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党史微课(二十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的严峻形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的严峻形势

抗战胜利后,经过长期战乱,琼崖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以便医治战争创伤,休养生息,重建家园,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建设和平、民主、团结的新琼崖。

1945年8月下旬,琼崖特委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日本投降后琼崖地方党组织的任务,并发出《七项紧急任务的指示》,其中心内容包括:在政治上,号召全琼人民巩固抗战胜利果实,扫清反民主势力,实现民主政治,为建设新琼崖而奋斗;在军事上,命令琼崖独立纵队各支队立即出师受降,收复失地。琼崖独立纵队各部队和地方武装在逼近城镇和日军据点后,立即派出代表同日军交涉受降。琼崖特委指示下达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琼山、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崖县的100多座墟镇和日军据点,相继被琼崖独立纵队和民主政府收复、接管或控制。文昌、琼山、澄迈、临高、儋县、白沙、昌江等县纷纷召开万人祝捷大会,热烈欢迎琼崖独立纵队对日军受降和琼崖特委关于和平、民主、建设的主张。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指令日本侵略军“就地驻防,维持治安”,不得向中共武装投降,甚至密令广东和琼崖国民党当局限期3个月内消灭琼崖共产党。8月,军统海口站站长吴仕伶进入海口,收编伪军两个团为“国军”,并让其负责维持海口地区治安。9月,国民党第五十四军中将副军长叶佩高带领经济部、交通部和空军等部门“接收”人员到琼崖,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0月,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四十六军到琼,协助叶佩高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准备发动全琼内战。10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为执行蒋介石“剿灭”中共武装的密电,在广州召开“粤桂两省绥靖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在两广(包括琼崖)发动全面内战,限期2个月“清剿”完毕(后延至1946年1月底)。这样,战后琼崖人民和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就集中于接收抗战胜利果实和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这两个问题上。

抗战一结束,国民党琼崖当局秉承蒋介石意旨,疯狂地抢夺胜利果实。在接受日军投降、解除日军武装的过程中,国民党琼崖当局不仅不接受琼崖特委提出的“分区受降”的合理建议,甚至动用武力阻止独立纵队接收日军武器。1945年9月,当琼崖独立纵队第二支队第八中队进驻感恩县城准备接收日军武器装备时,国民党当局调集地方武装数百人,突然对第八中队驻地——麦氏宗祠进行围攻,战斗持续了四五个小时,第八中队牺牲惨重,国民党制造了震惊全琼的“麦家祠事件”。10月,国民党四十六军来琼,不仅抢先接收了侵琼日军的大批武器、弹药、被服、车辆、舰艇以及战略物资,接管了主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还使用武力强夺已被琼崖独立纵队解放的南坤、新兴、旺商、福来、南宝、和舍、新州、旧州、长坡、木棠、铺前等墟镇。

针对战后琼崖的危急形势,琼崖特委于10月19日发出《关于当前局势及对策的紧急指示》,指出当前奋斗的方向是坚决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并提出对策:(一)主动停止对一切抗日军队的敌对行动,避免内战,除非国民党军队做无理的进攻而采取自卫反击外,不应做主动的攻击;(二)主动积极地从政治上恢复团结,保障和平,开展民主宣传,召开各种群众大会,组织群众呼吁和平,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琼崖国共合作,以达到和平建琼的目的;(三)提高警惕,随时提防意外的事变和袭击,以保存革命力量;(四)在争取和平建设的时期,要从言论行动上,极力排除对和平、民主、团结的一切有害偏向,集中一切力量,为争取和平建设而奋斗。

琼崖国共谈判与抗击国民党四十六军的大举进攻

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是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为了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率领代表团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和谈,并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此背景下,琼崖特委提出愿以最大的努力和采取一切有效办法与国民党琼崖当局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9日和11月8日两次致函国民党琼崖当局,向国民党琼崖当局提出和平谈判的建议。

