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国电影诞辰116周年,革命与电影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源远流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表示,近几年的党史题材创作呈现制作精良、挖掘深入的特点,表达时代思想和观念,体现出共性与特性结合的审美价值。作品的题材选择与艺术表现,映寓深厚的文化自信,显现一种渐趋成熟的创作心态和文化生态。不少作品以平视的视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实现美学和传播层面的在场性,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近期涌现了一批如《觉醒年代》等注重写人、叙事大气、风格鲜明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优秀的党史红色电影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推荐四部党史优秀影视,沿着革命先驱的足迹,回顾光辉奋斗历程。
《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夜的故事
影视简介
《建党伟业》(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整部影片大多采用旁白式讲述来推动剧情发展,引用简练的字幕来解释剧情,民国色彩浓烈。多位影视明星联袂出演,倾情演绎着一部史诗传奇。
影片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至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剧情紧凑,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组成。
沉浸在战火和革命中的年代,色调大多是灰暗的,黎明潜藏其中,不易察觉。
《建党伟业》,从上帝视角多线叙事: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一生从参军到入党的人生轨迹;中共成立之前国家涌动的历史思潮。三线并行不悖,勾勒出了一段恢宏壮阔的建党史。
《建党伟业》电影剧照
优质影评
中国新闻网:
《建党伟业》全景式地讲述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准确地呈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腾讯网:
与《开天辟地》相比,20年后的《建党伟业》则呈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面貌。除去电影产业本身的技术因素之外,在视野上、理念上的开放和进步让《建党伟业》更具可看性,以及更丰富的内涵。
《百团大战》:中国抗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影视简介
此片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电影主要讲述的是1940年后华北八路军所属部队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的故事。
此次战役被称为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采用了大量珍贵的影片史料,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历程,真实记载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百团大战》电影剧照
优质影评
人民日报:该片从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再造了司令部决策的真实,也再现了战壕中战斗的真实,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的战争全景。不论将领还是战士,老兵还是新兵,男性还是女性,人物魅力的神采皆来自活泼的真实感。彭德怀、左权等指挥将领睿智果敢,几个富有人情味的小道具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有温度。战争片的类型元素让电影《百团大战》抵达“好看”的观赏层面,这群充满真实感的英雄群像则让电影实现了“走心”的沟通能力。
《金陵十三钗》:另一个视角描述战争
影视简介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孰生孰死的选择。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她们甘愿以血肉之躯挡在女学生前面,脱下风情万种的旗袍,换上素雅的学生服;剪掉精致的卷发,换成朴素的学生头。那雾里看花的一场梦,美好得让人舍不得离开,但最终,还是要奔赴战场,以这辈子最不敢想的一个身份——女学生,去完成生命里最完美的一场表演。
《金陵十三钗》电影剧照
优质影评
南方都市报:影片拥有两个重要的视点,一个是女学生的(旁白)、一个是好莱坞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伪装神父约翰的,这看似矛盾的叙事方式经过了精心安排:女学生的视点是幸存者的证词,提供了历史叙述的合法性,约翰的视点则是带有普世情怀的国际人道主义,加上国军骁勇善战,这些都与官方在这一段历史上的态度完全吻合,因此此片会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华语电影里,获得内地观众及媒体好评最多的一部。
东方早报:影片完整的情节故事和合理的人物逻辑使影片在战争场面之外,保有持续的戏剧张力和情感认同。影片规避了过去张艺谋大片中的一些弊病。真实的历史事件、虚构的人性故事、性和暴力的元素、战争的大场面、国际的巨星,使得《金陵十三钗》变成资本逻辑和大片法则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影像消费品,它更像是一个高投资的项目,而张艺谋的任务就是让它显得更安全,更具商业价值。
《我和我的祖国》:人民献给祖国的“情书”
影视简介
《我和我的祖国》跳脱出以往同类电影的思维惯式,不再依赖大时代宏大叙事,而将镜头对准了大时代下的一个个普通人,用小人物讲大时代。“我”和“我的祖国”,重点在于:都是从“我”出发。同样讲共和国重大事件,《我和我的祖国》会让所有观影者生出——“对宏大历史事件的亲身参与感”。在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与国家密不可分的联结,生出最接地气的爱国情绪。所以,看到共和国的重大成就,我们才与有荣焉。
《前夜》是悬疑动作片。一上来就是大片既视感,相当适合做开场。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强节奏、强配乐、强情绪,一下将观众吸入那个开国大典前夜的时空。
《相遇》是爱情小说。在《前夜》的紧张刺激过后,《相遇》给了观众一个舒缓情绪的通道。在7个故事中,这一个最艺术化、最动人,也是唯一一个绝对的悲剧。
《夺冠》是一出市井喜剧。观众前一秒还沉浸在《相遇》的悲情中,下一秒,独特的沪式幽默把大伙儿给逗乐了。各种年代质感的镜头,营造了奇幻式的童趣故事氛围。
《回归》是一篇纪录片式的论文。在《夺冠》的轻松诙谐后,《回归》规规整整的正剧架势,是一出多条任务线共同推进的群戏。
《北京你好》仍是熟悉的喜剧。《北京你好》也是最有观众缘,最讨喜,最接地气的故事。再加上葛优一如既往观众缘爆表的表演,几乎无人不爱《北京你好》。
《白昼流星》是一首散文诗。在《白昼流星》中,将悲天悯人的情怀全部注入其中,谱写了一曲充满浪漫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散文诗。
《护航》是一部商业大片。《护航》把大量笔墨花在了镜头调度和剪辑之上,气势磅礴,大片感十足。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海报
优质影评
人民网:《我和我的祖国》带领观众们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我”与中国的血脉相连,激发了观众们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我和我的祖国》既是一部献礼的影片,更是一封写给祖国的情书,用“我”的故事、“我”的经历、“我”的感动向祖国表白。
《觉醒年代》:聚焦1915年到1921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
影视简介
