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党史微课(二十一)】抗日根据地反“蚕食”反“扫荡”斗争

为建立中心根据地创造条件

琼崖建立坚持持久抗战的中心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既定的方针。1940年,庄田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回琼参加抗日途经重庆时,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琼崖工作作了指示:“敌人在琼崖驻扎着装备精良的部队,你们的斗争,将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逐步把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建立起来,建设好。”194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示:必须认识黎族、苗族所在地的五指山脉一带山地,将是我们长期抗战的最后的可靠根据地。其他沿海地方都有敌伪盘踞的可能。只要有了少数民族山地作为巩固的后方,才能支持长期抗战。1941年8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要求琼崖一方面应继续巩固琼文这块平原游击战争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在海岛东西两面扩大游击区,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大大小小的游击根据地,积极地、有计划地向五指山区发展,创立五指山中心根据地。

1941年夏,第三支队奉命东调。9月,第三支队途经乐东县黑眉岭并在此稍作休整。这时,驻扎在乐东境内的日军调集1000多兵力,分兵五路围攻驻在黑眉村的第三支队,第三支队在民兵的配合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第三支队和民兵利用山地地形,大打“麻雀战”和“伏击战”,在日军必经之路挖洞穴、安铁尖、埋设地雷、插上浸泡毒药的竹签。经过7昼夜鏖战,共毙伤日军200多人。黑眉岭战斗后,第三支队继续向东转移,于1942年初到达万宁县六连岭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此次转移历时半年多,途经8个县,行程1000多公里,扩大了,党和独立总队在琼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为后来发展南区的抗日战争,巩固扩大南区的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为把抗日战争推向全琼,琼崖特委恢复向琼西发展的战略布局,大水战斗后,琼崖特委决定在澄迈、临高、儋县地区组建第四支队。1942年6月,第四支队正式组建,马白山任支队长,符荣鼎为支队政委。第四支队组建后,积极主动地寻机打击日军,坚持反击顽军的反共挑衅,支持和推动了西路各县党政工作的开展,初步建立起儋县东成、洛基、清平,临高大南、木排,澄迈美厚等几块小型抗日根据地,为实现向西发展的战略意图和以后创建五指山区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琼东北,独立总队抗日反顽斗争继续发展,取得一系列胜利,琼东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不断得到扩大。第一支队击溃顽军的进犯,巩固与发展琼山二区、儒万山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并向澄迈县第三区推进。第一、二支队相互配合,把游击区扩展到整个文昌东北平原以及琼山北部的沿海地区。第三支队以六连岭根据地为中心逐渐扩展到乐万的红砖岭、白石岭山区,并派出部队在陵(水)、崖(县)、保(亭)三县交界处的吊罗山区开展少数民族工作。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方面,抗战初期,为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共同抗日,琼崖特委对国民党地方政权采取两种做法:一是对于那些弃职解体或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区、乡政权,采取派出党员干部担任区、乡长的办法,恢复或加强其组织建设。二是对于积极支持中共团结抗日主张的国民党县、区、乡政府,则采取扶持和支持其工作的办法。随着琼崖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面目的暴露,琼崖特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中共中央关于“琼崖有党有军队,但缺政权”以及“必须在一切可能地区立即建立独立自主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加快了政权建设步伐。1940年4月,特委在琼文根据地建立演丰乡、金堆乡、云龙乡抗日民主政府;7月,成立琼山县第三区抗日民主政府;11月16日,中共文昌县委在宝芳乡召开有六七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选举成立以共产党员詹镛为县长的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组成人员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党外爱国民主人士,体现了“三三制”的组织原则。1941年2月以后,文昌县有5个区41个乡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全县约二分之一的土地和五分之三以上的人口为抗日民主政权所管辖。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在华南敌后建立的第—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2月,琼崖特委召开第三次执委会议,总结了民主政权建设经验,提出今后建设民主政权的方针政策。11月10 日,琼崖东北区人民代表大会在琼山县树德乡下昌村召开,按照“三三制”原则,大会选举成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冯白驹、黄魂、史丹等为委员,冯白驹为政府主席。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实际上是中共琼崖抗日根据地最高的政权机关,它的成立标志着琼崖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县一级抗日民主政权遍及全岛16个县,至日本投降时,琼崖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区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占全琼人口将近一半。