琼崖特委和平谈判的主张,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国民党琼崖当局鉴于发动全面内战准备尚未就绪,同时为了缓和社会舆论对其战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蓄意挑起内战的不满和反对,12月上旬,国民党驻琼崖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回信答复,邀琼崖特委派代表到海口谈判。

1945年12月下旬,谈判在海口得胜沙路国民党四十六军驻地椰子园举行。琼崖特委谈判代表为琼崖民主政府(1945年9月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改称琼崖民主政府)委员史丹,国民党琼崖当局代表为韩练成等,谈判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贯彻“双十协定”,实现琼崖的和平、团结以及共同建琼问题。史丹首先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态度和方针,要求国民党琼崖当局停止对琼崖独立纵队的进攻和挑衅,共同遵守“双十协定”,实现琼崖的全面和平,并提出分区接受日军投降问题。韩练成却以国家军令、政令的统一为要旨,要具体讨论由政府收编琼崖独立纵队的问题,其目的是企图取消琼崖独立纵队和广大解放区。

这次谈判,由于国民党方面执意收编琼崖独立纵队而陷入僵局。国民党当局企图通过武力迫使琼崖特委在谈判桌上屈服。从1946年1月中旬起,国民党琼崖当局大肆调兵遣将,向琼崖独立纵队进攻,琼崖独立纵队依照琼崖特委命令,给敌军以反击,直接配合了谈判斗争。

1946年1月中旬,琼崖特委派史丹再次到海口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国民党代表重提军队整编问题,认为琼崖要实现和平,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史丹对此进行了驳斥,指出这实际上是取消人民武装,把军队变为国民党一党私有工具,对于和平的实现是南辕北辙的,要实现琼崖的和平必须认真执行“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第二轮谈判仍然没有任何成果。

在谈判期间,韩练成曾两次私下单独会见史丹,说明自己是与中共有联系的人,愿意给中共琼崖党组织和军队一些帮助,并提出要单独同冯白驹接触,还建议琼崖独立纵队注意保存实力。原来,韩练成是一位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并同情革命的爱国将领,来琼之前周恩来曾让他设法与琼崖独立纵队联系,视实际情况给予帮助,设法使之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但是四十六军属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掌握的军队,韩练成虽为军长,却受军统特务监视,无法有效地控制该军。当时琼崖特委与中共中央电讯联系尚未恢复,不了解韩练成的背景和情况,对韩练成的话难以相信。

琼崖特委接到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和停战令后,立即发出《关于停止冲突巩固和平的指示》,要求党政军民严格遵守,切实做到:立即停止与国民党军队、政府的冲突;停止破坏交通、电线;提高警惕,严防遭受意外损失和吃亏上当;如果国民党军队向我们进攻,则站在自卫立场上予以反击;在民主地区内,实施民主,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厉行教育。这一指示下达后,有些干部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针对这些情况,1月中旬,琼崖特委在白沙县城牙叉镇召开了扩大到机关党政军群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分析停战令公布后琼崖的形势“到底是战争为主流还是和平为主流的问题”。冯白驹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指出蒋介石是不会轻易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既定方针的,他们以和平为幌子,掩盖其准备发动内战的阴谋。从琼崖的情况看,国民党四十六军来琼后不仅劫收了大量抗战胜利果实,还制造了一系列向我们进攻的严重事件,又正向白沙根据地进逼,琼崖急需准备战争。会后,琼崖特委作出了加紧准备自卫战争的决定。

2月9日,中共广东区委派黄康到琼崖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内战不可避免,国民党是势在必打,志在消灭我们,千万不可麻痹”的指示。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由于得到中央和中共广东区委的明确指示,自己又有充分的准备,更加坚定了打好自卫战争的决心。

2月14日,国民党四十六军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出动5个团的兵力,分四路向白沙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同时全琼各地的国民党驻军亦全面出动,牵制和进攻外围的琼崖独立纵队。琼崖内战全面爆发。