《觉醒年代》这部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寻求救国真理为叙事线,全面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历史卷轴。着重展现了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从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到《新青年》创刊,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那段国运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世在剧中全方位展现。借助“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辅之以艺术化的画面语言,一副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场景让原本根植在教科书中的形象鲜活了起来。在这里,卸去了光环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不再是课本里单调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接地气,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驱。在这里,年轻人豁然发现,“原来伟人也会犯错”“原来名家巨儒也和我们一样年轻过”“原来革命先烈也有可爱的一面”…… “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的感慨不由得有感而发。
《觉醒年代》电视剧照
优质影评
人民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只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仅仅是在上学时对历史有所学习和了解,并且有碍于当时的年龄或阅历限制,大多是死记硬背,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觉醒年代》让更多的人体会到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的艰辛,体会到李大钊先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新生活的贡献,体会到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含义。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剧是一部优秀的党史教科书。
中国青年网: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熠熠闪光。很多年轻人从剧中展现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被革命先驱们救国救民的义无反顾所感动。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热血沸腾。
《1921》:用青春谱写革命
影视简介
《1921》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再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们相聚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会议见证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不论是以典型人物勾勒英雄群像,抑或是以时间节点映衬时代主题,两部电影均聚焦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革命史诗,展现出建党初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政党、青春之中国的担当。
国际视角的融入进一步延伸了影片的价值广度。《1921》生动展现了故事主要发生地——上海所蕴含的丰富地缘景观。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气息、交融气象和浪漫气质在青年志士的热血奔走中向观众徐徐呈现。
另一方面,影片敏锐地捕捉到中共一大召开中的国际声音,挖掘到来自共产国际的两名与会人员——马林和尼科尔斯基。通过他们的工作介入,以及融入日本共产党人士遭特务追杀的叙事线索,影片更加全面地呈现出建党初期的革命史诗。
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中,最为年轻的几位代表在初到上海时被繁华吸引,但关键时刻还是对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突破国际国内各股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
《1921》电影剧照
优质影评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作为历史剧情电影,《1921》以微观视角介入宏观讲述,回顾了首批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同时将悬念叙事与证据叙事相嫁接,对都市景观与宏大场面进行复原,探索主旋律的类型化之路,挖掘主旋律的吸引力和魅力,从而革新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惯例,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创新性表达。
人民网:电影《1921》用全球视野与创业视角探索新的建党叙事,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融合,不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初创的艰辛与不易,也更用无数细节昭示了此后它的百年辉煌。
《革命者》:李大钊探索救国的热血历程
影视简介
影片开头是李大钊领导的开滦煤矿大罢工的场景。工人们排成队列,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一排排卧倒在铁轨上。他们头上的照明帽璀璨如繁星,彰显了工人的气势与力量,预示着星星之火终能燎原。镜头一转,是彼时外国人莺歌燕语、中国人备受歧视的上海租界,报童阿晨不幸被一个粗鲁的俄国人枪杀,李大钊为其申冤,清晰地展现了他是如何领导、组织早期工人运动的。
《革命者》在呈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通过看似是闲笔的关于吃饭口味问题的聊天,还原了两位革命先驱的友谊,也生活化地展现了二人的思想交锋。李大钊在北京请陈独秀吃小笼包,他说陈独秀作为南方人,吃不惯北京的小笼包,同理,自己作为北方人,上海的炸酱面也一定没有北京地道。尽管两人相交那么多年也“吃不到一块儿去”,却因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谈到了一起”。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随着影片中的火锅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如此亲近又如此温暖。
他在树下轻抚白色的花朵,他在铁牢里望向天窗中透进的光明,他在临刑前喊出“你们要相信”……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镜头或诗意、或热血,彰显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浪漫,一个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一个革命者最炽热的情怀和希望。
《革命者》电影剧照
优质影评
北京青年网: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影片,《革命者》创新性地使用了多个主观视角并联的结构。故事立足于对李大钊伟大形象的刻画,却不仅仅局限于对其个人经历的书写,而是力图通过对李大钊生平的回顾,勾勒出一幅建党前后的时代群像。
看完这些电影,我们回顾了那些光辉岁月,同时在未来,我们也会持续通过党史学习,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
新海南客户端综合来源:人民网、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中国新闻网、腾讯网、北京青年网、中国青年网、百度百科。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