在财政经济建设方面,根据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琼崖各级民主政府在缺少外援的情况下,发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军民供给,支持长期抗战。1941年至1942年,琼崖特委和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分别发出关于“奖励生产,发展手工业”“成立生产委员会,领导和推动群众发展敌后生产”的决定。工业方面,主要是发展军需民用工业,创办军械修理厂、枪榴弹厂、印刷厂、榨油厂、炼盐厂等。农业方面,响应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特委领导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种菜和养猪,组织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商业贸易方面,制定“保护商人自由营业,发展琼崖东北区商业”“奖励农工商”的政策,通过兴办合作社和组织集市贸易等手段,活跃根据地的经济。为了组织财政收入,琼崖特委制订了琼崖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征收公粮、军粮、赋税,没收汉奸、奸商的财物,发行代用券,开展各种献捐运动,制定加强财政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为了解决独立总队的供给问题,1939年冬,在琼文根据地成立了“琼文经济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筹措抗日经费,一是征收来往于南渡江两岸的商船货物税;二是没收奸商抗税、走私的物资;三是贩运椰油到广州湾出售,并负责购回独立总队急需的药品、日用品。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日、伪、顽的经济封锁,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琼崖特委和民主政府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1939年春,中共琼崖特委机关报《抗日新闻》创刊,从1939年春到1945年9月,《抗日新闻》坚持办了6年半,成为中共琼崖特委在琼崖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独立总队主办的《战斗生活》和《军政杂志》、特委宣传部主办的《琼崖时报》、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报《新琼崖报》等报刊先后印发。在抗日宣传中,文昌抗日话剧团、琼侨服务团歌剧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琼崖特委和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加强文化教育和干部教育工作,大力恢复学校教育。至1942年9月,仅琼山一县已有200余间(所)学校,学生3000余人。特委先后在各地建立平民学校、阅报社、识字班等,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时事教育。据1942年9月统计,识字学校已有100余所,学生3000余人。特委始终把干部教育放在根据地教育工作的首位。1940年7 月,以延安的抗大为楷模,特委在美合根据地创办了琼崖抗日公学,培养了600余名学员。对党政军各级干部的教育,除了琼崖抗日公学、党校、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等专门学校外,特委还通过举行报告会、讨论会等,加强在职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在党内进行阶级教育、统一战线策略教育等;在行政干部中进行政治、文化和业务教育等。

在军事建设方面,独立队组建初期成立了党委会,由冯白驹、马白山等组成。在党委会的领导下,每个大队建立总支部,总支部领导下的每个中队建立支部,支部之下,每个小队建立分支部。这时党在部队的活动还是秘密的。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1942年春,琼崖特委军委会将部队的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并采取了几项措施,加强对支队以下部队的政治工作的领导。首先,进一步健全政治委员制度,明确政委的党代表身份,政委负责整个部队的政治领导职责。支队、大队两级配齐政治委员,使军事、政治领导各有专责,分工协作。并规定了政治部(处)是党在部队中的工作机关。其次,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机构。支队成立党总支委员会,大队成立总分支委员会,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中队)中,三级党组织都配备了专职的书记。琼崖特委特别强调把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战斗单位。在连队中,以连长(即中队长)为首,与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三人形成一个领导核心,贯彻上级军、政指挥员的意图、指示和命令,具体组织连队日常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执行战斗鼓动和作战指挥。办军事学校,对军队干部进行较系统的军事政治培训。美合事变后,琼崖抗日公学停办。1941年6 月,特委在六连岭创办抗大式的“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至1942年底暂时停办,共培养学员600多人。1942年6月中旬,中共琼崖特委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一)加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军事、政治工作建设,逐步实现组织上、制度上、工作上的正规化;(二)各县委成立军事委员会,统一地方武装的领导,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准备迎击日军的新进攻和“扫荡”,夺取更大的胜利。为了落实特委军委的决定,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指示各县再一次发动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两三千人踊跃参军。一批县基干大队(中队)编入独立总队,各县又迅速组成新的县基干队、区常备队,形成了三级武装队伍。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4个支队发展到4000多人,加上各县的基干队、常备队,总兵员共有6000余人。

艰苦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

日本侵略者占领海南后,为实现其战略目标,一面从军事上着手进行“南进基地”和“对华封锁基地”建设,对海南岛实施军事管制,强化对海南占领区的殖民统治;一面从经济上通过日本公司推行拓殖开发计划,对海南的铁矿等军需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和掠夺,为其扩大侵略战争服务。