此前,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司令部已估计到国民党要发动全面内战,最大可能是集中主要兵力,向白沙解放区围攻。琼崖特委根据牙叉会议的精神,作出部署:开展政治攻势,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中间力量,团结各族人民,积极投入自卫反击战争准备;精简领导机构,加强基层,成立五个区的党的临时委员会,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整顿民兵组织,加强民兵和地方武装建设;挺出外线,建立外线根据地,使敌人顾此失彼。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领导机关和挺进支队撤出白沙根据地,转移到澄迈县六芹山,琼崖独立纵队其他支队分别挺出外线。

国民党四十六军向白沙解放区进犯,当先头部队进入白沙县境内时,白沙县基干中队、警卫中队和区常备队在敌人必经之路挖陷阱、埋竹签、挂弯弓、设地枪,使敌人如入迷魂阵,处处挨打,寸步难行。四十六军进入白沙后,不仅找不到琼崖特委机关和琼崖独立纵队主力,连群众也找不到,围歼琼崖特委机关和独立纵队主力的计划宣告破产。

2月下旬,国民党四十六军又以第一七五师3个团配合一支四五百人配备手提机枪、轻机枪的机动部队,跟踪到澄迈一、二区,寻找琼崖独立纵队主力决战。敌军采取“填空格”式的“扫荡”,先把六芹山周围所有大小村庄占领,控制与封锁全部大小路口,然后开始搜山和放火烧山,逐片“清剿”。琼崖特委及时发出《坚持对敌斗争,毫不动摇地寻机打击敌人的指示》,要求政治上广泛动员群众,反对内战,抗拒敌人征兵、征粮和编制保甲;军事上开展游击战,与敌周旋,积极寻机打击进攻之敌。3月初,冯白驹命令挺进支队副支队长张世英利用六芹山的有利地形,在最短时间内打一次胜仗,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张世英接受任务后,于3月8日集中4个中队的兵力,在国民党军进入六芹山必经的仁洞坑埋伏。次日,当国民党一七五师1个加强连进入伏击圈时,挺进支队4个中队发起攻击,歼敌50多人,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2支、步枪20支、掷弹筒2具,取得反击四十六军“进剿”六芹山以来的一次较大的胜利。为了避敌锋芒,挺进支队主力随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领导机关转移,挺出澄迈、临高外线作战。坚持在六芹山牵制敌人的第一中队,面对数十倍的敌人对六芹山的“围剿”,组织10个游击小组,四处活动,日夜袭击敌人。澄迈县县长李独清、县委宣传部长张光兴也带领短枪排20余人在六芹山坚持斗争,与第一中队分头牵着敌军主力在六芹山周旋。他们一直坚持了3个月,直到6月才奉命突围转移。至此,国民党当局围攻六芹山,企图歼灭琼崖特委、独立纵队领导机关和挺进支队的计划破产。

国民党四十六军在对澄迈县六芹山进行“围剿”的同时,还派一八八师两个团对琼崖独立纵队第三支队的驻地——万宁县六连岭解放区进行“围剿”,派一八八师1个团配合国民党地方游击队向琼文根据地进攻,企图消灭在琼文一带活动的独立纵队第一支队,派一七五师1个团加上地方武装向驻临高、儋县的独立纵队第四支队驻地进犯,均遭失败。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琼崖独立纵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近200次,攻陷据点数十座,毙、伤、俘敌1470多人,缴获轻机枪12挺、冲锋枪5支、六〇炮1门、掷弹筒3具、长短枪200多支,击退了国民党军的“清剿”。

