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改编是琼崖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琼崖革命武装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日军飞机军舰更加频繁地侵犯海南岛,琼崖危在旦夕。琼崖特委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加快进行红军改编工作,按1个大队300多人的建制改编红军队伍,主要以琼崖红军游击队为骨干,不足部分由各县委发动地方武装加以补充。
12月5日,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在琼山县云龙墟举行红军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改编后的部队番号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为独立队队长,马白山为队附,张兴为政训室主任,黎民为政训员。大队下辖3个中队,黄大猷为第一中队长,黄天辅为第二中队长,张缵薪为第三中队长(后为吴克之),陈克邱、林豪、莫逊分别任3个中队的司书,负责中队的党务和政治工作。琼崖特委选择琼(山)文(昌)公路干线的云龙墟及其附近乡村作为独立队驻地。
红军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当天,云龙墟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来自各地的上万名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携带慰劳品、锦旗,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副司令杨永仁和琼山县县长云振中参加了大会。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全体指战员讲话,表示决不辜负琼岛同胞的期望和重托,誓死抗日,保卫琼崖。这就是琼崖抗战史上著名的“云龙改编”。
图为1990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在云龙改编旧址上竖立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纪念铜像。徐向前元帅为铜像题词:“琼崖抗日先锋” (资料照片)
1939年2月10日凌晨,由日本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和陆军第二十一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指挥的“台湾混成旅团”数千人,在海军第五舰队30余艘舰艇护卫和5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一面自海上向秀英炮台、书场码头、海口市区发炮轰击,一面在海口西北角琼山县天尾港约两公里长的海岸上强行登陆。驻天尾港的国民党保安十五团第二营予以还击,终因寡众悬殊撤出战斗。日军右翼部队步兵第一联队进至府城时,驻守甘蔗园的保安第十一团第二营及保安第五旅旅部直属排顽强抵抗后撤退,日军占领府城。日军左翼到达海口大英山时,驻守在那里的国民党保安第十五团第三营和海口政警队1个连奋起抵抗,后因寡不敌众撤走。10日当天日军即占领海口市。2月10日至12日,日军为策应海口、府城作战,在澄迈湾(老城附近)和儋县新英港、新兴附近登陆,随后侵占了澄迈、临高等地。2月13日,日海军第五舰队载着佐世保海军陆战队2500余人,从雷州半岛的深尾湾出发,14日拂晓抵达三亚港,占领了三亚、榆林、崖城。3月20日,日本宣布占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日军占领海口、府城后,独立队估计敌人必定渡过南渡江东进。为了打击敌人长驱直入的嚣张气焰,掩护从海口、府城逃离出来的群众转移,2月10日上午,独立队第一中队由中队长黄大猷和队附符荣鼎带领,赶到潭口渡口东岸阻击敌人。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是海口至文昌、海口至嘉积公路的咽喉。距海口13公里,离云龙墟约10公里,是日军东进必经之地。独立队第一中队80多人赶到潭口渡口后,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严阵以待。日军果然从海口向潭口开来,遭到第一中队顽强阻击,拖延了侵略者的东进。第一中队一直坚持到黄昏,才奉命撤出阵地。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独立队,在潭口有效阻击侵琼日军的消息传开,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激励了国民党爱国军政人员的团结抗日热情,同时也提高了独立队的威望,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
原标题:【琼崖党史微课(十六)】云龙改编与独立队首战潭口阻击
责任编辑:邓洁仪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