为了把田独铁矿和石碌铁矿的矿石运往日本,日本侵略者从上海、广州、香港和本岛抓骗了大批劳工,赶修石碌至八所的铁路和八所港码头,仅1942年一年,就在八所潭屠杀病弱劳工上万人,时称八所潭为“万人坑”。日本侵略者在田独铁矿开采5年多,病死、饿死、烧死、活埋和枪杀的矿工达1.20万人,制造了又一个“万人坑”。据统计,1940年至1944年,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经营的田独铁矿共开采铁矿石269.10万吨,其中241.60万吨被运往日本。1942年至1944年,日本窒素株式会社经营的石碌矿山共采矿116.90万吨,其中运出海南的有95.10万吨。1942年夏至1945年8月,侵琼日军对琼山县羊角岭(今属屯昌县)露天水晶矿进行掠夺性开采,在3年时间里共采挖水晶矿石13.84万吨,其中9.33万吨运往日本。

侵琼日军还在占领区实施“慰安制度”,侵占海南岛仅3个月就开始在岛上设立慰安所,以“战地后勤服务”等名义,诱骗、威逼和强迫沿海沦陷区、台湾和琼崖各地年轻妇女,以及朝鲜、菲律宾和日本妇女充当日军的“慰安妇”。据不完全统计,全岛慰安所有62处,仅崖县、昌江县、八所镇、那大镇的日军慰安所,就有“慰安妇”1300人以上。日军在全岛360处军事据点里,以“后方勤务”为名,均设有人数不等的从军“慰安妇”。海南妇女被迫当“慰安妇”的有数千人。这些“慰安妇”命运极其悲惨,其中石碌慰安所先后有300多名青年妇女,在4年多的时间里被摧残致死和疾病饥饿致死的有200多人,至日本战败时活下来的仅有10余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加强对中国占领区的控制,把中国变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兵站基地,日军按照《对华长期作战指导纲要》,加紧实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在琼崖,日军为了保障琼崖“前进基地的机能”,一面加紧在崖县黄流(今属乐东县)修筑能容纳400架飞机的大型机场,铺设田独——三亚——八所和石碌到八所的铁路,修建三亚、八所港口码头和东方广坝水电站,加快对琼崖铁矿、木材等战略物资的掠夺,以支持太平洋战争。另一面调集侵琼的第十五、十六警备队和伪绥靖队、自警队等6000多兵力,配以飞机、坦克、装甲车等精良武器,于1942年5月起,从琼文开始,然后分东、西、南三路向琼文、临儋、乐万等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蚕食”和“扫荡”,企图在“三个月内消灭海南岛上的抗日力量”。在敌占区,敌人以“清乡”为主,强化法西斯的保甲制度,用圈村的办法,实行大编乡,企图肃清占领区内的抗日分子,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和镇压。对游击区,敌人以“蚕食”为主,恐怖政策和怀柔政策并用,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和碉堡,并平毁村庄,残酷地制造无人区。对抗日根据地,以“扫荡”为主,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梳篦清剿”等。在日军“蚕食”“扫荡”期间,国民党顽固派消灭共产党的企图没有改变,继续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针对日、伪、顽的进攻,琼崖特委于1942年6月1日发出《对于目前琼崖局势的指示》。根据琼崖特委的指示,琼文地区党政军民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破击战,破坏敌人的通讯设备、公路桥梁,狠狠地打击日、伪、顽军。抗日军民组织成无数个破击小组,在海口至文昌、文昌至嘉积的公路上,分段砍倒电线杆,剪断电线,破坏公路、桥涵,使日军的交通联络一时陷于瘫痪。在已被日军占领的地区,抗日军民以军事行动配合政治工作,积极帮助群众转移,劝阻民众领取“顺民证”,不为敌人服劳役,严惩汉奸分子。第二支队在文昌县冯坡水堆村与日军遭遇,激战3个多小时,以一个排击退日军100多人。接着,袭扰文昌县城和琼东县城,攻入潭牛墟,缴获大批布匹和药品,并创造了一夜拔掉日军7个据点的战绩。副支队长覃威率领部队在距离文昌县城不到2公里的竹娘桥伏击日军,一举击毁日军军车2辆,全歼日军1个中队,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30多支。琼文抗日根据地军民全面出击,打乱了日军的战略意图,挫败了日军“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军”的“蚕食”、“扫荡”计划。