正确处理“北撤”“南撤”问题

抗日战争刚结束,琼崖特委、琼崖独立纵队就经受了“北撤”“南撤”的斗争考验。

1945年秋,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全国人民所盼望的和平民主,从大局出发,在“双十协定”中主动让出广东等8个省的根据地,并决定将这些地区的人民军队调往北方。1946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派联络员符气岱来琼,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琼崖特委派人到广州参加三人小组谈判,处理琼崖独立纵队“北撤”问题的指示。琼崖特委决定派琼崖独立纵队副司令员庄田为全权代表,政治部宣传部长罗文洪为助手,前往香港,准备到广州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并向上级汇报琼崖斗争的情况。4月,广东区党委派林树兰返琼,传达中共中央关于琼崖独立纵队“北撤”的具体指示。根据国共两党在广州的初步商谈,琼崖独立纵队1900名指战员将北撤到山东烟台,由美国军舰运送,从儋县上舰。北撤人员主要是干部,但也要留下一些干部另组织一个新的领导机构,主持撤退后的工作。不北撤的军政人员则复员或自找职业,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

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领导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北撤”问题。会议一致认为,“北撤”是贯彻“双十协定”“停战协定”的具体行动,党中央这种让步是为了和平、为了团结,是从全局利益和全国战略出发的,琼崖党组织当然应该贯彻执行。但考虑到琼崖的地理条件和目前斗争情况,即琼崖孤悬海外,远离中央与主力,全琼内战已爆发,国民党四十六军正千方百计要与琼崖独立纵队主力决战,企图消灭琼崖革命武装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顺利地安全北撤,北撤后琼崖革命又将如何坚持和发展,都将成为问题。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为“北撤”问题不能采取简单决定执行或不执行的态度,而是应作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做好“北撤”准备,另一方面坚持自卫反击,坚持斗争。

为了不使干部群众因“北撤”发生思想混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特别强调,必须立足于坚持斗争,在没有接到“北撤”的正式命令之前,会议精神只传达到支队和地方县以上的领导干部。由于个别领导不慎,把“北撤”问题泄漏出去,结果在一些部队干部和地方基层组织中引起思想波动。6月14日,琼崖特委作出《执行上级指示继续坚持自卫斗争的工作决议》,提出在政治上进行深入动员,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坚持自卫反击的立场上,克服各种消极等待、松懈斗争和盲目冲动、乐观的思想情绪;在组织上,划定琼文、澄临、东定、儋白昌感、乐万保陵崖5个自卫斗争坚持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在军事上,加强主力部队的组织领导和作战指挥,要求每个支队成立一个主力大队,作为机动歼击敌人的主要力量,其余部队编为县属地方部队,和县党政机关结合一起,保卫民主政权;在民众工作上,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克服过“左”的行动,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经济上,要按照党的经济政策,做好征收军粮和税收工作,为自卫反击战争准备好物质基础。

琼崖特委决议贯彻执行后,及时扭转了被动局面。后因国民党广东当局张发奎拒不承认中共琼崖地方组织和琼崖独立纵队,企图把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留在琼岛待机消灭,琼崖独立纵队北撤山东烟台未能实行。实践证明,在执行“北撤”指示中,琼崖特委做好两手准备、立足本岛斗争、保存力量为主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明智而正确的。

6月底,东江纵队根据广东和谈三项协议开始北撤后,中共广东区委考虑到国民党有可能加强对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的压力,为了保存力量,提出要琼崖独立纵队和地方干部向越南撤退(简称“南撤”)的意见。正在香港的庄田和罗文洪认为“南撤”不适当,并要求北上请示。经中共广东区委同意,庄、罗二人前往南京,向周恩来汇报琼崖情况并提出不宜“南撤”的建议。

8月,中共广东区委派张创回琼传达“南撤”指示,指出全国内战爆发后,广东将黑暗十年,琼崖斗争将更加困难,因此琼崖独立纵队和地方干部要撤到越南北方去(登陆地点、信号已约好)。琼崖特委当即进行认真研究讨论,认为目前敌人正在向根据地疯狂“清剿”,严密控制着沿海港口和船只,贸然进行南撤,不但找不到那么多船只,即使有船,大部队在海上航行可能会遭到敌军舰、飞机的袭击,有丧生大海的危险;即使能安全到达越南,今后要重新打回海南会更加困难。目前敌人虽暂时强大,但我们有长期坚持孤岛斗争的经验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只要紧紧依靠群众,又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就有办法坚持和战斗下去。

