光又投向了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两场盛会接连在同一片土地上举行,这片土地,是海南。

  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起步,已过而立的海南,风华正茂。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衔牌悬挂仪式在海口举行。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翻拍

  在春风中诞生 全新的海南启航了

  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海口,海府路上的49号和59号并不显眼,甚至连门牌号都已有些模糊。但许多“老海口”将这里称为“梦开始的地方”——1988年,就是在这里,海南宣告建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7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首次向世人宣布了这一重大决策,“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13日,同样是在人民大会堂,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向世人宣告:中国最年轻的省份诞生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问世了。

  “那年4月26日,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衔牌悬挂仪式在海口举行。”省史志馆讲解员俞秋雨指着馆内的两张黑白老照片,向海南日报报道组介绍。

  虽然海府路旧址已看不出多少痕迹,但从照片里似乎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喜庆:门楼上拉着横幅,上书“庆祝海南省成立”,大门口悬着灯笼,从四处赶来的人们摩肩接踵。当天12时28分和12时40分,悬挂在海府路49号和59号大门口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两块衔牌先后揭开红纱。

  随着红纱揭开,全新的海南诞生了!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人们如同被打开了情绪的闸门,霎时间,现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手持花团彩带的少先队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舞狮队腾跃而起。

  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我的海南梦——痴心热土三十载》一书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样写道:“放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海南这一‘更大的特区’的建立,是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

  在春风中成长 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我们要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路,要做的是前人未做过的事,其艰难险阻,在所难免。然而,正因为如此,其使命才倍觉重大,其任务才更显光荣。”在1988年5月20日的海南日报上,一篇题为《前进!海南人民》的文章如是写道。

  “特”字放之海南,究竟该如何下笔?年轻的省份很快提交了答卷。

  1988年8月1日,省政府正式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公布了一系列政策,实行资金、境外人员、货物等三个“进出自由”原则。人们惊呼:这些政策“比特区还特”!

  探前人未行之路,试前人未做之事。很快,海南又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在全国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机构比原海南行政区政府机构减少20个,人员编制减少20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南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课题组后来给予这一改革高度评价,认为其“突破了省、自治区已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很有创造性,不仅有创新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小政府、大社会’改革起步,海南又一鼓作气干出了好几个‘率先’。”讲解员俞秋雨介绍,1991年,率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年,率先在全国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1993年,率先推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公路收费关卡,实现了全岛“一脚油门踩到底”;1993年4月,发布《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注册登记制度……

海口湾一带城市景观,蓝绿交融,高楼林立。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在春风中腾飞 开发建设行稳致远

  入夜,海南灯火璀璨,海口湾的街头艺人弹着吉他唱着歌,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镜头拉回到建省前,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满头白发的老海口人黄森宗回忆:“那时候电不够用,海口的街道充斥着小发电机运行的声响。”

  建省后,伴随着“十万人才下海南”,一阵建设热潮也在海南岛上如火如荼地铺开。短短一年中,海南14个重点项目纷纷上马,涵盖了港口、公路、机场、电力、通信等多个方面,投资近36亿元。1988年,海南的港口建设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几乎相当于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7年全岛港口建设投资总和的一半。1990年,海口电厂二期工程投产,扭转了海南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为改善投资环境、大规模开发建设海南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与基础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开发区建设。”俞秋雨说道。截至1993年,海南经济特区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共24个,各市县自行设立的小开发区95个。

  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海南改革开放实录》一书中评价:在开发建设热潮中产生的大大小小经济开发区,是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模式的试验区,它们所创造的各种成片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这些经济开发区实际上成为海南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主要基地,是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辐射源。

  2018年4月13日,30周岁的海南接到了一个“生日大礼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蓬勃展开;高质量发展步伐越来越坚定;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厚实;党建引领赋能改革发展……三年来,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擘画于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书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图景中。

  33年前,宣布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在春风中诞生。33年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呈现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海南,在春风中盛放!(海南日报海口5月5日讯)

“十万人才下海南”时期,“闯海墙”前人头攒动。(省史志馆供图)

  “闯海墙”闯海梦

  ■ 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李佳飞

  关于海南建省,有一张黑白老照片广为人知,照片中是一堵贴满了纸张的墙,墙跟前是一群拥挤的人。

  那是海南建省前后的“闯海墙”,位于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求职者在这里贴自荐信,招聘单位在这里贴招聘书,往往上一张纸的浆糊还没干透,下一张纸又贴了上来。”省史志馆讲解员俞秋雨介绍。

  这样热闹的景象是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据1987年底统计,海南每千人中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4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亚3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817人,有专业职称的才767人;在拥有45万人口的万宁,没有一名经济师、会计师。

  1987年,海南筹备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各类人才如潮水一般南涌,史上称之为“十万人才下海南”。“说‘十万’,其实远远不止十万。”俞秋雨说,“光是省人才交流中心库存档案登记的就有18万人。”

  “十万人才下海南”迅速补充了海南建省初期面临的人才缺口。《海南改革开放实录》书中记载,根据对其中6.1万封求职信的抽查,其中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大学本科的占46%,专科的占29%,中专的占11%,高中以下的占12%,近10%的人具有中、高级职称。而且这些人才的专业涵盖多达47个,其中很多专业都是海南建设急缺的,比如机械制造、电子工程、电气自动化等。

  “闯海人”如同歌曲《海南梦》唱的那样:“创业的一颗雄心,伴着椰子树长大,海风阵阵吹进胸怀,流血流汗一样潇洒。”这批“闯海人”在年轻的海南挥洒热血,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海南今日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8年,党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消息引发了新一轮的人才下海南。据统计,自2018年4月13日以来,海南共引进人才23.3万人,同口径增长675%。

  (海南日报海口5月5日讯)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沿着正确方向驭浪前行

  时间:2021年4月20日

  地点:海南省史志馆

  微党课主讲人:海南省史志馆讲解员 俞秋雨

  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始,30多年来,海南从过去的边陲小岛一步步蜕变为全球关注的自贸港。一路走来,可以明显发现,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指引着正确方向。无论是海南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还是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海南的发展成果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

  正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揭开了海南对外开放的序幕;在1988年做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定,使偏居一隅的海南跃到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海南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海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也是海南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和根本。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建设自贸港过程中,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时,海南才能“爬坡过坎”,“乘风破浪”,实现自贸港建设的顺利开局。

  将时间回溯得更远一些,百年来,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始终传承接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南的革命者、建设者砥砺前行,团结带领海南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的海南“时代画卷”。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建设自贸港,使命光荣。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驭浪前行。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习霁鸿 李佳飞)

  百年青年说

  海南大学研究生

  陈燕

  到海南省史志馆参观学习,在“扬帆奋进”展厅,解说员从海南建省的历史开始讲解,一直讲到如今各个领域发展的成果,让我这位从重庆来琼求学的大学生对海南有了更多了解。

  对于“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历史,我印象最为深刻,看着人潮拥挤的“闯海墙”,看着当时的年轻人在海南寻找发展机会,我想到了如今——当下的海南提出“百万人才进海南”的行动计划,给无数当代有志青年提供机会,对于在琼求学的学子而言,更是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

  在海南求学这两年,无论是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还是媒体的新闻报道,都让我深刻感觉到海南一天比一天好,也让我坚定了毕业之后留在海南的决心。如今的海南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经济、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高速发展。我作为海南省在读大学生更应该乘上时代的列车,寻找机会,追逐梦想。

责任编辑:郭微微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