1942年9月6日至27日,琼崖特委在琼文抗日根据地树德乡召开第四届第九次执委扩大会议,向全琼党政军发出《关于目前琼崖的政治形势和我们的紧急任务的指示》,并通过《中共琼崖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宣言》《中共琼崖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告全体同志和独立总队将士书》《扩大会致中央电》《致王毅、丘岳宋二先生及全琼国民党同志书》。这次会议是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琼崖抗日军民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0月,琼崖特委发出《反“蚕食”斗争指示》,要求普遍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入侵之敌,粉碎日军的“蚕食”和“扫荡”,保卫抗日根据地,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按照冯白驹的指示,独立总队政治部起草《紧急动员起来,消灭“讨伐军”,粉碎敌人的“蚕食”“扫荡”》宣传提纲,发给各部队作政治动员材料。10月17日,琼崖特委又作出《粉碎敌顽“蚕食”政策的决议》,要求各部队认真研究敌人的行动规律,避实就虚,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杀伤敌人,保存实力。11月至12月问,琼崖特委再次发出反“蚕食”斗争的指示,要求坚持内线斗争的党政军民继续实行坚壁清野,给“蚕食”之敌以迎头痛击,开展肃奸工作,破坏日顽的情报网和日伪政权,保卫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外线斗争的党政军民,则要积极战斗,配合内线斗争。

为对付抗日军民的游击战争,侵琼日军从1942年11月1 日开始,实施“丫七作战”计划,调集第十五、十八特别警备队精锐部队5000人,配备汽车、装甲车等快速运输工具,组成“讨伐军”,在近万人的伪自卫军配合下,对琼文地区发动更加凶狠的“蚕食”和“扫荡”。在空军的配合下,日军首先以其战斗力较强的第十五警备队进攻驻扎在云龙、道崇、三江、咸来、永兴一带的独立总队第一支队,同时向独立总队队部和第二支队活动的树德、大昌、中税、大坡、南阳一带施行空军轮番轰炸,之后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以第十八特别警备队向独立总队队部和第二支队进攻。敌人每进到一个村庄,烧杀抢掠,实行“芳草见火、石头过刀”,摧毁抗日政权和组织,建立其据点及伪组织。日军还伐木毁林,修复公路,以“分割”“控制”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如咸来、树德、大昌、南阳、苏寻三、中税等地,则划为无人区,疯狂地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在反“蚕食”和反“扫荡”斗争中,独立总队根据敌人的行动规律,组织精干的游击小组,采取破击、伏击、袭击等游击战术,同日军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这些游击小组独立地展开战斗,飘忽不定,时南时北,神出鬼没,搞得敌人疲于奔命,始终无法找到独立总队主力。在这时期,第一支队在三江、苏寻三、云龙、道崇、岭大等乡共毙伤敌人300多人。1942年12 月,第二支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在坡头尾村的一次战斗中,用步枪打下一架日本飞机,这是琼崖抗战以来独立总队第一次击落敌机。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第一、二支队在坚持琼文根据地反“蚕食”反“扫荡”的艰苦斗争中,共毙伤日伪顽军1200多人。敌军寻找独立总队主力作战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抗日军民在斗争中也付出较大代价,琼文抗日根据地的琼山、文昌两县的区乡干部,牺牲了400多人,游击小组和执勤人员伤亡较多,第二支队副支队长覃威也不幸负伤牺牲。

“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

针对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恣意烧杀蹂躏,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蒙受重大牺牲和损失,琼崖特委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于1943年1月7日发出《中共琼崖特委关于反“蚕食”斗争的再三指示》,要求全琼党政军注意:(一)揭露敌人的诱降阴谋,坚定民众的斗争意志。对被迫逃到敌据点的民众要进行教育,把他们争取回来,免受敌人虐待和为敌服劳役。(二)应做退一步进两步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白皮红心”的斗争,派遣一些可靠的群众打进敌人营垒内部,了解敌情,掩蔽斗争,要使逃在山坡野岭上的民众返回乡村生产,维持生活;回村的群众要高度警惕,组织严密哨线,避免被捕杀害。(三)适当允许领取“顺民证”,以应付敌人。已移出的民众如果无法生活,可以逐渐返回家乡,恢复生产。(四肃清敌顽奸细和没收工作,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罪恶昭著不可救药分子要坚决肃清,一般的应进行争取工作。反对一人犯罪连累全家、一家犯罪连累全村的错误行为,以利于团结群众对敌斗争。