1946年夏,中共广东区委根据周恩来指示,派人从香港购买电台运到琼崖,并派来报务机要人员。9月,与中共中央中断了5年多的电讯联络得到恢复。中共中央决定,从10月起,在“领导关系上,以后琼特委直属中央”,指示琼崖特委要“经常联络”。

10月,中共广东区委派联络员张瑞民到琼,再次传达关于“南撤”的指示,内容与上次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对这个指示执行与否,由琼崖特委视实际情况而定。琼崖特委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琼崖当前各方面的情况,一致决定暂不执行“南撤”的指示,同时向全琼党组织发出《坚持自卫反击战的再决议》,号召党、政、军、民坚持自卫反击,坚决打退国民党四十六军的进攻。

10月26日,琼崖特委以冯(白驹)、黄(康)、李(明)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琼崖斗争成败关键问题的请示》电报,并将琼崖特委《坚持自卫反击战的再决议》上报,具体提出琼崖特委对“南撤”问题的意见和坚持自卫反击的决心。

10月30日,由毛泽东主席拟稿,中共中央给琼崖特委复示:你们《坚持自卫反击战的再决议》是正确的,应当坚决斗争,扩大军队,扩大解放区,学会集中主力打运动战,争取每次歼灭敌军一营一团,同时发展民兵游击队,配合主力作战。你们应以占领整个海南岛为目标,将来再向南路发展。

中共中央的电报指示,肯定了琼崖特委坚持琼岛斗争的决策,进一步指明了琼崖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方向。琼崖特委接到中共中央的批示后,及时发出《为坚决执行中央指示而奋斗的指示》。后来,中共广东区委在香港《正报》发表文章,评价说:“海南岛方面中共领导下的琼崖独立纵队的坚持斗争和胜利,这不但对于琼崖人民的解放事业有决定作用,而且对整个广东人民的斗争也是有鼓励和帮助作用。”

击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

1946年4月,国民党广东省前进指挥所指挥官邓龙光亲赴琼崖,在海口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制定了新的“剿共”计划:军事上“以集中对集中(寻找琼崖独立纵队主力消灭),以分散对分散(出动国民党地方武装,袭击琼崖独立纵队小部队及工作人员)”;政治上“紧急清乡,建立五家联保和大杀共党地方干部”。5月,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飞临琼崖,提出“政治瓦解与军事歼灭并进”的全面进攻策略。7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飞到琼崖,召开“治安”会议面授机宜。

从5月10日开始,国民党四十六军便采取“政治军事并进”和“以集中对集中,以分散对分散”的战术,结合烧、杀、抢、掠,向解放区和琼崖独立纵队驻地进行全面大规模的进攻,企图毁灭人民军队生存的一切条件,最后消灭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与此同时,在各地组织招抚所,对解放区非武装人员进行诱降。这一时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琼崖解放区斗争最艰苦的一个阶段。

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根据敌人策略上的改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军事上,针对国民党军队越分散空隙地带越大、人民军队回转余地也大的情况,采取更灵活的战略战术,即“以分散应付集中,以集中应付分散”的原则,伺机袭击敌人。在民众运动方面,根据不同地区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和方法,其中在民主地区,为了保护群众免遭摧残,让群众采取“白皮红心”两面政策,即表面上应付敌人、暗中同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联系,秘密支持革命;在国民党统治区,则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迫害、反劳役、反抓丁等斗争,从各方面支持反“清剿”斗争。

为了打乱国民党当局在西区分散“扫荡”的部署,活动在澄迈、临高一带的挺进支队和第四支队的3个大队,由琼崖独立纵队参谋长李振亚指挥,于5月12日主动出击,一举攻克琼西北重地新盈港,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取得反击国民党全面进攻的首战胜利。6月,坚持在儋县、临高一带活动的第四支队第一、二大队,在儋县洛基的黑岭伏击保六团1个连,毙伤连长以下60余人。

活动在北区的琼崖独立纵队第一支队主动出击,5月21日,袭击了文昌县龙楼墟国民党自卫队,俘中队长以下8人,毙小队长以下4人;6月中旬,又化装袭击琼山县演丰和文昌县东路、抱罗等据点,歼敌20多人。在反“清剿”中,琼山县民主政府县长符明经于5月在新马乡突围时牺牲,他的头颅被敌人砍下悬挂在三江墟“示众”。

活动在东区的琼崖独立纵队第三支队在国民党军队向东区进攻时,也伺机伏击和袭击。6月14日,在万宁的六甲伏击敌汽车3辆;7月3日,化装奇袭冯家墟守军,捕获敌人20多人。国民党军队向陵水、保亭交界的吊罗山一带“进剿”时,苗族首领陈日光与其子陈斯德和陈斯安(曾任中共领导的吊罗山苗族抗日后备大队大队长)掩护第三支队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安全脱险。后陈日光和陈斯安被国民党军逮捕,于1946年底在保亭县城遭杀害。

坚持战斗在昌感地区的镇南队看准时机袭击国民党军队。5月20日,在北黎至东方公路上伏击敌汽车1辆,毙敌11人、伤敌5人;6月30日,在感恩县的岭头铁路旁伏击新编十九师1个班,毙敌12人。

各地党组织和各级民主政府按照琼崖特委的部署,针对国民党当局“政治与军事并进”的策略,按照不同地区和情况,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清乡、反征粮、反抓丁、反编保甲、反投降、反自新和虚报户口的斗争,使国民党当局前方、后方都受到打击和抵抗。至9月底,在中共琼崖党政组织领导下,全琼参加“农协”“妇协”“反战同盟”等团体的群众达6万人以上,其中琼山、文昌两县就有3万余人。

八九月间,国民党四十六军被调往山东。琼崖特委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发出《关于新形势的指示》,要求全琼军民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战斗,全面恢复与发展地方工作。特委机关报《新民主报》还发表了《琼崖人民自卫战争新阶段》的专论。琼崖独立纵队各支队立即大举出击,歼灭敌人。此后,琼崖战局开始向有利于琼崖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向发展。

从1946年1月至10月对国民党全面军事进攻的自卫反击战中,琼崖独立纵队进行了300多次的大小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000多人,缴获轻机枪20挺、长短枪400余支、六〇炮2门,拔除墟镇据点40余座。在自卫反击战中,琼崖独立纵队也付出重大代价,战斗、非战斗减员将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经过10个月的艰苦作战,琼崖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取得了自卫战争第一时期(四十六军全面进攻时期)的胜利,度过了琼崖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阶段。四十六军自认“损兵三千余,民匪不分,不易剿清”。离琼前悲叹“大军一去,今后治安堪虞”。

琼崖特委对10个月自卫反击战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形成《自卫反击战总结》,以冯(白驹)、黄(康)、李(明)的名义上报中共中央。11月21日,刘少奇拟稿、毛泽东审阅后复示冯、黄、李:《自卫反击战总结》完全正确,望以此教育干部。全国内战正继续进行,不粉碎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国内和平是无望的。在全国内战条件下,蒋很难调兵到琼崖,望利用此种条件采取积极行动,学会打大仗,消灭反动武装,扩大根据地,扩大武装部队,提高战斗人员对非战人员的比例,根据中央前电为占领整个琼崖并向南路发展之任务而斗争。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

原标题:【琼崖党史微课(二十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崖的严峻形势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专题新闻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