1943年3月18日,琼崖特委又发出《关于反“蚕食”斗争的新指示》,制定了“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进一步提出了反“蚕食”斗争的新任务和对策。这一作战方针是在琼崖抗日战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后,根据琼崖的实际情况,运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制定的正确作战方针。

根据“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独立总队与各地军民积极开展反“蚕食”、反“扫荡”。

进入琼山县二区和澄迈县三区交界的儒万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支队,在日军接踵而来、实施围困时,以一部分兵力突出外围,绕到敌后开展斗争,内线部队化整为零,与敌周旋,打了不少胜仗,在根据地周围建立了10多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第一支队在儒万山站稳脚跟后,派出第三大队向六芹山开进,冯白驹率领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西迁进入六芹山后,即派出第二支队向昌感、白沙边区挺进,为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作准备。

琼崖特委、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独立总队队部转移到琼西南后,日军调集兵力对琼西地区进行“蚕食”和“扫荡”。第四支队对支队所属大队进行了安排,第三大队坚持内线斗争,活动于四行山、木排山等山区,分散游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抗日民主政权;第一大队、第二大队和猛进大队挺出外线,寻机打击敌人,开辟新区,第四支队在反“蚕食”斗争中不仅保卫了和民、和祥、清平、洛基等根据地,还把儋白边区扩大成为抗日游击区,并建立了以大星山为中心的根据地。

驻乐万地区的第三支队除留下第一大队坚持内线斗争外,第二、三大队挺出外线,在陵水、保亭、崖县等县边界地区积极打击日军,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第二大队在陵三区主动出击,建立起一批抗日群众团体和区、乡民主政权。第三大队派出干部到吊罗山指导苗族人民开展武装斗争,成立苗族人民抗日后备大队,先后在五弓、加达、长兴、陵西、陵中、力善等7个乡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每个乡都成立一支100多人的抗日后备队,配合第三大队作战,在万州岭公路等地伏击日军,取得胜利。仲田、甘乍、大矛等乡很快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变化,日军逐渐陷入不利境地。在琼崖,为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建立巩固的山区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琼崖特委于1943年冬决定成立东区、西区、南区三个地区的军政委员会,代表琼崖特委、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和独立总队对各地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蚕食”和“扫荡”中,杀害琼崖群众10多万人,焚毁房屋5万余间。日军杀人的手法十分残忍,有活埋,有剥皮,有斩首,有抛杀,有集体枪杀,还有绳绞、挖眼、肢解、挖心、狗咬、点天灯、钉四肢等等。因不堪忍受日军暴行而冒险偷渡琼州海峡被杀害者在3000人以上。在琼山县咸来乡的大石桥边,一个早晨,日军就用刺刀刺死妇女、儿童200多人。在三江、道崇、苏寻三、潭牛等乡,有3000多群众死于日军屠刀之下。在大昌、南阳、高隆等乡的26个村庄,被杀者达2000多人,被焚毁房屋达4000余间。在树德乡,有5个村庄的群众全部被杀光。在澄迈县沙土洞,有13个村庄的群众被日军驱赶集中起来用机枪扫射,遇难者达1100余人,沙土洞“房屋变废墟,尸首随处见,腥风袭击鼻,无村不带孝,无家无人泣”,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沙土洞惨案”。

在1942年5月底至1944年春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中,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着日军至少5个警备队共1万多人和伪军5000人的进攻,并抵挡着国民党顽固派4个团与16个县反共游击队的进攻。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坚持人民战争,积小胜为大胜,不但打败了敌人的军事迸攻,也成功地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不仅保卫了原有的琼文、六连岭、琼西、昌化江南北岸等抗日根据地,还发展和开辟了六芹山、儒万山、仲田岭等抗日游击根据地。两年中,琼崖特委领导的抗日军民与日军作战1000多次,在较大的101次战斗中歼灭日、伪军1200多人,缴获机枪27挺、步枪350多支,还有一批军车和弹药。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

原标题:【琼崖党史微课(二十一)】抗日根据地反“蚕食”反“扫荡”斗争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专题新闻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